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一百多年的王星記手工扇 能夏季送風也能當半把傘

2021-01-13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時至小暑,天氣開始炎熱。在解暑降溫上,除了空調,最常放在人們手邊的是一把扇子。儘管外形各異,但在中國的歷史中,手工摺扇不僅代表過去送風的工具,更成為了一項文人墨客的標配。作為手工制扇手藝的代表,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古街的紹興王星記扇廠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不僅在扇骨、扇面的選材和製作流程上堅持傳統手工,發展至今還派生出多類手工扇類別。

「一把扇子半把傘」

今年55歲的周雅定從事手工制扇行業已經有30年,如今,她既是紹興王星記扇廠廠長,也是王星記扇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周雅定正在製作手工扇。受訪者供圖

據周雅定介紹,王星記扇莊創建於1875年,距今已有超過140年歷史。創始人王星齋是浙江一帶有名的手工制扇師傅。在扇莊最輝煌時,工廠遍布紹興、杭州、上海等地,總數量超過120間。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工人慢慢減少,工廠也紛紛關閉,直至今日。王星記僅在紹興、杭州兩地得到傳承與發展。

「72道工序、99個製作過程,到了今天,還是沿用著手工完成」。除了手工外,王星記扇最重要的是原料的考究。作為扇莊最經典的代表,全棕黑紙扇要求扇骨採用棕竹、扇面採用桑紙。

扇廠最經典的全棕黑紙扇。受訪者供圖

據周雅定介紹,紹興一帶也有竹子,但由於是空心竹,並不符合黑紙扇的要求。因此每年,扇廠都需要從雲南、貴州等地採購棕竹,「而且要很老的竹子,至少在10年以上,這樣不僅硬度足夠,而且竹子天生的花紋也很美觀」。

至於桑紙則是古代用於製作紙傘的原料,在製作黑紙扇的過程中,需要用松榆木燒火,再將煙凝結後的灰塵撲在紙上,以此達到「染色」效果。最後再用專門的膠水黏合扇骨、扇面,達到「一把扇子半把傘」的效果,使得過去的摺扇在美觀之餘,也具備一定的實用性。

女扇多花草 男扇多山水

發展至今,紹興王星記的手工扇已派生出十二大類別。除最為經典的黑紙扇外,還有檀香扇、香木扇、衝花扇等,劃分依據主要是根據選用的扇骨材料。

「黑紙扇雖然經典,但看著比較莊重、肅穆,大多是年紀較大的人喜歡,贈與好友,為了吸引年輕人,扇廠也發展出紅木、花梨木等材料的手工扇,各個類別下還根據雕花不同可以繼續劃分,其實這些扇骨在過去也有用到,但並不常見。」

周雅定(左一)講解王星記扇。受訪者供圖

發展至今,王星記手工扇已經歷100多年的歷史。和大多數手工藝品類似,扇子不再是一項隨身配件,更多的時候是作為文化、禮物贈與親人、好友。

周雅定告訴記者,當地有些人家結婚時,會來定製對扇,一把男扇、一把女扇,同樣的花紋,不同尺寸,一次配一對。

「像我們說的男扇會大一些,大概在9寸,女扇則會小一些,以此襯託女子小巧玲瓏,規格在6寸左右,男女扇的花紋圖案也有所不同,除了配對需要,一般男扇多畫山水、魚鳥以及一些古代文人詩詞,女扇上多是鮮花,更加精巧。」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銘

相關焦點

  • 迷途旅遊網&王星記·百年非遺扇藝體驗遊,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星記
    杭州王星記扇業:1875年(清光緒元年),制扇名匠王星齋在杭州扇子巷創「王星齋扇莊」,初為家庭作坊。王星記.檀香木扇子 王星記經歷一百多年風雨,積累了獨特的制扇秘笈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老字號」企業,王星記制扇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統工藝振興項目。
  • 非遺紹興丨一把扇子要經過72道工序100多個手工製作過程
    王星記傳承人的現代「制扇記」 「能想像嗎?王星記的扇骨,用的都是上等的竹木,甚至紅木、檀木等,黑紙扇用的是桑紙,黏合扇骨和扇面的是黃魚肚,為的是達到「一把扇子半把傘」的防水效果。從普通工人一步步成為掌門人的周雅定對制扇工藝、材料如數家珍。她目前已被認定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5年,王星記扇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它是三絕之一,也是杭州非遺之一,更是傳承歷史文化美名遠揚
    特別是夏季,扇子已成為人們解暑的主要工具。許多文人墨客也用扇子題詞作詩,就像宋代朱熹那樣:「不知何人作之,清君、清友與扇子皆明之。」唐朝詩人劉禹錫:「團扇與團扇,奉君清暑殿。」等一等,風扇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眾多的風扇大家族中,杭扇就算是最好的了!
  • 扇裡芳華—記宜興市手工制扇藝人湯忠財
    原標題:扇裡芳華   8月27日下午,走進宜興市太華鎮太華村襄陽自然村的一間民房,他眼神專注,手握刻刀,指尖翻飛;雖然額間汗水如珠落下,但絲毫沒有影響制扇進度……他,就是今年56歲的湯忠財,一位堅守手工制扇技藝近41年的老藝人。
  • 文人墨客的裝逼利器:摺扇的發展歷程,5大名扇你都知道嗎?
    檀香扇由竹摺扇演變而來,始創於明清,其用料極為講究:所用檀香木必須香味醇正,色澤黃,紋理平順無疵;扇面所用絲絹,須經過加礬處理,使其雪白勻淨;有色絹面,則要經過特殊煉染,使色質透明度純真,經久不變。在扇骨的技巧上,檀香扇通過拉花、燙花、畫花來顯現。藝人們能在扇面、扇骨以及在窄小的扇邊上脫手繪出各種戲劇人物、歷史故事以及山水花鳥,足見其技藝高超。
  • 蘇州社區達人詳解麥秸扇製作方法 傳承老手藝
    原標題:編把麥秸扇,搖出輕柔風 □記者 徐志強 攝 「麥秸扇是個老物件,小孩子看著新奇,老人看著中意,孕婦用著健康,送人很合適。」扇子原來是夏天必備物品,如今越來越不起眼。在姑蘇區金閶新城富強社區陳巧娥阿姨家中,用麥秸稈手工編織而成的扇子,做工頗為精美,小朋友也過來「學藝」。
  • 故宮文創|「凉友」送風結「扇」緣
    原文來源:故宮文化微故宮,編輯:張林 ,原文發布於2019年5月24日原文標題:故宮文創|「凉友」送風結「扇」緣文人墨客摺扇輕搖,自有一派墨彩風流;豆蔻佳人以團扇障面,盡顯嬌羞小女兒情態;相聲、評書藝人一扇在握,就能演繹一段才子佳人、金戈鐵馬的故事……
  • 新蘇州結緣傳統手工扇 每天做出近百把宮扇和圓扇
    由於他們製作的蘇式手工扇日臻完美,一把小扇子的價格也由當初的十來元,上升到目前的一百元左右。除去成本,夫妻倆在每把扇子上的贏利不超過十塊錢,但他們樂在其中。逢年過節回河南老家,帶回家的蘇扇也是最受家人歡迎的禮物,這讓張緒強和黃霞很有成就感。
  • 從清朝貢扇到杭州三絕:王星記扇子的百年傳承之路
    1875年(清光緒元年),制扇名匠王星齋在杭城清河坊創建了王星記企業的前身「王星齋扇莊」。王星齋尤善磨砂技藝,與其妻陳英的貼花灑金技藝珠聯璧合,他們以精湛的制扇技藝、創新的設計理念,製作的扇子精巧而風格獨特,投放市場後很快被爭購一空,王星記扇子由此順利地打開了自己的市場,於眾多制扇名莊中脫穎而出。其中最為著名的王星記高檔黑紙扇還被進獻皇室,由此被冠以「貢扇」之譽。
  • 《匠人與匠心》杭產三絕之杭扇 解讀百年老號王星記
    王星記扇莊,由王星齋創始於清朝光緒元年,祖輩從事制扇業,自幼學藝的王星齋20多歲已經成為制扇名匠,1875年創建王星記扇莊,他與妻子陳英製作的泥滿金鬥式花扇被選為宮廷貢品,他製作的黑紙扇,在義大利米蘭,巴拿馬和西湖萬國博覽會上屢次得獎,美名遠揚,曾作為杭州特產進貢宮廷。
  • 懲惡揚扇:百年王星記的匠心傳承|行走的匠魂
    她只知道為了讓王星記扇再現輝煌,她已窮盡了自己的一生。中國歷來就有制扇王國的美稱。扇子是引風之物,不僅可以在夏令時節消暑,而且也是文人雅客們的「懷袖雅物」。與筆墨紙硯相比,扇子身上所凝聚融合的文化可謂別有洞天。從扇骨到扇面,包含了手工藝、書法、丹青、雕刻、鑲嵌甚至刺繡,其中任何一項都是傳統文化精華,扇子卻將其完美匯聚到一起。
  • 山東泰安:非遺麥稈扇搖出「致富風」 麥稈扇遠銷全國
    2019年8月6日,山東泰安新泰市羊流鎮的三窪村,麥稈扇製作工藝第四代傳人張蓉蓉就利用手中的麥稈,既傳承了老一輩的傳統手工制扇技藝,又讓小小的麥稈扇搖出了致富風。
  • 著名書畫家王星
    著名書畫家王星   書法的根本之法是端正和儒雅,這才是東方審美的表現核心。但是現在書風多流弊,不切意審美核心,拿著毛筆寫歪扭顯輕淺成為風氣,以致書法的根本盡失,傳統被棄。著名書法家王星先生在書壇執筆寫正宗,風正氣清好書法,續意端正,顯觀儒雅,恰能力駁書壇流弊,是顯像翰墨正大的領軍名家。
  • 小米有品高端循環扇,可伸縮摺疊,能加溼、淨化空氣,超高性價比
    在這炎熱的夏季更是讓人焦躁不安。但是時間飛快,夏季根本不是悄然而至,而像是猛獸般席捲而來,昨日寒風凜冽,今日半袖冒汗。最為享受的不過是開著空調躲在被窩裡吃著雪糕。風力超強不傷身,老人孩子也可用普通的落地扇的風距通常為2-3m,edon的有效風距能達到8m!即便是在專業的測風儀下,它也不甘示弱,風力直達7.4m/s!足足是普通風扇的兩倍動力。
  • ...記維和部隊方隊方隊長、陸軍第81集團軍某工化旅旅長王星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 題:從維和指揮長到閱兵方隊長——記維和部隊方隊方隊長、陸軍第81集團軍某工化旅旅長王星黎雲、王淏田2017年3月8日,是王星一生的痛。夜裡,正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執行維和任務的王星,在聯合國營區的一角靜靜地佇立了2小時,這個身材瘦削、眼神剛毅的漢子含淚向家的方向重重磕了3個響頭。萬裡之外的家鄉,王星的母親突發腦溢血不幸離世。
  • 制琴四十餘載 獨守匠心盼傳承——記省非遺項目傳統樂器手工製作...
    記者順著門牌號一路找過去,在建華東巷29號找到了一扇陳年斑駁的木門,掀簾出來的是一位戴著帽子的老人,他就是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樂器手工製作技藝傳承人劉紅孝。記者跟著劉紅孝,順著樓梯走上去,來到他的工作室,這是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小閣樓。推開吱啞作響的小門,看到的是劉紅孝的工作檯,上面滿滿當當地放著木板、刨、鋸、鑿等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