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時至小暑,天氣開始炎熱。在解暑降溫上,除了空調,最常放在人們手邊的是一把扇子。儘管外形各異,但在中國的歷史中,手工摺扇不僅代表過去送風的工具,更成為了一項文人墨客的標配。作為手工制扇手藝的代表,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古街的紹興王星記扇廠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不僅在扇骨、扇面的選材和製作流程上堅持傳統手工,發展至今還派生出多類手工扇類別。
「一把扇子半把傘」
今年55歲的周雅定從事手工制扇行業已經有30年,如今,她既是紹興王星記扇廠廠長,也是王星記扇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周雅定正在製作手工扇。受訪者供圖
據周雅定介紹,王星記扇莊創建於1875年,距今已有超過140年歷史。創始人王星齋是浙江一帶有名的手工制扇師傅。在扇莊最輝煌時,工廠遍布紹興、杭州、上海等地,總數量超過120間。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工人慢慢減少,工廠也紛紛關閉,直至今日。王星記僅在紹興、杭州兩地得到傳承與發展。
「72道工序、99個製作過程,到了今天,還是沿用著手工完成」。除了手工外,王星記扇最重要的是原料的考究。作為扇莊最經典的代表,全棕黑紙扇要求扇骨採用棕竹、扇面採用桑紙。
扇廠最經典的全棕黑紙扇。受訪者供圖
據周雅定介紹,紹興一帶也有竹子,但由於是空心竹,並不符合黑紙扇的要求。因此每年,扇廠都需要從雲南、貴州等地採購棕竹,「而且要很老的竹子,至少在10年以上,這樣不僅硬度足夠,而且竹子天生的花紋也很美觀」。
至於桑紙則是古代用於製作紙傘的原料,在製作黑紙扇的過程中,需要用松榆木燒火,再將煙凝結後的灰塵撲在紙上,以此達到「染色」效果。最後再用專門的膠水黏合扇骨、扇面,達到「一把扇子半把傘」的效果,使得過去的摺扇在美觀之餘,也具備一定的實用性。
女扇多花草 男扇多山水
發展至今,紹興王星記的手工扇已派生出十二大類別。除最為經典的黑紙扇外,還有檀香扇、香木扇、衝花扇等,劃分依據主要是根據選用的扇骨材料。
「黑紙扇雖然經典,但看著比較莊重、肅穆,大多是年紀較大的人喜歡,贈與好友,為了吸引年輕人,扇廠也發展出紅木、花梨木等材料的手工扇,各個類別下還根據雕花不同可以繼續劃分,其實這些扇骨在過去也有用到,但並不常見。」
周雅定(左一)講解王星記扇。受訪者供圖
發展至今,王星記手工扇已經歷100多年的歷史。和大多數手工藝品類似,扇子不再是一項隨身配件,更多的時候是作為文化、禮物贈與親人、好友。
周雅定告訴記者,當地有些人家結婚時,會來定製對扇,一把男扇、一把女扇,同樣的花紋,不同尺寸,一次配一對。
「像我們說的男扇會大一些,大概在9寸,女扇則會小一些,以此襯託女子小巧玲瓏,規格在6寸左右,男女扇的花紋圖案也有所不同,除了配對需要,一般男扇多畫山水、魚鳥以及一些古代文人詩詞,女扇上多是鮮花,更加精巧。」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