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
無論你身在何方
提起地瓜、地瓜幹
都是濃濃的鄉愁記憶
它承載著一代人的生活滄桑和甘甜。
在榮成,說生長在農村50歲以上的人都是吃地瓜長大的,不誇張,過去地瓜是傳統主糧,秋收的地瓜是一個冬天的主要口糧,曾經是榮成人的救命糧。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餓死的人無從記載,是地瓜的大豐收拯救了一代人,是地瓜保了命,所以6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在榮成被稱為「地瓜孩子」。那時,人們把生地瓜切片曬乾、打成絲、磨成面、熟地瓜晾乾儲存,以備一年的口糧。
地瓜原產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墨西哥一帶,明萬曆年由福建人李振龍引入福建,後傳入山東。榮成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溼潤氣候,全年氣候涼爽、光照充足、霜凍期短,好的地理環境,賦予好的品質,是全國最適宜種植地瓜的區域之一。地瓜本屬熱帶作物,在北方難以過冬,於是聰明的莊稼人發明了地瓜窖子,地瓜閣子等冬季儲藏地瓜種的辦法。現在,有的村依稀可見地瓜窖仍矗立在村頭,流逝的歲月使得瓜窖蒼老了許多。而隱藏在腦海裡的記憶仍是鮮活的。
地瓜雖然是榮成人的救命糧,可那年月天天頓頓的吃地瓜,再好吃也吃夠了。當有了大白面餑餑,會發狠話說「我這一輩子再也不吃地瓜了!」。但是現在,久違了的地瓜又成了人們的新寵,先進的地瓜種苗培育技術取代了過去的地瓜窖子。地瓜記載下的鄉愁值得人們去深思——現如今地瓜搖身一變成了新寵也確有說頭。
榮成地瓜是國家地理標誌性農產品。冬天的味道也有地瓜的味道,尤其是烤地瓜,那種沙面又帶點甜,綿軟松穰的,令人垂涎欲滴。
冬天裡,人們往往想起那經過烘烤或蒸煮,皮薄柔細、香甜面沙的地瓜以及長著饞人白霜的地瓜幹。
「蜂蜜罐」,顧名思義——擁有蜂蜜的綿蜜口感和香甜口味,號稱地瓜界的「哈根達斯」。它的甜度很高,遠遠超過市面上大多數紅薯。而且它的水分比其他鮮薯稍大,因此口感軟糯,沒有絲絡,稱得上是各方面都表現優秀的專業級紅薯。
榮成擁有海洋性氣候,常年雨水充沛,加上陽光照射時間長,給了這裡的紅薯不可複製的香甜。加上膠東半島特有的土壤結構,賦予紅薯豐富的營養。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在生長過程中不需要打農藥,使用海藻有機肥種植。是真正綠色安全的食物。
烤 地 瓜
經歷過時間的荒野,天然而粗糲的地瓜,除了蝸居在烤箱、烤爐裡外,還悄悄爬上餐桌變成各類美食,烤地瓜、炸地瓜、涮地瓜,地瓜幹、地瓜片、地瓜丸,地瓜粉絲……其中,最好吃最誘人的莫過於烤地瓜了。
記得童年時冬天下雪的時候,家裡會在土灶裡烤幾根地瓜,一邊烘著火熜一邊吃著熱騰騰香噴噴的烤地瓜,帶著柴火的紅光可以溫暖著整個冬天。即使是長大之後,每當路過烤地瓜的攤位,依然抵擋不住香味,忍不住買一根,一邊暖手一邊品嘗。
在寒冷的冬天,城市裡的人們走在下班的路上,凌冽的北風讓街上顯得空空蕩蕩,零下的氣溫趕跑了來來往往的人群。只有噴香的烤地瓜能讓人駐足片刻,跺著腳等待美味了。
鐵桶中的炭火燒得正旺,一個個地瓜倚在壁爐邊,均勻地受熱著。硬邦邦的地瓜烤熟需要個把小時,還得把握好火候,不停的翻面。火勢太大,容易烤糊;火勢太小,外皮不脆,水分蒸發完,個頭至少減小一半。
當焦黃的表皮逐漸變軟,亮晶晶的糖汁慢慢沁出時,醇厚的香氣便從桶中漫出,彌散到四周。而烤好的地瓜則挪到外面,外焦裡嫩,一看便知。
輕輕剝開外皮,裹著香甜味的熱氣瞬間就將挑剔的胃徵服。先揭起一片發乾板結的外殼,乘著熱乎勁,吧唧幾大口,再慢慢一點點剝皮,簡單又粗暴的肆意的品嘗著最溫暖的甘甜。
熱騰騰的白氣,甜軟的糖心,已是冬日街角溫暖的風景。
曬 地 瓜 幹
過去,進入深秋人們就會挑出大個的地瓜儲藏在炕屋地瓜閣子上,留著過冬吃鮮瓜,以及留地瓜種。把有黑斑病的地瓜打成絲,曬乾,留著來年度春荒。選個頭適中的小地瓜曬熟做地瓜幹。
曬熟地瓜幹是個費勁的營生。
曬熟地瓜幹以春地瓜為主,春地瓜生長期長,澱粉豐富,吃著甜。烀地瓜時要掌握火候,地瓜烀大烀輕都不行,烀大了曬出的地瓜幹發蔫,不容易曬乾,拿著還沾手,不好儲藏;烀輕了夾生,吃著艮,有咬頭卻沒甜頭。每當烀地瓜時,都把平時不捨得燒的柴草拿出來,蓋上鍋蓋,四下蒙嚴實,燒猛火。摸著鍋蓋燙手,火漸漸慢下來,三分燒七分燜,燜40分鐘左右,就可以掀鍋了。
地瓜出鍋,必須趁熱扒皮,用手指捏住地瓜皮螺旋形輕輕向下一扯,透明的地瓜皮就完整地脫了下來。光溜溜的地瓜一順兒放到盆子的鐵箅子上面。這時還不能馬上切片,熟地瓜仍要接著控去水分。只隔一夜,第二天你就會驚奇地發現箅子下面滲出好多渾濁的水。把水倒掉,開始切片,一刀下去,地瓜被切開,從裡面露出一條條黃白交替的紋路,像一幅美麗的風景圖案。把切好的地瓜直接擺放到魚網或木蓋上,放在平房邊上晾曬。地瓜幹切得越完整,曬乾的地瓜幹就越美觀。曬地瓜幹時要輕取、輕切、輕放。
曬地瓜幹還最怕雨淋,雨淋後容易變酸發黴,遇著陰天,還得把地瓜幹倒進鍋裡烘一烘。同時,曬地瓜幹還要防止麻雀啄,最原始的方法是搭稻草假人嚇唬麻雀,時間長了,麻雀覺得假人老是一個面孔,膽子就大起來,淘氣的麻雀每啄一口都能穿透地瓜幹表面。沒別的辦法,又只得採取吹哨子、喊口號等方法,仍不奏效,只好架兩層魚網曬地瓜幹,這樣麻雀就只能「望網興嘆」了。
地瓜幹曬到半乾半溼就可以收起來,過些日子再倒出來「放放風」,手捏上去感覺頗軟,嘗一口有甜味即可,然後把地瓜幹裝到蛇皮袋裡,敞口平放在通風的地方。為防止它們互相粘在一起,發生黴爛,起先過幾個小時就要抖幾下袋子,過一段時間就是每過幾天翻幾下。一個月後,地瓜幹就奇蹟般地改變了原來的形態,滿身長滿白霜。這時的地瓜幹仍不算完好,還要進行翻動,當白霜越來越多時,就可以儲藏了。或儲藏到面鬥裡,或裝在蛇皮袋裡。待來年春天,鮮瓜吃完了,吃著蜜樣的地瓜幹,別提有多甜美了。
那時,出門抓幾把地瓜幹當乾糧,省事方便。但大部分地瓜幹都成為了孩子們上學的零食。上課時,老師不允許學生吃東西,偷著吃地瓜幹的學生不認帳,便張嘴給老師看,老師準會笑著說:「還不承認,你嘴上都長出白鬍子了。」
地瓜幹還是那年月家人寄給遠在外地親人、友人的主要禮物。
地 瓜 營 養 說
地瓜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胺基酸、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含糖量達15%-20%,有「長壽食品」之譽。地瓜具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利腸道、治便秘等功效。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的記載。
除了地瓜幹,地瓜飯也是常見的吃法。烀鮮地瓜、烀生地瓜幹、熬煮各種地瓜粥和地瓜湯、蒸地瓜面饅頭、烀地瓜面粑粑、烙地瓜餅、做地瓜麵條、包地瓜麵包子;還有做地瓜粉、地瓜凍、曬生熟地瓜幹和地瓜絲;再就是用爐子和灶堂燒烤地瓜、烙地瓜片等。
地瓜葉巧婦們也捨不得扔,摘來鮮葉揉一揉燙一燙,用來下雜麵條喝,非常地滑溜。地瓜葉子梗,用來做湯或粥。秋天刨地瓜前,則拿著莆團坐在地瓜壟上,一點一點地向前挪,將地瓜葉子捋下來,拿回家放在缸壇裡鹽制,常年可以用來下麵條、熬稀飯、蒸菜豆面球等。現在人們又研究出地瓜拔絲、油炸地瓜丸子和薯條、微波爐蒸烤地瓜、製作紅薯汁等現代食品,豐富了地瓜食品文化。
如今生活富裕,物質豐盛,地瓜只成為人們餐桌上的輔助食品。可是艱辛歲月裡,一家人圍坐桌旁將地瓜飯吃得噴噴香的情懷卻縈繞人們心頭揮之不去,地瓜留下的鄉愁也是人們難以忘懷的。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來源:綜合自榮成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