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九零五年起,榮氏兄弟在經營靣粉的同時又開始經營棉紡業。
起初在無錫與人合辦起振新紗廠,後來榮氏兄弟獨資辦廠,不斷壯大,到一九三二年,榮氏的申新紡織公司已有九個棉紡廠,三百多臺織布機,五十二萬枚紗綻,年產棉紗三十萬包,棉布二百七十九萬匹。申新紡織公司成了中國當年最大的紡織公司,榮氏兄弟成了中國棉紡業最大的老闆。
榮氏棉紡業的發達之道,同樣是尊重人材、善用人材這八個字。
榮氏的企業是私人家族企業,但是榮氏兄第在用人方靣卻不分家裡人,家外人,只要你有才就重用你。當時上海的一般紗廠,對工人的管理都是封建把頭式的監工管理,許多廠家的老闆都是用親戚或同鄉充當監工。這些工頭不懂技術,就靠兇狠蠻橫的監管,效果很壞,勞資關係緊張,矛盾尖銳。而榮氏兄弟摒除此陋習,廢除監工管理,起用受過受過紡織專業訓練的技術人員,負責管理生產,負責技術領導工作,參與企業各級機構的決策,由他們擔任各個部門的技術員、工程師、總工程師,讓他們有職有權,講話算數。
如朱仙舫、張承洪、日本人田哲雄等都不是榮氏榮族人員,但他們都是當年上海一流的紡織專家,榮氏兄弟即重金誠聘他們加盟榮氏企業,報酬豐厚,有職有權。
又如樓秋泉、餘種祥、汪孚禮等人也都不是榮氏家族成員,但他都是難得一流專家,榮氏兄弟就聘請他們負責生產管理、技術指導、負責全靣的業務工作。
在這些優秀的專家管理下,榮氏紗廠的技術水平、產品質量、生產純利、勞資關係都明顯地好於其他同行。
榮氏兄弟目光遠大,自辦了許多專業學校,培養品學兼優的專業人材。
一九一九年辦了公益中學;一九四零年辦起了中國紡織染工業專科學校;一九四一年辦起了中國紡織染工業學院;一九四七年榮氏在無錫辦起了江南大學。
這些學校裡不僅有基礎文化課程,還有專門研究棉花、小麥、紡織、靣粉等學科。為榮氏家族企業、乃至中國的民族工商事業,培養造就了大批專業人材。
榮氏兄弟對自已的子女、晚輩要求很嚴,注重德才全面教育,務求他們品行端正,有真才實學。他們的子女不僅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還必從最基層一步一步地做起,積累實際工作經驗,鍛鍊實戰能力。
榮氏家族企業是在歷史的大風大浪中,依靠優秀人才一步一步地克服艱難險阻,發展起來的。
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冦對榮氏家族企業瘋狂地打壓、慘酷地摧殘,欲置榮氏企業於死地。
榮氏企業是怎樣與日冦鬥智鬥勇的呢?
下文請看《榮氏家族06》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