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草案以完整版形態首次亮相

2020-12-0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電 (梁曉輝 張素 李京澤)民法典草案23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這是民法典草案以完整版形態首次亮相,並提請立法機關審議。

中國編纂民法典採取「兩步走」的思路:第一步先出臺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適時出臺民法典。

12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在北京舉行。由民法總則和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併組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會議審議,這是民法典草案以完整版形態首次亮相,並提請立法機關審議。圖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在會上作說明。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2017年3月,民法總則由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民法典編纂邁出第二步。2018年12月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拆分審議,目前各分編草案均已完成二審。

23日提請審議的民法典草案由民法總則和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併組成。

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附則,共1260條。

具體來說,第一編為總則編。草案基本保持民法總則的結構和內容不變,同時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進行了適當調整,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並把「附則」移至法典的最後部分規定。

第二編為物權編,完善了居住權制度,完善流押、流質的有關規定。

第三編為合同編,刪去違約方申請解除合同的規定,禁止高利放貸,並完善保理合同、建設工程合同有關規定。

第四編為人格權編,完善性騷擾有關規定,完善隱私的定義。

第五編為婚姻家庭編,進一步明確近親屬範圍,合理確定無效婚姻的情形,明確對隱瞞重大疾病婚姻的撤銷機關。

第六編為繼承編,進行了一些文字修改。

第七編為侵權責任編,完善網絡侵權有關規定,完善高空拋物墜物責任規則。

官方表示,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

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都因種種原因沒有取得實際成果,繼而決定先制定民事單行法。隨著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先後出臺,中國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民事法律規範體系。

中共十八大後,各方面立法條件比較成熟,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編纂民法典的決策。

經本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民法典草案還將公開徵求意見,並提請2020年3月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完)

相關焦點

  • 「完整版」中國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
    這也是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2017年制定的民法總則「合體」後,首次以完整版中國民法典草案的形式亮相。民法是法律體系這座「大廈」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我國的民法典編纂工作採取「兩步走」:第一步出臺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並將修改完善的各分編草案同民法總則合併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 【獨家】盛世修典:新中國首部民法典草案亮相
    導讀:編纂民法典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重要立法項目,也是國家法治化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近日,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
  • 全文版民法典草案開徵民意
    日前閉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對首次亮相的全文版民法典草案進行了審議,並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2020年3月5日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全文版民法典草案眼下已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公開徵集社會公眾意見。
  • 新中國首部民法典草案亮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3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亦君) 由民法總則和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併組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今天上午開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新中國首部法典化的法律草案——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
  • 從民法總則到民法典草案,一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呼之欲出
    編纂中國人自己的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法學家的夢想。如今,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2020年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實現這個夢想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我國民法典編纂採取「兩步走」:第一步出臺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並將修改完善的各分編草案同民法總則合併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2016年6月,民法總則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標誌著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進入立法程序。
  • 民法典草案首次整體亮相 多項條款引發聚焦
    編者按:12月23日,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民法典草案首次以完整版形態亮相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並提請立法機關審議。這一重大法治事件引發輿論熱議。在民法典各分編經過多次審議、修改後,輿論對民法典草案的整體認知也逐步從「外行看熱鬧」過渡到「內行看門道」,法治視角下的討論逐漸增多,輿論場反響熱烈。法制網輿情中心(ID:fzwyqzx)梳理此次草案中的修改內容(見下圖),總結輿論關注的焦點話題,以供有關部門參考。
  • 打開民法典草案丨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
    體現中國特色 時代特色 人民特色   專家表示,民法典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民法典編纂,不僅要符合中國國情、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還要以人民為中心,讓民法典更好地保護人民的民事權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大特色,在內容上,民法典草案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色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特色。
  • 中國首部民法典草案即將審議 怎樣影響每個人?
    民法典草案目前共有1260條,其中合同編就佔了525條,近一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合同編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孟強稱,這一規定為以後民間借貸方面的單行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據,也代表國家層面對高利貸進行堅決禁止和嚴厲打擊的態度。
  • 民法典草案今提請審議 實施後現行婚姻法將廢止
    民法典草案今日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  正式實施後 現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等將同時廢止  今天,民法典草案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 盤點民法典起草的艱辛歷程
    從舉步維艱到柳暗花明 【1954年】起草階段被擱置 1954年起一直到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後,均因不同因素,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斷。 【1962年】再度擱置 1962年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
  • 民法典編纂的歷史沿革
    民法典草案即將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支柱,民法典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覆蓋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民事權利的宣言書」。
  • 民事權利保護將進入法典時代 國際社會關注中國民法典草案
    5月22日,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不僅成為國內關注的焦點,也引發國際社會熱議。國際輿論認為,中國對於民事權利的保護將進入全新的「民法典時代」。中國首部民法典呼之欲出,這是中國法治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法治建設史上又一個重要裡程碑。多國媒體和海內外人士認為,德國、法國等國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復興、國家崛起的關鍵時期制定出來的。
  • 話說民法典|這條路走了66年 民法典編纂的歷史沿革
    即日起,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開設「話說民法典」欄目,闡述編纂民法典的重大意義、民法典草案的主要內容等。民法典的歷史沿革、體系架構是什麼?它對我國立法體系和百姓生活將產生哪些重要影響?本網特別邀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相關負責人、參與民法典草案專家建議稿起草的專家學者詳細解讀。
  • 看民法典草案關於新繼承法的五大變化
    近日,民法典草案全文披露,其中繼承篇與現行《繼承法》對比有很大的變化!繼承父母財產(尤其是房產)有了什麼變化?是不是必須要到公證處立遺囑才能繼承財產?今天小編跟大家說說!民法典草案同時規定,「但是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除外。」2變化二:法定繼承人範圍擴大現行《繼承法》涉及繼承順序以及財產分配的主要是以下這幾條:第十條: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 編纂民法典,對我國乃至世界民事立法意味著什麼?
    今年全國兩會,民法典成了大熱點,這個結果並不意外。近年的幾次審議,離婚冷靜期等新增條款每次亮相,都是引發全社會關注的話題。我們為何如此關注民法典?一方面,作為市民社會的基本法,民法相比其他法律更「接地氣」,與每個人的生老病死、生產生活,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 2020年立法計劃出爐 民法典草案3月提請審議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2020年立法計劃出爐 民法典草案3月提請審議本報訊 記者曾詩陽從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獲悉:2020年立法工作計劃目前已經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四次委員長會議原則通過,對2020
  • 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將亮相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表示,由民法總則和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併組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將提交即將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這是合併後的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經先後制定了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立法,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民事法律規範體系,民事司法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民法理論研究也達到較高水平,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較好的制度基礎、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嶽仲明告訴記者,近年來,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對編纂民法典的呼聲比較高。
  • 新中國民法典立法歷程
    今年全國兩會,民法典草案的審議成為社會關注熱點。那麼,新中國成立後,民法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呢?我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改革開放之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兩度進行民法典的起草。一次開始於1954年,到1956年12月完成草案,計525條,包括總則、所有權、債、繼承四編,主要參考1922年的蘇俄民法典。另一次開始於1962年,到1964年完成草案試擬稿,計262條,包括總則、所有權和財產流轉三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