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氣溫回升,我們也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之首的立春。它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是四季更替的重要標誌。立春,意味著萬物收藏的冬季已成為過去時,接下來便是萬物復甦的春季了。在這天,民間往往會吃春餅,春卷以及一些時令蔬菜,意為「咬春」,也會從這天起開始踏青。而皇帝在立春會幹什麼呢?他要在專屬於他的一畝三分地進行一場大秀。
您可能會說,在中國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止一畝三分?沒錯,但這個「地」,指得是耕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大國,農耕與民生緊密相連,那麼身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自然也是極為重視。在明清時期,皇帝都會去北京的先農壇祭祀先農,親自耕地幹農活,為萬民作表率。
當然,這種皇帝親身示範耕地的形式,更像是一場作秀的表演。清代時,皇帝要「三推三返」,往返犁地三趟。只是皇帝自己一個人作秀沒意思,於是乾隆皇帝又加了一個環節。在親耕完畢之後,皇帝要登上觀耕臺,觀看王公大臣們的耕作表演。
這種親耕形式自古便有,據《禮記》記載,周朝時已有「耕禮」了。據說在周代時皇帝親耕的田地是「千畝」,後來「千畝」濃縮成為了先農壇裡的一畝三分地。如果您去到先農壇,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不妨到觀耕臺的南側看看皇帝專屬的一畝三分地。
值得一看的還有先農壇最大的單體建築——太歲殿。它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這個時間有點兒眼熟是不是?沒錯,紫禁城也是這一年建的。
值得一提的是,既然這裡是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不僅可以近距離觀賞精妙的榫卯、精巧的藻井、寓意深遠的脊獸以及敲擊有金屬聲響的紫禁城金磚等,還可以了解關於古代建築的知識,感悟中國源遠流長的工匠精神。#文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