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今天(16日)起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展。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院承辦。展期至10月25日。
承辦方結合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分別遴選「大海道——『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覽和「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的文物進行此次文化交流。
廣東省博物館目前仍實行全員分時段預約參觀,需提前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實名預約入館門票,憑身份證(實體原件)、藍色或綠色「粵康碼」或「穗康碼」,佩戴口罩,經體溫檢測合格後進館。
主辦方介紹,廣東和內蒙古,一在南海之濱,一居祖國北疆,但兩地均在中國古代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發現了秦漢以來的眾多海絲遺蹟和遺物,而「南海I號」沉船及其18餘萬件出水文物,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主角。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北疆,是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重要地帶。這裡曾孕育和培養出許多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而契丹族就是其中的一個傑出代表。契丹族建立的大遼王朝,曾雄踞中國北方逾200年,南與中國五代、北宋長期對峙,開啟了中國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遼王朝不但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且在中外文化交流、草原絲綢之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級文物多達76件(套)
本次共展出吐爾基山遼墓、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耶律羽之墓、小王力溝貴妃墓、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等出土的文物精品128件(套)。文物類別多樣,包括金銀器、銅鐵器、陶瓷器、漆木器、絲織品以及瑪瑙、琥珀等多種質地。文物級別高,珍貴文物達116件(套),其中一級文物76件(套),陳國公主面具、駙馬琥珀瓔珞、雙鳳戲珠紋鎏金捍腰、鎏金高士圖銀杯、彩繪貼金七佛木雕法舍利塔等重量級文物皆悉數到場。文物級別之高,品類之豐,為近年來同類展覽少見。
遼代壁畫營造展廳氛圍
記者注意到,展覽充分利用數量豐富的遼代壁畫營造形象生動的展廳氛圍,藉助輔助展示和說明文物,圖像和文物互證。同時運用三維技術進行重點文物的輔助互動展示,並結合動畫、紀錄片等多媒體手段生動詮釋有關主題。
展覽中的第一部分「草原帝國」,通過雞冠壺、馬具、捺缽用具等,重點展示契丹民族轉徙隨時、朔漠穹廬以及馬背民族的遊牧文化特色,同時展現遼頗具特色的四時捺缽和五京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幽幽文明」,通過服飾類文物、文房用具、佛教文物以及著名遼墓出土文物等,展示遼在服飾配飾、文化娛樂、佛教信仰和厚葬習俗等方面的豐富內涵。第三部分「多元兼容」,通過陶瓷茶具、金銀器、玻璃器等,展示宋遼交往,尤其是澶淵之盟後文化互通的歷史,以及遼在草原絲路上留下的深刻印跡。
精彩文物話你知
1、石雕契丹男、女侍俑。遼代(916-1125)。
契丹男、女侍傭為陪葬用人偶。雙俑低眉順眼,男侍雙手置於胸前,女侍雙手捧一浣巾,表現契丹人風俗習慣與服飾藝術。
2、白釉單孔雞冠壺。遼代(916-1125)。
雞冠壺是契丹人特有盛酒水用具,因提系部位狀似雞冠而得名。雞冠壺便於攜帶,滿足騎馬射獵的草原生活需要。雞冠壺大多數出於契丹人墓葬中,常被視為代表契丹國俗的器物。
3、雲紋鎏金銅馬具。遼代(916-1125)。
這套馬具包括馬鞍飾、馬後鞧飾和馬項飾、馬絡頭飾等五組器物。馬鞍是固定在馬背上用於乘騎使用,鞧帶與胸帶用於將鞍具穩固在馬背上。馬項飾懸掛鑾鈴,起裝飾作用。遼代墓葬出土的大量馬具體現了遼代馬具的精湛工藝。
4、四時捺缽壁畫。
四時捺缽壁畫繪製於慶東陵中室四壁,再現遼代皇室四時捺缽地的獨特景色,也體現契丹民族「四時捺缽」的生活習俗。
5、花瓣形金盞。遼代(916-1125)。
金盞為盛酒茶用具,外壁鏨刻五組雙雁銜花紋。鵝、雁為遼代重要祭祀物,遼代金銀器頻見鴻雁紋,或與契丹人「春捺缽」捕鵝獵雁的獨特製度有密切關係。
6、駙馬琥珀瓔珞。遼代(916-1125)。
契丹人崇尚琥珀,這套瓔珞出土時位於駙馬頸部,反映出遼代高級貴族對琥珀瓔珞的喜愛。
7、雙鳳戲珠紋鎏金捍腰。遼代(916-1125)。
捍腰又稱扞腰,為契丹民族重要佩飾,圍於腰部,起保護腰部的作用。這件捍腰呈扁圭形,通體由一塊金屬錘揲而成。整體浮雕雙鳳戲珠紋,周邊飾如意雲紋。
8、迦陵頻伽形金耳飾。遼代(916-1125)。
該耳飾為手託蓮花、浮於祥雲的迦陵頻伽形象。遼代迦陵頻伽造型延續了唐代花葉形尾的特點。蓮花紋在佛教中寓意聖潔、美好、吉祥、幸福和圓滿。
9、彩繪貼金七佛木雕法舍利塔。遼代(916-1125)。
此塔由塔座、塔身、塔簷、塔剎和幡組成。通體木雕彩繪,塔身浮雕七尊腳踏蓮花的佛像,佛像通體貼金,螺發施藍彩。
10、金面具。遼代(916-1125)。
喪葬用面具,出土時覆蓋於陳國公主面部。整體用薄金片錘擊成形。面具製作精細,周邊有33個穿孔,用細銀絲沿著穿孔將其與頭部網絡連綴起來。
11、三彩印花牡丹紋盤。遼代(916-1125)。
遼三彩是沿襲唐三彩傳統的一種低溫釉陶,通常用黃、綠、白三色組成,具有明麗的色調。此盤內壁裝飾牡丹花葉紋,色彩豔麗,紋飾清晰,是遼三彩中的精品。
12、帶把玻璃杯。遼代(916-1125)。
此杯造型奇特,是採用無模吹製法,杯底留有粘棒痕,通體有虹彩現象。這種造型的玻璃杯在國外屢有發現,在我國境內同時期遺址中也有出土。此杯成分檢測為鈣鈉質玻璃,應為伊斯蘭地區的產品。
13、嵌寶石鎏金包銀漆盒、銅鏡。
妝奩盒,盒內黑色漆胎,外以鎏金嵌寶石鏨花銀箔包鑲。整體略呈曲角四方體,與內置銅鏡造型相合。
14、鎏金高士圖銀杯。遼代(916-1125)。
盛茶酒用具。開光內高士作書寫、把酒、執扇、飲酒、捧缽、撫琴、閱書狀。杯沿、折稜、足沿及開光邊框均為聯珠紋飾,為薩珊王朝常用紋飾,而金銀器上裝飾顆粒狀聯珠則為粟特風格。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黃丹彤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維宣、黃丹彤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王維宣、黃丹彤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編輯 王維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