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三分地」說法源於皇帝「親耕」的耤田(圖)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雍正皇帝在先農壇行耕耤禮(局部) 郎世寧繪

  先農壇古建築復原鳥瞰圖

  觀耕臺

  習近平主席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在專題聽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後特別強調,京津冀要「協同發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這裡所說的「一畝三分地」代指什麼?「一畝三分地」這一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皇帝「親耕」的耤田為「一畝三分」

  「一畝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意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來源與先農壇皇帝「親耕」的耤田有關。明清兩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農壇行祭農耕耤之禮,其「親耕」的地塊面積恰好是「一畝三分」。

  皇帝「親耕」的耤田為什麼不大不小,非要定為「一畝三分」?據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取其象徵之義。在中國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視為陽數,一和三為陽數中最小的兩個數。因為皇帝是天子身份,既要親耕又不能太勞累,所以定個最小土地面積作為耤田,權作意思意思地「示範性耕耘」,故為一畝三分。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與當時中國的行政區劃有關,計有十三個行政區劃,時稱「十三都司」,所以取了「一」和「三」作為耤田面積。

  北京先農壇的「一畝三分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中間為皇帝親耕之位,三公九卿從耕,位於兩側。依照古制,皇帝親耕時要右手扶犁,左手執鞭。

  其實,天子親耕的耤田最早並不是「一畝三分地」。在周代,耤田多達千畝,約合現在的三百畝。據《禮記·祭義》記載:「昔者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紘,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紘,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

  關於耤田,有據可查的記載出現在商代,周代時出現了較為明確的制度描述。「耤」通「藉」,《史記》中又作「籍田」,《漢書》、《舊唐書》等作「藉田」,明清以後多寫作「耤田」。《說文解字》對「耤」字的解釋是:「帝籍千畝,古者使民如借,故謂之耤。」耤田在井田制度下又稱「公田」。《周禮》注曰:「古之王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蓋其義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廟親致其孝也,二曰以訓於百姓在勤,勤則不匱也,三曰聞之子孫躬知稼穡之艱難無逸也。」

  天子扶犁親耕的耤田禮始於漢代

  天子扶犁親耕的禮儀,在古代被稱為耤田禮或耕耤禮。最早有確切紀年的皇帝耕耤禮是漢代,漢文帝即位之初,賈誼上《積貯疏》,言積貯為「天下之大命」,「於是上感誼言,始開藉田,躬耕以勸百姓」。並於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正月丁亥下詔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朕親率耕……」

  由於天子親耕的目的更在於其「勸農」的示範意義,所以扶犁親耕前還有一套禮儀,首先是祭先農。先農是古代傳說中最先教民耕種的農神,遠古稱帝社、王社,也叫神農,或謂后稷,漢代始稱先農。據《漢儀》記載:「春時東耕於藉田,引詩先農,則神農也。」《五經要議》也有「壇于田,以祀先農」的文字。

  最早將親耕與祭先農同時作為「耕耤禮」記述的是《漢舊儀》:「春始東耕於藉田,官祀先農。先農即神農炎帝也。祠以一太牢,百官皆從,大賜三輔二百裡孝悌、力田、三老帛。種百穀萬斛,為立藉田倉,置令、丞。谷皆以給祭天地、宗廟、髃神之祀,以為粢盛。」關於天子耤田禮的時間和程序,《後漢書》也有非常具體的描述:「正月始耕。晝漏上水初納,執事告祠先農,以享。耕時,有司請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諸侯、百官以次耕。力田種各耰訖,有司告事畢。」

  明清時期每年仲春亥日在先農壇舉行耤田禮

  遵循「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的古訓,明太祖朱元璋登皇位第二年,即於南京建先農壇並行耕耤禮。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沿襲了祭祀先農和行耤田禮的做法,將皇帝親耕的地點改在了北京先農壇。

  北京先農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山川壇」。嘉靖十年(1531年)於內壇牆南部建天神壇、地祗壇,形成先農壇現今的格局。明萬曆四年(1576年)改山川壇之名為先農壇,設置先農壇祠祭署,鑄先農壇祠祭署印。清代,先農壇之名沿用,並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行了大規模改建。祭祀先農神的壇臺先農神壇,即是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壇為方形,一層,南向。磚石結構,每邊長約15米,高1.5米,四出陛,八級。明清兩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或親臨或遣官在此祭拜先農,隨後到「一畝三分」的耤田中行耤田禮,扶犁親耕。

  如今,先農壇裡的「一畝三分地」早已不見了五穀生長,已成為育才學校的操場,但尚留有皇帝行耤田禮的兩處遺蹟:一個是先農神壇,一個是觀耕臺。

  先農神壇壇臺為一方形大臺:「石包磚砌,方廣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如今,其灰白相間的石磚雖已斑斑駁駁,但仍不失大氣古樸。比起簡潔滄桑的先農神壇,觀耕臺似乎多了些華麗。觀耕臺18米見方,坐北朝南,高1.9米,東、南、西三出臺階各為9級,臺階踏步由漢白玉條石砌成,觀耕臺的四周還裝飾有色彩斑斕的琉璃瓦。

  「躬耕勸農」耤田禮程序繁複莊嚴

  明清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重農祭農活動發展的頂峰時期,祭祀親耕制度周密詳備,整個儀式隆重有序。從先農壇所保存的清雍正帝先農壇親祭圖和親耕圖及有關典籍上,可以看到其過程極其莊嚴繁複。

  每年仲春亥之日前一個月,就要由禮部報請耕耤日及從耕三公九卿官員名單,由鴻臚寺在先農壇耤田兩側立好典禮儀式及從耕官員的位置標識牌。耕耤前二日,皇帝開始齋戒,三公九卿以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一應人等皆在家齋戒二日。耕耤前一日,皇帝在紫禁城中和殿閱視祭奠祝文、耕耤谷種及農具後,由太常寺官和順天府尹在儀仗樂隊護衛下送至先農壇,分別安放在神庫和耕耤所。耕耤之日,清晨,皇帝著禮服乘龍輦出紫禁城,午門鳴鐘。

  皇帝到達先農壇後先去具服殿盥手,然後至西側先農神壇祭拜先農。祭拜之後,皇帝到具服殿更換龍袍準備親耕。禮部司官三揮紅旗,禮部尚書跪奏皇帝出具服殿,戶部尚書跪進耒,順天府尹跪進鞭。然後,皇上右手執耒,左手執鞭,耆老二人牽耕牛,鴻臚寺官宣布儀式開始,皇帝步入「一畝三分地」親耕。緊跟在皇帝身後的順天府尹手捧青箱,戶部侍郎握種播撒,種下稻、黍、谷、麥、豆等五穀雜糧。

  皇帝三推三返完成耕耤禮後,戶部尚書與順天府尹跪受耒、鞭,分別放置犁亭、鞭亭。皇帝登觀耕臺,從耕三公九卿依次接受耒、鞭,行五推五返、九推九返之禮。當禮部尚書奏報「耕耤禮成」時,樂隊奏導迎樂《祐平章》,皇帝方可起駕離開先農壇……

  嘉慶皇帝秉耒執鞭時耕牛「抗旨」罷耕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對於祭祀先農和耕耤禮,歷代皇帝都不敢怠慢。清雍正四年(1726年),曾頒旨全國省府州縣廳設先農壇行耕耤禮。為了保障親耕典禮的順利進行,清雍正以後,皇帝還要先到現在中南海的豐澤園「演耕地」裡演練一番。即使這樣,一次在嘉慶皇帝親耕的過程中,還出現了耕牛發起牛脾氣,死活不肯耕地的「意外」。

  據《清實錄》記載:嘉慶二十年(1815年)三月,嘉慶皇帝來到先農壇,按照古制祭祀先農並準備躬耕。這天伴駕的有睿親王端恩、克勤郡王尚格、慶郡王永璘、禮部尚書穆克登額、吏部侍郎佛住、刑部右侍郎熙昌等人。在一畝三分地上,順天府為皇上和大臣們準備的耕犁、牛鞭、耕牛、谷種等已經擺放就緒。這時,歌詠禾詞聲氣,鼓樂齊鳴,皇上穿著龍袍一手扶耒,一手拿起趕牛鞭,驅牛親耕。沒想到,那幾頭拉鏵犁的牛竟敢「抗旨」,不論皇上怎樣驅趕硬是一動不動。御前侍衛十餘人挾裹著牛,連拉帶拽,才協助皇上勉強完成三推。輪到三公九卿從耕時,耕牛仍是不聽使喚,要麼紋絲不動,要麼四處亂竄,把三公九卿折騰得狼狽不堪……嘉慶皇帝龍顏大怒,當天就下令將負責調教耕牛的大興縣和宛平縣的知縣沈守恆與張洽 「先行革去頂戴交部嚴加議處」,順天府尹專轄人員費錫章、兼管劉鐶之及有關官員,也全部「交部嚴加議處,所有此次一切例賞,概行停給」。武石陸

相關焦點

  • 「一畝三分地」說法源於皇帝「親耕」的耤田
    雍正皇帝在先農壇行耕耤禮(局部) 郎世寧繪  習近平主席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在專題聽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後特別強調,京津冀要「協同發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這裡所說的「一畝三分地」代指什麼?
  • 北京話:一畝三分地
    老北京話「一畝三分地」,意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來源與先農壇皇帝「親耕」的耤田有關。
  • 文化解讀:「一畝三分地」是怎麼來的
    觀耕臺   原標題:「一畝三分地」是怎麼來的   習近平主席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在專題聽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後特別強調,京津冀要「協同發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這裡所說的「一畝三分地」代指什麼?
  • 再現耤田禮 北京先農壇開放「一畝三分地」歷史景觀展示區
    北京商報訊(記者 馬嘉會)北京先農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並且舉行親耕耤田典禮的地方是明、清兩代皇帝扶犁親耕表率臣民之地。4月28日,北京先農壇耤田歷史景觀展示區正式向公眾開放,公眾可在此參觀明清帝王扶犁親耕的「一畝三分地」。據悉,北京先農壇 「文化承傳統,文明祭先農」全年系列活動也於今日正式啟動。
  • 春耕時節到,可去北京先農壇看帝王親耕的「一畝三分地」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在明清帝王祭祀先農、親耕耤田、表率臣民的北京先農壇,今天(4月28日),耤田歷史景觀展示區正式向公眾開放。公眾可在此參觀明清帝王扶犁親耕的「一畝三分地」。
  • 你知道「一畝三分地」的由來嗎?
    人們常常用「一畝三分地」來形容個人利益,也有人用來比喻自家的一些特定的事務。那麼,「一畝三分地」這一說道是怎麼來的呢?一畝三分地的意思是在與人交往中指責對方的利己主義,也指自己的權利範圍小。是生活中較常用的話。
  • 「一畝三分地」這個說法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他的意義卻鮮為人知
    ——米·左琴科(蘇)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829字,閱讀約4分鐘相信大家都聽一畝三分「上」的成語,經常對自己的雜貨店某物或什麼主權時,引用,但其實,語言說出來的,而是在其中的「一畝三分」是真實存在的數據,這句話的出處和皇帝先農壇耕作的
  • 「一畝三分地」現在指個人勢力範圍,為何在古代沒人敢這麼說
    現如今,我們所說的「一畝三分地」,泛指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那麼,這句話在歷史上,有什麼出處呢?這句話來源於古代帝王的「耤田禮」。所謂「耤田禮」,就是指帝王扶犁親耕的一種儀式。中間部分是皇帝親耕的,兩邊剩餘的土地,則留給大臣們來完成。為什麼要不多不少,正好是一畝三分呢?其一,皇上政務繁忙,日理萬機,在親耕田地上,有點意思就行了,表達一下示範作用,當然不能太多。其二,古代單數是陽數,如形容皇帝的崇高地位,就得用「九五之尊」這些單數。
  • 皇帝也要耕一畝三分地,太子拉牛,皇上扶犁,皇后娘娘送飯到地頭
    中國人通常都有一句口頭禪叫做一畝三分地,例如我們經常會聽說:少管閒事啊!管好你那一畝三分地完了。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個說法呢?今天我就給您在這掰扯掰扯。 這會呀肯定有朋友就說了:你還掰扯什麼?我知道啊,清朝皇帝入關後,為明確本朝是以農桑為本,所以在這先農壇給自己準備了一畝三分地,這塊田呀叫「演耕田」也叫「親耕田」。嘿地道!您多知多懂,還真是這麼回事。每到農曆的二月或者三月。
  • 年度工作會上說了句「一畝三分地」,結果小失誤惹了個大麻煩
    在座談會上,一名基層同志講到「根據上級的安排部署,結合我自身所耕的一畝三分地,談一談2021的工作想法和計劃……」。萬萬沒有想到,會後大家對這句「一畝三分地」議論紛紛,當事人幾乎陷入被群批的局面。「一畝三分地」來源於皇帝親耕地的面積我國是農業大國,歷朝歷代皇帝都很重視農業。每年萬物復甦的春天,皇帝要舉行農耕祭禮。其中有個儀式就是,皇帝要親自耕一塊地,就像今天的剪彩開幕一樣。明太祖朱元璋對農業非常重視,在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就在南京修建了先農壇。等到後來明朝遷都北京,又在北京重新修建了先農壇,以供「祭祀先農」和「行耤田禮」。
  • 春耕祭先農暨一畝三分地歷史景觀展示啟動儀式在北京先農壇舉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8日訊 北京先農壇耤田(俗稱「一畝三分地」)是明、清兩代皇帝扶犁親耕表率臣民之地,面積約為800平方米,該處遺址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價值。4月28日,北京先農壇春耕祭先農暨一畝三分地歷史景觀展示啟動儀式在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舉行。
  • 北京先農壇耤田歷史景觀展示區正式向公眾開放
    新京報訊4月28日,北京先農壇耤田歷史景觀展示區正式向公眾開放,公眾可在此參觀明清帝王扶犁親耕的「一畝三分地」。據悉,北京先農壇 「文化承傳統,文明祭先農」全年系列活動也於今日正式啟動。北京先農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並且舉行親耕耤田典禮的地方。
  • 漢服文化中「一畝三分地」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漢服文化中」一畝三分地」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經常說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理好就可以了,「一畝三分地」具體是指的什麼呢,「一畝三分地」嘗嘗指的是個人利益或勢力範圍,在西方的概念中就是獨立自主的意思。如嫌別人多事的時候就說:「別人的事你就別過問了,還是先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吧!」,那麼,為什麼用「一畝三分地」代表個人的勢力利益呢,為什麼叫「一畝三分地」,不叫其他的呢,比如自己的地盤呢。
  • 皇帝也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每年要在那裡耕種收穫,你知道在哪嗎
    祭祀先農並且舉行親耕典禮,這樣的傳統可以上溯到周代,特別是明清以後就成為非常完善的一種國家祀典。仲春的亥日祭先農,這個對於明朝的皇帝來說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因為在當天皇帝要到先農壇舉行親耕大典,皇帝的一畝三分地就在先農壇內,皇帝親耕的田地叫籍田,它的面積剛好是一畝三分地。
  • 古代的皇帝怎麼過立春?除了吃春餅,還要在他的一畝三分地作秀
    而皇帝在立春會幹什麼呢?他要在專屬於他的一畝三分地進行一場大秀。您可能會說,在中國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止一畝三分?沒錯,但這個「地」,指得是耕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大國,農耕與民生緊密相連,那麼身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自然也是極為重視。在明清時期,皇帝都會去北京的先農壇祭祀先農,親自耕地幹農活,為萬民作表率。
  • 先農壇「一畝三分地」慶秋收,百年來首次恢復收穫場景
    十組家庭受邀到明清兩代皇帝舉行親耕耤田典禮的地方,割谷穗,互贈《秋牛圖》,體驗收穫的樂趣。同時,《一畝三分擘畫天下——北京先農壇的耤田故事》開幕講豐收。據介紹,這是一百多年來先農壇第一次恢復收穫的場景。武亦彬 攝先農壇位於北京中軸線南端西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並且舉行親耕耤田典禮的地方,耤田是這裡最重要的歷史文物景觀。
  • 皇家的一畝三分地 遊北京先農壇
    它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山川、神農等諸神的重要場所。每年開春,皇帝親領文武百官行「藉田禮」於先農壇。   「一畝三分地」這幾個字聽起來十分的耳熟。據考證,這句人們常說的口頭禪,其來源就與先農壇裡皇帝「親耕」的這塊田有關。先農壇裡皇帝的「一畝三分地」,就是皇帝祭祀先農神後親耕的田地。
  • 康熙的「一畝三分地」,究竟有何用?身為帝王真的會耕種嗎?
    我們現在經常會聽到一句這樣的俗語:「管好你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那麼,為何會流行說一畝三分地呢,不是一畝,也不是一畝二,就是一畝三分地,它的來源是何處呢?其實一畝三分地的盛傳,是因為在清朝時,皇帝為了解農時,熟悉節令,在中南海劃出的一塊土地演示親耕,這塊地剛好是一畝三分,世代流傳下來就變成了人們用一畝三分地來寓意自己相關的事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曾經有個文藝節目中的情節:康熙帝微服私訪時,來到了當地的一戶農家,戶主的孩子看到這個衣著華服的客人時,好奇的發問「你家有多少地呀?」
  • 「一畝三分地」:古代農業發展的樸素哲學觀
    「一畝三分地」:古代農業發展的樸素哲學觀 2020-03-20 10:07:28 親耕禮完成後,百官行向皇帝慶賀禮,皇帝亦對參加禮儀的人員進行賞賜。上述記載可反映明代帝王行親耕禮的一般流程。  清代皇帝亦重視親耕禮,甚至規定在先農壇行親耕禮之前,要在豐澤園預演。豐澤園位於西苑(今中南海)內,為康熙皇帝所建,其主要目的是勉勵、督促農桑活動,康熙帝亦親自扶犁耕作。「豐澤」的含義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據《清會典》記載,豐澤園有稻田十畝一分,有演耕地一畝三分。
  • 遊學假期帶你身臨其境走進皇帝的「一畝三分地」先農壇研學旅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研學旅行在北京,遊學假期帶你身臨其境走進先農壇,了解古代帝王的「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的由來:在明朝和清朝時期,每年萬物復甦的春天,正是耕種的大好時節,皇帝都要去先農壇去進行農耕祭禮,皇上親自耕種的面積就是「一畝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