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而傳奇的背後,也需要睿智與經驗的保駕護航。作為上海灘的一代大亨,他為了躲避戰爭,流落港地後,杜月笙曾被邀請參加一宗大生意,他經過思索,對這樁生意婉言謝絕,而其下屬卻自作聰明地投入巨資,最終下場卻悽慘不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49年時,當時國內最繁華的城市上海也宣告被解放。在上海解放前夕,舊上海的幫會和富商們開始紛紛逃亡各地,身為上海灘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也不例外。
曾經的杜月笙在上海灘呼風喚雨,對於杜月笙來說,上海灘是自己的故鄉,他不忍離開卻又不得不離開,但是杜月笙清楚的知道,他不能前往臺北,因此港地便成為他最好的去處。
杜月笙命人將自己位於上海灘的房產賣掉,並且吩咐朋友在港地堅尼地臺18號租用了一棟房產,並持著船票拖家帶口奔赴於此。在杜月笙的隨行人員中,不僅有他的家人,同時也有其管家、僕役以及保鏢。鼎盛時期的杜月笙,身邊有「四大金剛」,他們分別是顧嘉棠、高鑫寶、芮慶榮以及葉綽山。
杜月笙身邊的「四大金剛」,可謂是個個身懷絕技,顧嘉棠世代居住於上海,他長得方頭大耳,雖個頭不高,卻武藝高強,在四人中最有威望。高鑫寶為人十分聰明,且略通英語,屬於軍師角色。葉綽山曾在美國領事館開過汽車,並有一手好槍法,稱得上是百發百中。芮慶榮曾是打鐵出身,不僅力大過人而且還練過幾年的功夫。他們一直跟隨在杜月笙的身邊,凡事都聽其吩咐,曾為杜月笙的崛起立下過大功。
杜月笙逃亡港地之後,在上海的收入幾乎全部被切斷,只能靠攜帶來的30萬美元維持生活。可是古話說的好,叫做「坐吃山空」,相比於杜月笙日常奢靡的花費,其所攜帶的資金必然會在日後,有捉襟見肘的一天,為此杜月笙感到十分著急。同樣的道理,一些上海的資本家們來到港地,也面臨著這一尷尬的狀況,他們急需找到一條發財的門路。
資本家們在百般打聽之後,終於找到了一條好門路,這條發財的捷徑就是做豬鬃生意。早年時候,豬鬃的用途非常廣泛,它們不易彎曲、卷繞與折斷,適合製成各類刷子,是生活與生產的必備品。由於當時戰亂的原因,盛產豬鬃的四川地區,出現了貨物愁運的問題,大量的豬鬃被收購上來之後卻難以運出,只能停留於川地便宜出售。
逃亡港地的資本家們認為,只要能夠湊夠一筆資金買下滯留的豬鬃,再利用停留於成都的軍機將其運至港地販賣,必然會得到幾十倍甚至百倍的利潤,不得不說,如此一單生意的確令人感到垂涎三尺。當然,現如今資本家們已經成了窮光蛋,他們所湊出的錢還遠遠不夠作為本錢,故此便想到了同處港地的杜月笙。
當資本家們信心滿滿地找到杜月笙時,他卻對此事一口回絕,因為在他一生的經商生涯中,一直秉承著「不發橫財,投機勿做」的觀念,在自己呼風喚雨的上海如此,在人生地不熟的港地也是亦然。儘管資本家們磨破了嘴皮子,最終也沒有勸動杜月笙投資一分錢,失望的他們只能尋找下一個目標——顧嘉棠。
顧嘉棠跟著杜月笙混了一輩子,雖談不上大發橫財,卻也出手闊氣,如今的他手中仍有幾十萬美金處於閒置狀態。當資本家們找到顧嘉棠時,他本身還是非常猶豫,因為在此之前,他一直聽命於杜月笙,並且從來沒有走過彎路。不過此時的顧嘉棠卻也不信邪,非要證實一下自己的眼光不遜於杜先生,故此便痛快地掏出了30萬美金,進行了人生第一次的「自主投資」。顧嘉棠並非意氣用事,他也算是半個老江湖,雖然自己不是商人,但是思忖之下,還是認為其中巨大的利潤同樣值得一搏。
顧嘉棠進行投資之後,收購豬鬃便在四川迅速展開,可是正當資本家們準備坐在家裡數錢時,卻頓時迎來「當頭一棒」。在幾天後的報紙上,赫然刊登著一則駐留川地軍機投誠事件,航空公司與航空公司的負責人,帶著12架飛機一道飛往了北京,而其中的幾架飛機,正是這些資本家們專門用作運送豬鬃的「僱傭機」。此噩耗傳來之後,顧嘉棠氣得頓足捶胸,直嘆自己不該聽信他人之言,而忽略了杜先生的決定,到頭來,自己賠個精光不說,還成為了全港的笑柄。
談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感嘆,杜月笙能夠成為一代大亨確實名副其實,在紛擾的亂世之中,他有著異於常人的定力與眼光,完全不被眼前的利益誘惑,最終保住了自己辛苦攢下的家業與名聲。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