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遼金歷史博物館掛牌開放

2020-12-21 哈爾濱新聞網

  昨天,黑龍江遼金歷史博物館正式掛牌並面向社會開放。該博物館是一所集文物收藏、藏品保護、展示教育、科學研究、文化交流於一體的民辦公助地方性博物館,目前已收藏歷史文物近萬件套,其主要藏品為遼金文物。昨天,首次舉辦的文物精品展,共展出文物珍品400餘件,主要分為漢唐前文化遺存、遼宋金拾遺存珍、元明清精品薈萃三個部分。

  黑龍江遼金歷史博物館此次推出的《古物·文宴》展覽,展覽面積3000平方米,文物展品400餘件。展品有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器,漢代高古玉器,盛唐時期的金銀器、瓷器,遼代契丹文佛經、帝王將相金胄,金代王者帥印、金佛塔,以及遼金時期春水秋山玉等契丹、女真人特有的藝術品。還有元明清官窯名器及玉雕。展覽內容除了實物展品外,還配備了多幅反映契丹人生活情景的壁畫及各歷史時期名畫,以此作為展覽的輔助展品。

  黑龍江遼金歷史博物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市民可前往南崗區東大直街320號(秋林國際商廈7樓)觀展。

相關焦點

  • 黑龍江遼金歷史博物館,典藏曆代珍寶級文物!難得一見!
    黑龍江遼金歷史博物館藏。直徑6.5釐米、高6釐米、重725克。採用純度極高的黃金製成。印面陽鑄篆字「允巴之印」。此印代表了金代皇室至高無上的權利,對於金代歷史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此印堪稱珍寶。銅鎏金雙鳳皮囊壺,遼代。黑龍江遼金歷史博物館藏。高28.5釐米、寬17釐米。壺身兩側刻有雙鳳,壺頂部雕有兩隻形象逼真的蹲狀小猴。壺通體為銅質,蹲猴和雙鳳鎏金。為罕見的遼代藝術珍品。
  •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重新開放 附地址及交通指南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經過1年半改造,近日重新開放,日前推出重新開放後的首展「鐵鳳風鳴——遼金東京地區文物展」。  展覽展期: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3月6日經過1年半改造後的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重新開放  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先後開展了館舍維修和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展陳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工作,展陳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 黑龍江遼金歷史博物館
    中契丹、女真貴族墓葬出土的遼金文物價值極高,尤以遼代契丹文佛經、帝王將相金胄、王公大臣金玉帶銙以及金代王者帥印、金佛塔等最為經典。其他收藏包括紅山文化玉器、漢代高古玉器、宋遼金元明青瓷器等各具特色。
  • 天津博物館:遼金時期的「交融肇興」
    遼金時期天津地區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是如何交流融合的?這一時期在天津歷史上有何重要影響?透過遼金時期呈現出天津地區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的歷史遺存也許可管窺一斑。澎湃新聞獲悉,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交融肇——遼金時期的天津」將在天津博物館展出,展覽分「南北對峙」「天津發軔」兩個大綱,展品包括瓷器、銅印、佛像造型等,共同勾勒出天津在這一時期的獨特歷史面貌。
  • 喜訊| 大同開化寺-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正式開館!
    時值第43個「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為了展現大同市人文魅力,弘揚歷史文化精神,增強市民文化自信,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大同市博物館下轄的第五個分館「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隆重揭牌開館,館內《西京風華-大同遼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也正式開展。
  • 天津博物館直播 身臨其境了解遼金時期的天津
    中國網5月19日訊 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在戰疫抗疫的特殊時期,天津博物館結合今年「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館日主題,推出線上直播活動,為觀眾奉上一場特別的線上文化之旅。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雲岡石窟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 博物館日感受遼金時期古韻
    本文轉自【新華網】;5月18日,觀眾在參觀「交融肇興--遼金時期的天津」展。 當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交融肇興--遼金時期的天津」展在天津博物館展出。這是天津博物館推出的原創展覽,分為「南北對峙」和「天津發軔」兩大部分,共展出瓷器、銅印、佛像造型等各類文物近百件。 新華社記者 周潤健 攝5月18日,觀眾在參觀「交融肇興--遼金時期的天津」展。新華社記者 周潤健 攝5月18日,觀眾在參觀「交融肇興--遼金時期的天津」展。
  • 153件(套)遼金文物亮相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 (1/5)
    153件(套)遼金文物亮相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5) "← →"翻頁 12月6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主辦,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
  •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升級」後首展再現「鐵鳳風鳴」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孫琪)經過一年半的基礎設施升級、展陳改造後,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6日迎來首次展出——「鐵鳳風鳴:遼金東京地區文物展」。本次展覽中153件(套)展品,為遼陽、瀋陽兩地及周邊出土的文物,集中展示了千餘年前生活在北方的契丹族、女真族等民族的文化特點和地域風採。
  • 穿越千年時空 中臺博物館展出難得一見館藏遼金文物
    華夏經緯網1月7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中臺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為讓民眾體驗難得一見的遼金佛教文化,特選館藏13件,小到3.8公分,大到168公分高的佛坐像遼金文物展出,並有精緻的舍利塔與大型經幢,值得喜愛佛教文物的民眾踴躍前往參觀,展期至8月30日。
  •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再度亮相 精選了153件文物推出首個專題展
    經過一年多的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和展陳改造,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再度亮相。改造工程後推出的首個文物專題展「鐵鳳風鳴——遼金東京地區文物展」日前也正式對公眾開放。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再度亮相據介紹,改造後的遼金城垣博物館,主展廳面積從原來的350平方米擴大到近500平方米,展線延長了約50米。
  • 組圖:遼金東京地區文物展在京開展
    12月6日,觀眾在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欣賞展出的磚雕菩薩坐像。   當日,「鐵鳳風鳴——遼金東京地區文物展」在經過升級改造後重新開放的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開展,展覽精選了153件(套)東京道(路)中遼陽、瀋陽兩地以及周邊出土的遼金文物,旨在多方面展現遼金東京道(路)地區的生活。遼陽作為遼金時期的五京之一,是當時東北地區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
  • 遼金古韻——旅順博物館藏遼金文物展
    其文化發展脈絡深受中原地區影響,從而加快了中國北方民族歷史文明的進程,彰顯著以「契丹」和「女真」為代表的北方民族的彪悍與強大。 旅順博物館收藏一批遼金文物。這些文物系日本殖民統治大連初期在我國東北地區「調查」所得。數十年來,這些珍貴文物一直塵封在庫房中未與觀眾見面。此次經過整理研究,將其以展覽的形式公布出來,在給觀眾帶來歷史文物信息的同時,更為相關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 黑龍江這些地方能「穿越」古今 與歷史「對話」讓你愛上博物館
    黑龍江地大物博,山川河流眾多,自古以來滋養了多元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燦爛的文明。如今的我們如何穿越古今,了解黑龍江的「前世今生」?最好的「教科書」就在一座座博物館裡。黑龍江的博物館類型眾多,這裡高度濃縮了當地文化歷史,並運用現代化技術還原了當時的場景,讓人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感,記憶深刻,真正做到了讓文物「活」起來。這個假期,到博物館走走吧,「穿越」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雲,與歷史「對話」,心中的困惑、迷茫都將有所解答。
  • 金代女真文物首次在黑龍江博物館展出
    金代女真文物首次在黑龍江博物館展出5) "← →"翻頁 5月7日,《白山·黑水·海東青展》在黑龍江博物館展出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掛牌成立
    4月10日上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整合了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兩家單位和相關職責,今後將負責全省地下文物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黃河文化、「一帶一路」考古重點課題研究等。
  • 陝西歷史博物館限流開放
    ↑3月25日,遊客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參觀。當日,陝西歷史博物館面向公眾限流開放,博物館目前採取預約參觀的方式,每日參觀限額2000人次,暫時不接待團隊參觀、不提供人工講解。按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博物館的運營管理規定,陝西歷史博物館開展了館區及展廳消毒,檢測遊客體溫,查看身份證、健康碼及預約信息,指導遊客自主參觀等相關工作。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3月25日,遊客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參觀中華彩陶展。↑3月25日,陝西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為開館做準備工作。↑3月25日,遊客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國寶廳內參觀。
  • 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寧波基地掛牌
    本報訊(記者陳朝霞)昨天,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寧波基地掛牌儀式在慶安會館舉行,我市由此又增添了一個國家級科研基地。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助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張威,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鮑賢倫,浙江省考古學會會長曹錦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宋偉出席了掛牌儀式。
  • 中國古代衙署博物館在保定掛牌成立
    《天下衙門——中國古代官衙文化專題陳列》對外開放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徐華、葛西勸)7月31日,中國首個綜合性古代衙署博物館——中國古代衙署博物館在保定正式掛牌成立,並舉行了《天下衙門——中國古代官衙文化專題陳列
  • 愛上博物館!「十一」來黑龍江這些地方「穿越」古今
    東北網9月29日訊(記者 霍梟涵)黑龍江的博物館類型眾多,高度濃縮文化歷史,並運用現代化技術還原當時場景,做到了讓文物「活」起來,讓人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感。趁著十一假期,一起來看看吧!蘿北黑龍江流域博物館水是人類文明的起源。黑龍江流域博物館高度濃縮了黑龍江流域輝煌燦爛的自然變遷,細數了黑龍江流域的自然、動植物「家底」,龍江黑土地上的人類文明發展,以及生活在這裡的遊牧、遊獵、漁獵民族的生活習俗。同時,還展示了生活在黑龍江北岸的俄羅斯和猶太民族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