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一下這位朋友的問題:
在湖州某鄉鎮看中了一套小產權房,價格非常的便宜,是周邊商品房價格的一半左右。請問露橋老師,這樣的房子能買嗎?
針對這個問題,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小產權房?
小產權房就是指那些建在集體土地上的房產。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類房產是不具備完整產權的。
那什麼是房屋的完整產權呢?
房屋的完整產權,包括房屋的所有權和國有土地的使用權。這裡請注意,是「國有土地」的使用權。
我國現行的《土地管理法》規定,我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簡稱國有土地;另一種是「農村土地」,歸農村集體所有,簡稱集體土地。
我國的《土地管理法》還規定:城市居民不得購買農村集體土地。所以,城市居民要買小產權房,只能針對房屋進行買賣,而不能針對土地進行交易。
城市居民購買農村的小產房就好比,你買的房子是造在別人家的地上,其作為居民財產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都存在諸多嚴重隱患。最突出的表現有兩點:
第一,小產權房拿到銀行抵押,都無法被銀行接受。這說明小產權房缺乏金融屬性,是一筆死資產,無法像商品房一樣通過金融的方式盤活。
最典型的劣勢是,當你需要資金做周轉的時候,就無法通過抵押不動產的方式獲得資金。
第二,如果小產權房今後遇到農村徵地賠償,賠償主體依然是原房東,並不是購得小產權房的購房人。
不少人城市居民購買小產權房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今後的徵地賠償款,但是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註定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這不符合當前的《土地管理法》。
所以,今天我要說的房產交易當中的第一個原則是:安全性原則
我們老百姓的錢不是大風颳來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辛苦積攢的血汗錢。所以買房首先要保證安全性,要買法律認可的房子。對於這類存在極大法律風險的小產權房,我的建議是:避而遠之,不要碰。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小產權房價格便宜,買來之後也沒有考慮將來能增值多少,更沒有考慮拿到銀行去做抵押貸款,純粹是買來自己住的,能買嗎?
如果純粹是考慮小產權房的居住功能,那何必考慮去買呢?還不如租房來得更划算。再說了,租房子的話,可以找周邊配套更成熟和環境更好的商品房。相比這類地處邊郊和農村的小產權房,商品房的居住舒適度更高。
接下去我講解房產交易當中的第二個原則:流動性原則
流動性原則的主要意思是:我們現在所購買的房產,在將來需要用錢的時候,能以當時合理的市場價格快速賣掉。不要砸在手裡很長時間賣不掉,或者要降價很多才能賣得出去。
要符合房產的流動性原則,主要看兩條:
第一,將來這套房子的「接盤俠」是不是足夠多。
比如說,周邊配套成熟的房子、品質高的房子、有交通優勢的房子,以及優質的學區房,都是將來容易找到更多接盤俠的房源,相對來說,這些房產將來就更容易賣得掉。
第二,房產的使用和過戶成本高不高。
比如那些40年土地使用年限的商業公寓,雖然價格比同一區域的住宅要便宜些,但是其使用和過戶成本是住宅的兩倍以上,這就會限制房產將來的變現能力。
以上兩點是我們很多購房人會忽略的重要因素。我一直在提倡,年輕人買房不要一步到位,而是要分步實施。這樣既可以減輕月供壓力,又能提升家庭的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將來等收入提升了,再把當前居住的老房子賣掉,買更大更好的房子。
這樣操作的關鍵,是你能否以一個合理的市場價快速的把老房子賣掉。
因為,在房產置換交易過程中,最怕的就是看中了一套新房子,但是老房子不能以一個合理價格快速出售,使自身處於要麼降價出售老房子換取現金買新房,要麼賣不掉老房子籌不到足夠的現金置換新房的兩難境地。
所以,在買房的時候,一定要挑選那些將來容易出售變現的房子。以此來掌握將來置換房屋交易時的市場主動權——當市場行情向上階段,賣方掌握交易的主動權;當市場行情向下時,能迅速套現的一方掌握交易的主動權。
購房人切記:市場交易,唯「快」不破。房產的流動性能力越強,越能給你帶來下一次交易的主動權。
最後一點,房產交易過程中的第三個原則:收益性原則
房產的收益來源於兩部分,一部分是租金收益,另一部分是房產交易中的差價收益。
真正會買房的朋友,不僅會找那些將來脫手的時候,會有更高差價收益的房子,而且也是容易出租的房子。
不管是把房子出租還是出售,根本的目的是讓自己多一份「選擇權」,給自己的「交易方向」留下一點可選擇的餘地:
行情火熱,且不可持續,可以選擇高價獲利了結,隔岸觀火,伺機而動;行情一般,且行業周期拉長,可以選擇待價而沽,同時利用租金收益彌補收益空缺;行情冰點,且處於政策的臨界點,可以選擇對資金緊張一方的「殺價」交易,行業俗稱「食腐」。
在樓市交易當中請記住兩句話:
第一,資本永不眠。雖說之前樓市黃金十年買賣差價是房產收益的絕對大頭,不過在接下去的樓市白銀十年,穩定的租金流,會帶來持續的財富「複利效應」,低風險下的收益積少成多,是普通家庭最重要的房產理財手段。
第二,有選擇強過沒得選。我們在當下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是為了將來有更多的選擇權。永遠不要把自己逼到沒有選擇的境地,那叫「死地」。就好比我之前的一個觀點:不要在等待中把自己逼成了「剛需」再去買房——什麼是剛需?明知當下買房不合適,可出於某種客觀的原因,不得不去買。
所以收益性原則的內置邏輯是多選擇權。目的是不把自己置於沒得選的「死地」。
總的來說,買房只要考慮清楚「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三大原則,基本上就不會出大問題。
作者簡介:小符(維繫:rrp224資深房地產分析師,落戶專家,對本土風情文化、人文地理、氣候生態、房產信息有深刻了解。善於為購房者進行樓盤打探,投資分析,規劃分析,為購房者快速鎖定房源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