《孫子兵法》的20個最高謀略!

2020-12-12 天下之視野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2015年7月,《孫子兵法》與《反經》、《鬼谷子》、《三國志》、《韜晦術》、《冰鑑》、《止學》、《菜根譚》、《智囊》、《世要論》一起,被三千萬謀略愛好者推為「古今十大謀略奇書」,位列第四。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兵書,有「用兵之法,全勝為上」這樣的軍事謀略;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樣膾炙人口的名言;還是一部指點做人做事的參考書,有「勝可知而不可為」這樣的做事方法。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丹陽論道從中選取了20句,與大家一起品讀頂級智謀。

1、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出處】《孫子兵法始計篇》

【釋義】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思考和研究。因此,要通過對敵我五個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比較,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勢,四是將領,五是制度。

2、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出處】《孫子兵法始計篇》

【釋義】所謂「道」,即政治,就是要讓民眾認同、擁護君主的意願,使得他們能夠做到為君而生、為君而死,不存二心,不害怕任何危險。所謂「天」,即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炎熱、季節氣候的變化。所謂「地」,即地勢,就是指徵戰路途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坦、作戰區域的寬廣或狹窄、地形對於攻守的益處或弊端等。所謂「將」,即將領,就是指揮者所具備的智慧、誠信、仁愛、勇猛、嚴明等素質。所謂「法」,即制度,就是指軍隊組織體制的建設,各級將吏的管理,軍需物資的掌管等。以上五個方面,將領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這些情況,就能取勝,相反就會作戰失敗。

3、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出處】《孫子兵法始計篇》

【釋義】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能打,卻裝作不能打;要打,卻裝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處進攻,卻裝作要打遠處;即將進攻遠處,卻裝作要攻近處;敵人貪利,就用利引誘他;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備他;敵人兵勢強盛,就暫時避其鋒芒;敵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損他的銳氣;敵人卑怯,就設法使之驕橫;敵人休整得好,就設法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團結,就設法離間他。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發起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時採取行動。所有這些,是軍事家指揮藝術的奧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規定的。

4、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出處】《孫子兵法作戰篇》

【釋義】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過指揮雖拙但求速勝的情況,而沒有見過為講究指揮巧妙而追求曠日持久的現象。戰事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從來不曾有過。孫子認為,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長期在外作戰還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必然危及整個國家的安全。

5、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出處】《孫子兵法謀攻篇》

【釋義】上等的用兵之道是憑藉謀略取得勝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製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擬制焦躁情緒,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爬牆攻城,儘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

6、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出處】《孫子兵法謀攻篇》

【釋義】用兵的原則是:自己的兵力十倍於敵人,就要包圍他;五倍於敵人,就要主動進攻;如果兵力和敵人相當,那就準備作戰;自己兵力少於敵人,就要想好退路,能脫身;如果明顯打不過敵人,一定要避其鋒芒,儘量不要正面對敵。所以,弱小的軍隊如果一直堅守硬拼,就勢必為強大的敵人所俘虜。

7、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出處】《孫子兵法謀攻篇》

【釋義】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就會百戰不敗;不了解敵方而熟悉自己,勝負各半;既不了解敵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最光輝的軍事思想,同時他提倡的謀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認為它始終貫穿於《孫子兵法》之中。何謂「知己」,對自身條件的嚴格審查和分析,這樣才能做好客觀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軍事優勢何在,以此進行謀略和戰術安排。何謂「知彼」,知彼即對敵方的力量能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敵人的優勢和劣勢,以做到避強擊弱,因敵謀略,採取不同的應戰方案。所謂「知己知彼」即為了「運籌於帷幄之中」,以「決勝於千裡之外」。

8、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出處】《孫子兵法軍形篇》

【釋義】孫子說:從前善於打仗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捕捉戰機戰勝敵人。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夠使自己不被戰勝,而不能使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

9、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出處】《孫子兵法兵勢篇》

【釋義】大凡用兵作戰,總是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制勝的人,其戰術變化,就像天地萬物那樣無窮無盡,像江河之水那樣通流不竭。

10、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此動之,以卒待之。

【出處】《孫子兵法兵勢篇》

【釋義】善於調動敵軍的人,向敵軍展示一種或真或假的軍情,敵軍必然據此判斷而跟從;給予敵軍一點實際利益作為誘餌,敵軍必然趨利而來,從而聽我調動。一方面用這些辦法調動敵軍,一方面要嚴陣以待。這是從戰爭心理上去討論戰術,「形」可以通過觀察而得知,使得敵人通過「形」知道我方戰術安排,然後做相應的應戰準備。然而真正的軍情不可外洩,因此孫武提出一個觀點「鬥亂不亂」,即向敵人展示慌亂的陣勢,一方面使敵人不得知我方戰術安排,一方面可以將自己的實力隱藏起來,以造成輕敵的心理,然後伺機出兵。以靈活的作戰方式應對敵人各種軍情偵查,突破常規執行戰術,以求敵方大意之時,重拳出擊,一舉擊潰對方。因此將領要善於利用心理因素幹擾敵人的行動。

11、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出處】《孫子兵法虛實篇》

【釋義】用兵的規律像水,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低處奔流,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困地勢的高下而制約其流向,作戰則根據敵情而決定取勝的方針。

12、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出處】《孫子兵法虛實篇》

【釋義】水沒有固定的形狀,作戰也沒有固定的戰法。水能夠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用兵的規律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五行」相生相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13、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勿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出處】《孫子兵法軍爭篇》

【釋義】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鬥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睏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於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並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飢餓之敵。這是懂得並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14、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出處】《孫子兵法九變篇》

【釋義】有的道路不宜通過,有的敵軍不宜攻擊,有些城池不宜攻佔,有些地域不宜爭奪,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執行。

15、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出處】《孫子兵法九變篇》

【釋義】明智的將帥考慮問題,總是兼顧到利和害兩個方面。在有利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順利進行;在不利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面,禍患就可以避免。

16、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出處】《孫子兵法九變篇》

【釋義】用兵的法則,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來打,而要依靠自己嚴陣以待,充分準備;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來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敵人無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和辦法。

17、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出處】《孫子兵法地形篇》

【釋義】只了解我軍能打,而不了解敵軍不可以打,取勝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敵軍可以打,而不了解我軍不能打,取勝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了解敵軍可以打,也了解我軍能打,而不了解地形條件不可以打,取勝的把握仍然只有一半。

18、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出處】《孫子兵法地形篇》

【釋義】真正懂得用兵的將帥,他行動起來,目的明確而不迷誤,他所採取的措施變化無窮而不呆板。所以說:了解敵方,了解我方,就能必勝不敗;了解天時,了解地利,勝利就不可窮盡了。

19、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出處】《孫子兵法九地篇》

【釋義】用兵之理,貴在神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不加戒備的地方。

20、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出處】《孫子兵法火攻篇》

【釋義】不是對國家有利,就不要採取軍事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要隨便用兵,不到危急緊迫之時,就不要輕易開戰。國君不可憑一時的惱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交戰。符合國家利益就行動,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

相關焦點

  • 讀懂《孫子兵法》,讀懂古人最高謀略
    數千年來,《孫子兵法》一直被歷代兵家奉為百世談兵之祖,被譽為「兵學聖典」。很多人以為《孫子兵法》僅僅是一部兵書,但其實它的影響力絕不僅限於軍事領域。對於軍事愛好者而言,《孫子兵法》是兵學典範,不讀《孫子兵法》何以談軍事,何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
  • 《孫子兵法》裡的20種大智慧,一口氣讀懂最高謀略
    提起中國古代的兵書,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蘊含著深邃的戰略思想,曹操曾盛讚《孫子兵法》道:「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孫子兵法》為春秋末孫武所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全書共三卷,有十三篇傳世。
  • 《孫子兵法》與企業攻防謀略
    中國古代兵法謀略典籍浩如煙海,《孫子兵法》是其中的集中代表,國外無數政治家、軍事家和企業家皆把《孫子兵法》奉為經典,尤其是日韓企業家精心研讀《孫子兵法》,遺憾的是國內不少企業家卻對古代謀略知之甚少。 「兵戰」與「商戰」都是為實現組織目標,動用資源,通過對抗徵服對手。
  • 《孫子兵法》十大經典名句,讀懂古人最高謀略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全書分為十三篇,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1、兵者,詭道也。出自《孫子兵法·計篇》。其:代詞,指敵人;不意:沒有料到。趁 敵人還沒有防備或沒有意料時就採取行動。4、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出自《孫子兵法·計篇》。
  • 孫子兵法全球行:華爾街不能缺少孫子的智慧與謀略
    圖為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 韓勝寶攝  中新網紐約11月12日電(記者 韓勝寶)1987年商戰電影中的經典作《華爾街》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為背景,由麥可·道格拉斯扮演的華爾街大亨戈登·蓋柯,曾引用了《孫子兵法》,影片大部分操縱股市的謀略也出自《孫子兵法》。《華爾街》續集《華爾街:金錢永不眠》對股票投資的描寫中,金融大鱷對《孫子兵法》倒背如流。
  • 孫子兵法全球行:香港儒商論孫子古謀略與新經濟
    孫子兵法全球行:香港儒商論孫子古謀略與新經濟     圖為香港協成行集團主席、方樹福堂基金會主席方潤華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 陳德真 攝
  • 孫子兵法全球行:瑞士謀略學家縱論《孫子》智慧謀略
    世界上第一部由西方人撰寫的有關謀略的博士論文,是一位美國人,到德國佛賴堡大學來也是在勝雅律的指導之下完成的。勝雅律對《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中國謀略典籍有精深研究,對中國的智謀進行了哲學的、社會學的以及軍事學上的探討。《智謀》一書譯成中文後,在中國銷售幾十萬冊,一時間洛陽紙貴;在西方引起轟動,在歐洲已到了「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的地步。
  • 孫子兵法在商戰的應用 孫子兵法和創業謀略教程
    他的這種商業謀略,究竟是源於什麼呢? 種種跡象表明,馬雲是一個熟讀《孫子兵法》的人,並且深受《孫子兵法》的影響。事實上,很多時候,阿里巴巴的商業發展戰略,也常常有著《孫子兵法》的影子。
  • 孫子兵法全球行:葡萄牙很需要學習《孫子》謀略
    中新網裡斯本9月6日電題:葡萄牙很需要學習《孫子》智慧謀略――訪裡斯本孔子學院葡方院長費茂實博士  作者 韓勝寶 於建華  從《孫子兵法》到《三十六計》竹籤、兵馬俑,從《孫臏兵法》到《六韜》、《百戰要略》,還有各種軍事和兵器雜誌,裡斯本孔子學院充滿了濃鬱的中國兵家文化氣息。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用兵如孫子,謀略三十六
    用兵如孫子,謀略三十六、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 春秋戰國時期,世外奇人鬼谷子得意弟子――孫臏與龐涓。看這兩人在這,強者生,弱者亡!的時代裡,如何運用古人智能創造出不敗的兵法與計謀,看這兩位傑出的謀略家,如何印證、運用孫子兵法中的謀略技倆獲得勝利。
  • 《孫子兵法》30種大智慧,一口氣讀懂最高謀略!
    孫子認為,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行為。在此基礎上,孫子還提出了所謂的「詭詐十二術」。用兵重道」與「兵者詭道」這兩個重要的軍事命題看似對立,其實並不矛盾。《孫子兵法》注家張預說:「用兵雖本於仁義,然其取勝必在詭詐。」 「用兵重道」與「兵者詭道」這兩個命題處於不同層面。
  • 孫子兵法謀略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站必敗。這裡孫子想要闡述的思想是: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任何危險;雖然了解敵人,但是如果不了解自己優劣;就有時候失敗,有時候會勝利;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敵人;則每次用兵都會有很大的危險,有時候會造成國破家亡等災難性的後果。古人云:修身之後才能齊家,治國,平臺下。
  • 孫子兵法中最實用的的謀略,十個人卻有九個不知道!
    我們在生活中最關注的往往是更喜歡性價比高的物品,像衣服鞋子等,但是你知道嗎,謀略也有性價比最高的。下面我跟大家講一個故事,大家就明白是什麼謀略了。看過西遊記的朋友都知道,唐僧有個錦斕袈裟,這個袈裟來頭很大,妙用無窮,據說「龍披一縷,免大鵬吞噬之災;鶴掛一絲,得超凡入聖之妙。但坐處,有萬神朝禮;凡舉動,有七佛隨身。」很多人都看上了這個袈裟。
  • 《孫子兵法》,一部滿是智慧的謀略寶典
    《孫子兵法》這本書很多高人評價都挺高的,比如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說,我們要把《孫子兵法》視為天下第一神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這樣事業才能發達。唐朝的大軍事家,同時也是千古明君的李世民說:觀諸兵法,無出孫武!毛也說,《孫子兵法》裡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現在依然是真理。
  • 《孫子兵法》:這才是打仗的最高境界
    大家好,這是咱說書《孫子兵法》的第三篇——謀攻篇。在本次說書中,我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帶大家入門《孫子兵法》。打仗最高境界在此篇中,重點強調的是謀略在戰爭中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便是題目所提的,打仗的最高境界。
  • 孫子兵法全球行:從經典戰例看英國軍政首腦兵法謀略
    中新網倫敦12月31日電題:從經典戰例看英國軍政首腦兵法謀略  記者 韓勝寶  歐洲孫子研究學者評價,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第登陸,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稱他們從《孫子兵法》中得到啟迪,以其戰略計劃之出色、成功利用電子戰使「敵不知其所守」、「我攻而必取」而被載入軍事史冊;上世紀80年代初馬島戰爭,柴契爾夫人智慧過人,剛柔並濟,出奇制勝,決勝馬島,
  • 孫子兵法全球行:瑞士兵學專家解讀《孫子》最高境界
    孫子兵法全球行:瑞士兵學專家解讀《孫子》最高境界 圖為瑞士著名兵學專家勝雅律解讀《孫子兵法》 韓勝寶攝   中新網蘇黎世1月28日電 題:瑞士兵學專家解讀《孫子》最高境界  記者 韓勝寶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孫子兵法》的一大精髓,遠遠超越任何西方戰爭術語所能涉及的範圍」。
  • 孫子兵法解讀:為什麼天下無敵從來不是謀略高手的追求?
    大家學習兵法謀略,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雖然將兵書背得滾瓜爛熟,但一到現實生活卻總感覺到無從下手。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個錯覺——「劉項原來不讀書」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呢?
  • 生活處處是戰場,《孫子兵法》3個謀略思維,幫你出奇制勝
    《孫子兵法》中重視謀略,給我們勾勒出的是一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沙場法則,那麼和平年代這部經典是不是失去了它的意義呢?當然不是的,《孫子兵法》中具體的軍事案例,其實已經上升到博弈哲學的層面,掌握好其中的思維模式,凡事就更容易佔得先機,那我們來看一看這幾種思維模式。
  • 孫子兵法全球行:瑞士學者稱《孫子》超越西方《戰爭論》
    「那歐洲的《戰爭論》為什麼不能稱為謀略的《聖經》?《戰爭論》與《孫子兵法》有什麼區別?歐洲人是怎麼評價《戰爭論》與《孫子兵法》的?」記者問道。  《孫子兵法》和《戰爭論》是東西方古代軍事理論的兩座高峰,堪稱世界兵學領域的兩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