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烈婦報仇,血濺滿門
尤庚娘是太守的女兒,從小便生得美麗賢惠。長大後嫁給了中州士子金大用,婚後二人感情很好。不料,這時中州發生了戰亂,金大用便帶著父母妻子往南方逃難。路上遇到一個自稱名叫王十八的少年,也帶著妻子一起逃難。金大用和王十八相談甚歡,兩家便結伴而行。
一起走了兩天,庚娘偷偷對金大用說,這個王十八總是不懷好意地偷看自己,我們別跟他一起走了。然而王十八很能幹,不僅僱好了船隻,還將金家的行李安排得周到妥當。金大用覺得,他也是帶著妻子同行,不會有什麼問題,就沒把妻子的話當回事。上船後,庚娘和王十八的妻子唐氏也很投緣,看唐氏為人很好,庚娘放下了戒心。
不想就在當天晚上,王十八趁他們不備,先後將金大用和他的父母都推入河中,聲稱他們是不小心掉了下去。庚娘親眼目睹了王十八的惡行,然而她知道自己一個弱女子無能為力,只得將仇恨隱忍在心,對王十八哭道:父母丈夫都死了,我怎麼辦呢?
王十八安慰她說,你跟我走吧,我家在金陵頗有田產,一定會讓你過好日子的,庚娘假裝很高興地答應了。到了晚上,王十八迫不及待就要求歡,庚娘以生理期為由拒絕了他。當夜王十八夫婦竟然大吵起來,就聽王妻說,你這行為,是要天打五雷轟的。我可不願意做兇手的妻子!王十八對妻子大打出手,隨即便聽到「咕咚」一聲,王十八對庚娘說,妻子不小心掉水裡了。
庚娘跟著王十八來金陵他的家,王十八告訴母親,說妻子死了,庚娘是新娶的。當夜庚娘將王十八灌得大醉,隨後用刀殺死了他。王母聽到聲音趕來查看,庚娘也沒客氣,將王母也殺死了。
2、天佑良善,死而復活
連殺二人,庚娘知道自己無法逃脫王家人,便跳入池塘自盡。當人們將庚娘打撈出來時,她已經死去了。有人看到庚娘留在房中的遺書,知道她是為家人報仇,對她都很欽佩,不僅集資安葬了她,還準備了很多衣物首飾,為這個罕見的烈女陪葬。
庚娘被豐厚下葬,讓當地幾個惡少年心動了。有一天晚上,他們偷偷挖開了庚娘的墳墓,打開了棺材。不料這時庚娘竟然睜開了眼睛,死而復活了,嚇得他們魂飛魄散。庚娘說,謝謝你們來,讓我能夠重見天日。我情願將自己的首飾都給你們,求你們將我賣到尼姑庵去吧,我保證不跟別人說你們(盜墓)的事兒。盜墓賊嚇壞,他們說,娘子貞烈,人神共敬,我們不過是太窮了,才來偷盜的。哪敢給您賣去做尼姑呢。聽說鎮江有位耿夫人,沒有兒子,她一定會喜歡你收留你的。隨即他們將庚娘送到耿夫人的住所。耿夫人是一位家資富饒的孀婦,一見之下果然非常喜歡庚娘,將她當作女兒一樣相待。這一天,母女二人乘船從金山歸來,沒想到竟然遇到了庚娘的丈夫金大用。
原來金大用落水後獲救從軍,在平定叛亂中立下功勞,當上了「遊擊」的官職,後來又娶了同樣獲救的王十八妻子唐氏(金大用的父母都沒能生還)。得知庚娘已經報仇殉難,便帶著妻子前來拜祭。船過鎮江,正巧遇到了庚娘。
生死大難之後再相見,三個人都悲喜交加,各訴別來遭遇。唐氏自居婢妾,跪拜庚娘。庚娘不肯,便與唐氏姐妹相稱。三人又一起拜見耿氏,把她當作母親一樣孝敬終生。
3、庚娘可以幸福,別人必須死去
這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名篇「庚娘」,描寫了一個勇敢智慧、美麗堅貞的少婦,因為遭遇意外為親人報仇雪恨的故事。在小說中,手刃仇人後已經死去的庚娘不僅能夠神奇地死而復生,更能與僥倖生還的丈夫重新團聚,並過上了幸福生活,這是人們期待的善有善報的大團圓結局,也是只有「聊齋」才能有的浪漫結局。
然而事實上,作者可以讓庚娘活下來,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條件。那就是,自始至終,庚娘都保全了貞潔,否則,她萬無活下去的可能。
在明清時代,理學思想已經佔領了意識形態,對女人來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女子從一而終」是倫理道德對她們的教化和暗示,一座座貞節牌坊和「烈女傳」是對她們的鼓勵和期許,出自儒生之手的各種文藝作品亦推波助瀾,不斷強化、歌頌這樣的榜樣,讓那些哪怕是被迫失貞的女子都幾乎沒有了活路。
《聊齋》之前的有兩篇來自明朝的小說,便是如此。
《西遊記》中「唐僧」來歷一段,便是類似的故事。唐僧父親陳光蕊帶著新婚妻子殷溫嬌在赴任的路上,被水盜劉洪殺害。隨後劉洪不僅霸佔了殷溫嬌,還頂替了陳光蕊的身份,到江州當了官。不久殷小姐生下了陳光蕊的遺腹子,唯恐被劉洪殺害,便將孩子和寫有他身世的血書放在一塊木板上,使之順江漂流。後來被金山寺老和尚所救,取名「江流兒」。18年後,江流兒成為玄奘,得師傅告知真相,偷偷與母親相認,按照母親的指點到京城找到外公,為父親報了仇。而陳光蕊因為龍王的搭救,此時也死而復生,一家三口得以團聚(這故事漏洞甚多,就不多說了)。原本這是一個幸福美好的結局,然而丈夫陳光蕊可以死而復生繼續當大官,兒子玄奘能夠成為一代高僧,唯有殷小姐卻無法活下去。不久,她便「從容自盡」了。
無獨有偶,《醒世恆言》中亦有一篇「蔡瑞虹忍辱復仇」的類似故事。說一個武官,帶著全家坐船去赴任,結果遇到謀財的水盜,除了一個15歲的女兒蔡瑞虹之外,全家都被殺死。美貌的蔡瑞虹被水盜首領看中,為了能給父母家人報仇,蔡瑞虹只能忍辱偷生。她曾經給人做妾,曾經被賣入青樓,又被逼去騙婚……歷盡種種坎坷磨難,最後她終於遇到一個靠譜的舉人,承諾一定幫她報仇。幾年後,丈夫考中進士,成為當年蔡家遇害的地方官。在他的主持下,所有參與作案的水盜全部歸案正法,祭奠了蔡家冤魂。此時距離當年已經過去了七八年,蔡瑞虹已經生下了兒子,跟丈夫感情極好。然而,在得知大仇得報的當天夜裡,她留下一封絕命書後用剪刀自殺。
相比庚娘,殷小姐有那麼有出息的兒子,蔡瑞虹有當大官的丈夫,但她們卻無法像庚娘那樣活下去,因為她們失身了。就算她們自己不選擇死亡,作者也絕不會讓她們活。因為只有死,才能成就她們「節婦」的形象,才能達到教育尋常百姓的作用。
4、生活比小說更殘酷
在道德倫理和文藝作品的共同薰陶、教育和影響下,一代又一代女性的思維被固話,個性被壓抑,「貞潔」是她們最寶貴的財富,成為她們最沉重的心靈枷鎖。
翻閱《清史稿》,我讀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道光年間,有一個在臺灣任職的武官劉廷斌,去世後家人渡海還鄉。途中遇到海盜,劉家17人全部被殺,只有一個正值妙齡的女兒,因為美貌被海盜首領霸佔。此後十多年,劉姑娘跟隨這群海盜風雨顛簸,忍辱偷生,相繼生下了4個孩子。10多年後,她終於找到機會,引領官兵將海盜一舉全殲。大仇得報後,劉姑娘手刃自己的四個兒子,隨即自盡。這不是小說,卻比小說更加慘烈震撼。
大清早已滅亡了,可「貞潔」這個「財富」和「枷鎖」依舊背負在中國女性的身上,於有形無形中禁錮著我們的身心。
身邊有個事業成功、生活豐裕的女子,已經與丈夫分居十餘年,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離婚。在漫長的歲月中,她渴望心靈的慰藉,與喜歡的人談情說愛,但卻說什麼不肯跨越雷池一步,覺得那有違道德倫理。然而這種「愛」怎麼可能持久?結果要麼無疾而終,要麼互相傷害。所以,她雖然事業成功,但一點也不坦然快樂,身心始終壓抑鬱結。
品讀文學作品,剖析人性命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歷史,更清醒地過好自己的生活。禁錮女性身心的封建道德早已成為歷史,願我們的思維和觀念,亦能隨之成長,配得上我們的努力與事業,更配得上這個偉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