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怎麼過立春?除了吃春餅,還要在他的一畝三分地作秀

2020-12-04 人在旅途悠悠

春節過後,氣溫回升,我們也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之首的立春。它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是四季更替的重要標誌。立春,意味著萬物收藏的冬季已成為過去時,接下來便是萬物復甦的春季了。在這天,民間往往會吃春餅,春卷以及一些時令蔬菜,意為「咬春」,也會從這天起開始踏青。而皇帝在立春會幹什麼呢?他要在專屬於他的一畝三分地進行一場大秀。

您可能會說,在中國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止一畝三分?沒錯,但這個「地」,指得是耕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大國,農耕與民生緊密相連,那麼身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自然也是極為重視。在明清時期,皇帝都會去北京的先農壇祭祀先農,親自耕地幹農活,為萬民作表率。

當然,這種皇帝親身示範耕地的形式,更像是一場作秀的表演。清代時,皇帝要「三推三返」,往返犁地三趟。只是皇帝自己一個人作秀沒意思,於是乾隆皇帝又加了一個環節。在親耕完畢之後,皇帝要登上觀耕臺,觀看王公大臣們的耕作表演。

這種親耕形式自古便有,據《禮記》記載,周朝時已有「耕禮」了。據說在周代時皇帝親耕的田地是「千畝」,後來「千畝」濃縮成為了先農壇裡的一畝三分地。如果您去到先農壇,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不妨到觀耕臺的南側看看皇帝專屬的一畝三分地。

值得一看的還有先農壇最大的單體建築——太歲殿。它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這個時間有點兒眼熟是不是?沒錯,紫禁城也是這一年建的。

值得一提的是,既然這裡是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不僅可以近距離觀賞精妙的榫卯、精巧的藻井、寓意深遠的脊獸以及敲擊有金屬聲響的紫禁城金磚等,還可以了解關於古代建築的知識,感悟中國源遠流長的工匠精神。#文史之旅#

相關焦點

  • 「一畝三分地」:古代農業發展的樸素哲學觀
    「一畝三分地」:古代農業發展的樸素哲學觀 2020-03-20 10:07:28 在古代,農業的豐歉直接影響國計民生,因而帝王對春耕尤為重視。  每年立春後,他們都會在一塊特定範圍內的耕田裡親自示範扶犁耕田,以號召全國民眾積極耕田勞作,這塊特定的耕田可稱為「演耕地」,而皇帝做的示範活動可稱為「親耕禮」或「耕藉禮」。根據我國考古學者對甲骨卜辭的研究,發現早在商代就出現了皇帝親耕禮;通過對西周早期令鼎的銘文研究,發現當時皇帝的親耕禮就已經比較完備了。
  • 文化解讀:「一畝三分地」是怎麼來的
    原標題:文化解讀:「一畝三分地」是怎麼來的 雍正皇帝在先農壇行耕耤禮(局部) 郎世寧繪 先農壇古建築復原鳥瞰圖 觀耕臺   原標題:「一畝三分地」是怎麼來的   習近平主席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在專題聽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後特別強調,京津冀要「協同發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這裡所說的「一畝三分地」代指什麼?
  • 「一畝三分地」說法源於皇帝「親耕」的耤田
    雍正皇帝在先農壇行耕耤禮(局部) 郎世寧繪  習近平主席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在專題聽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後特別強調,京津冀要「協同發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這裡所說的「一畝三分地」代指什麼?
  • 種好一畝三分地
    種好一畝三分地 2013-03-18 16:44:56   來源:銅都晨刊
  • 「一畝三分地」說法源於皇帝「親耕」的耤田(圖)
    觀耕臺  習近平主席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在專題聽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後特別強調,京津冀要「協同發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這裡所說的「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這一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皇帝「親耕」的耤田為「一畝三分」  「一畝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意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來源與先農壇皇帝「親耕」的耤田有關。明清兩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農壇行祭農耕耤之禮,其「親耕」的地塊面積恰好是「一畝三分」。
  • 漢服文化中「一畝三分地」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漢服文化中」一畝三分地」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經常說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理好就可以了,「一畝三分地」具體是指的什麼呢,「一畝三分地」嘗嘗指的是個人利益或勢力範圍,在西方的概念中就是獨立自主的意思。如嫌別人多事的時候就說:「別人的事你就別過問了,還是先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吧!」,那麼,為什麼用「一畝三分地」代表個人的勢力利益呢,為什麼叫「一畝三分地」,不叫其他的呢,比如自己的地盤呢。
  • 北京話:一畝三分地
    老北京話「一畝三分地」,意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來源與先農壇皇帝「親耕」的耤田有關。
  • 打春牛、吃春餅……這些立春習俗你知道嗎?
    《群芳譜》如此解釋立春:「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如果從氣候來看,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趨於上升、增多,只不過對一些地區來說,立春還只是春天到來的前奏。據史料記載,自秦代以來,立春就被作為孟春時節開始的標誌,也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 你知道「一畝三分地」的由來嗎?
    人們常常用「一畝三分地」來形容個人利益,也有人用來比喻自家的一些特定的事務。那麼,「一畝三分地」這一說道是怎麼來的呢?一畝三分地的意思是在與人交往中指責對方的利己主義,也指自己的權利範圍小。是生活中較常用的話。
  • 立春為何要吃春餅?每年立春是幾月幾號?附風俗習慣介紹
    那麼大家知道每年立春是幾月幾號?有哪些風俗習慣?為何要在立春吃春餅?一起來看看!一、立春是幾月幾號?立春是每年公曆2月3日-5日之間。也可以稱為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二、立春有哪些風俗習慣?3、縣裡派報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著迎春的讚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4、民間互相饋送春牛(小泥牛)、春牛圖、春娃(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5、糊春牛:在家裡用米或紙糊成春牛,擺放在家中。
  • 半透明的薄餅,裹上色彩誘人的合菜,立春就要吃春餅
    糧倉吃春餅是立春的風俗之一宋朝張栻在《立春偶成》中這樣寫道「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立春這天除了鞭春牛,當然還有春燕以及春盤。鞭春牛是一種民俗活動,強調天人合一;春燕是古代婦女的立春飾物,也就是說是把女性的頭飾做成燕子形狀!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春盤了,尤其在古時的唐朝有吃春盤的習俗。
  • 「一畝三分地」現在指個人勢力範圍,為何在古代沒人敢這麼說
    現如今,我們所說的「一畝三分地」,泛指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那麼,這句話在歷史上,有什麼出處呢?這句話來源於古代帝王的「耤田禮」。所謂「耤田禮」,就是指帝王扶犁親耕的一種儀式。中間部分是皇帝親耕的,兩邊剩餘的土地,則留給大臣們來完成。為什麼要不多不少,正好是一畝三分呢?其一,皇上政務繁忙,日理萬機,在親耕田地上,有點意思就行了,表達一下示範作用,當然不能太多。其二,古代單數是陽數,如形容皇帝的崇高地位,就得用「九五之尊」這些單數。
  • 遊學假期帶你身臨其境走進皇帝的「一畝三分地」先農壇研學旅行
    「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的由來:在明朝和清朝時期,每年萬物復甦的春天,正是耕種的大好時節,皇帝都要去先農壇去進行農耕祭禮,皇上親自耕種的面積就是「一畝三分」。後來「一畝三分地」被人們引申為「自己的小地盤」之意。先農壇位於北京城市中軸線南段永定門西側,與天壇遙相對應。這組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以及舉行親耕耤田典禮的地方,是北京皇家祭祀建築體系中保存完好的一處。
  • 父親那一畝三分地
    現在,女兒剛畢業參加工作,妻子成天忙裡忙外,我也一直要上班,到了周末,一家人就只想在家休息。但是接到父親電話後,我決定,這個星期天去鄉下看望父親。因為父親的提醒讓我想起已有好長時間沒回去看他了。到了周末,我開車載著妻女一起回到鄉下父親家。妻子見大門緊鎖著,就去隔壁阿姨家閒聊,方才得知父親又去他那一畝三分地了。我帶著女兒向後面的麥田走去。遠遠地看見父親正彎著腰,在麥田裡忙碌著。
  • 皇家的一畝三分地 遊北京先農壇
    它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山川、神農等諸神的重要場所。每年開春,皇帝親領文武百官行「藉田禮」於先農壇。   「一畝三分地」這幾個字聽起來十分的耳熟。據考證,這句人們常說的口頭禪,其來源就與先農壇裡皇帝「親耕」的這塊田有關。先農壇裡皇帝的「一畝三分地」,就是皇帝祭祀先農神後親耕的田地。
  • 一年之計在於春,今日立春,您吃春餅打春牛了嗎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而製造美食者,必定閱過人間百味,又能返璞歸真,回到食物本身。哈嘍,大家好,我是愛囉嗦的厲大叔, 今天是正月十一,也是今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立春又稱「立春節」,中國的幹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輪節氣已經開啟,俗語:「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 乾隆回答:我只有一畝三分地
    古代進行祭祀先農壇時,皇帝並會帶領文武百官,一起前往先農壇,這是為了讓皇帝帝王百姓的疾苦,皇上會帶領文武百官進行耕種,而他們所耕種的面積恰好就是一畝三分地,這便是一畝三分地的由來。但是有一件關於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卻被傅儀在他的作品《我的前半生》中所記錄了下來。這件故事中不僅記錄了乾隆皇帝的幽默,也記錄了一個關於一畝三分地的有趣的故事,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這個故事吧,話說,某一次乾隆皇帝衣服私訪下江南,他來到了一個老農家裡面。
  • 「二十四節氣·立春」春天,您好
    因為在古代春耕時節,牛作為耕田的主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鞭打春牛反映了人們對耕種收穫的美好願望。據《燕京歲時記》一書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裡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 年度工作會上說了句「一畝三分地」,結果小失誤惹了個大麻煩
    在座談會上,一名基層同志講到「根據上級的安排部署,結合我自身所耕的一畝三分地,談一談2021的工作想法和計劃……」。萬萬沒有想到,會後大家對這句「一畝三分地」議論紛紛,當事人幾乎陷入被群批的局面。有的人說,太自私了,只考慮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的人說,太自我了,這塊地也不全是他耕的;有的人說,太自大了,居然不滿足自己負責的那一塊地;有的人說,太傲慢了,現有的地都不一定能耕好,還想耕多大地?為什麼一個詞會引出這麼多不一致的評議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一畝三分地」?
  • 一畝三分地,農村分地你該知道的一二三
    何謂一畝三分地?以前的封建皇帝,住在深宮大院裡,為了重視農業,去了解了農時,節令,了解過後,皇帝決定要親身體驗一次,於是每年都會劃出一塊地,在中南海演示親耕,不僅如此,皇帝還要求劃出的地世襲沿用,別人不用作他用,這塊地也剛好是「一畝三分地」,於是後人推廣為個人利益、個人勢力範圍的「一畝三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