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旅途中給您講故事的崑崙流石。中國人通常都有一句口頭禪叫做一畝三分地,例如我們經常會聽說:少管閒事啊!管好你那一畝三分地完了。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個說法呢?今天我就給您在這掰扯掰扯。
這會呀肯定有朋友就說了:你還掰扯什麼?我知道啊,清朝皇帝入關後,為明確本朝是以農桑為本,所以在這先農壇給自己準備了一畝三分地,這塊田呀叫「演耕田」也叫「親耕田」。嘿地道!您多知多懂,還真是這麼回事。每到農曆的二月或者三月。皇帝要委派欽天監佔卜一個亥日的吉日,如果第一個亥日不吉,那麼就延續到下一個亥日。在這吉亥日皇帝就會開大典祭先農,耕耤田。到了這一天那,太子拉牛皇帝扶犁。到了晌午頭呢,皇后娘娘挎著飯籃子給這爺倆送飯到地頭兒。大概其是這樣吧,我也是聽我姥姥說那會是這麼給我姥爺送過地頭兒飯。所以呀以後老百姓就說了,看!皇上每年都得耕完他的一畝三分地。也就是說是各司其職,各自勢力範圍的意思。我們不是還聽說:在我這一畝三分地你還能鬧出圈去麼?這種話麼。
可是問題又來了,這皇上不多不少為什麼給自己準備一畝三分地呢?那大哥又說了!這誰不知道,清朝時候天下十三行省,所以呀皇上取一三這兩個數就是一畝三分;還有呢就是皇上要幹什麼事都得在陽數上也就是一三五七九,.皇上幹活您不能讓他幹多了呀,79畝耕下來給皇上老爺子累吐血了,所以呀得撿少的來,一畝三分就行了!這大哥的名字叫百度百科吧!
不對啊!我說說您聽聽那是想當初。周天子封邦建國,有耤田1000畝,清朝皇帝在這裡取其「一」為整數。自周天子以來歷代帝王為提醒農事親耕耤田,都是三推三反。就是在田埂裡耕田三個來回。所以取其『三』,這樣呢就有了這一畝三分田。其實呀這勞動量呀說起來不大啊。就這,皇上也耕不完,怎麼說呢?我給您算算呀。皇上這塊耤田呀是這麼劃的,長十一丈寬四丈。一共開十二隴。您想啊三推三反加一塊這才六隴也就是一半吧,剩下的呢有兒子的兒子上,沒兒子的王爺兄弟頂上幹活去。
說起這親耕耤田其實也沒我說這麼簡單,親耕挺麻煩的,先農壇北京古建博物館收藏著一幅雍正皇帝親耕圖,詳細的記錄了雍正皇帝親耕耤田的場景。皇帝的耤田是用彩色的棚子罩著的。至於兩邊的要三公九卿,耆老農夫來耕種。他們耕田的時候皇帝可就輕鬆咯,坐在這觀耕臺上等著皇后娘娘送飯來,順便看著大臣們刀耕火種他是哈哈一樂,晌午呢多吃兩碗乾飯。
你瞧這觀耕臺多漂亮,以前的是木頭臺子,乾隆年改成了磚石結構,還在下面鑲嵌了黃色和綠色的琉璃裝飾。在觀耕臺的前面呀就是皇上的耤田了,就是那一畝三分地,原來這裡是育才學校的籃球場後來因為社會上恢復親耕田的呼聲過高,所以這育才學校才把這塊田騰退了出來,至於大臣們的那些耕田我看是退不回來了人家孩子正踢著足球呢。哎!人常說天下名山僧佔多,現在是天下文博校佔多。難道這些學校就不能從這些古建中遷出去麼?
咱們呀在聊個小細節,《雍正皇帝親耕圖》最後的部分,有兩個小太監牽著一頭牛站在樹陰下沒事幹,隆重的皇帝親耕大典大家都是忙忙碌碌這倆人一頭牛咋就這麼清閒捏。這牛呀是給皇帝準備的備用牛,牛呀一般都有個牛脾氣要不也不會有牽著不走打著倒退這種民間諺語的形成。所以必須得準備備用牛。
即便有備用也不保險,清實錄記載嘉慶二十年皇帝親耕不但主力耕牛罷工備用牛也犯了牛脾氣,跟頭把式的皇上老爺子才完成了三推三反的親耕。剛剛想坐到觀耕臺上涼快涼快,沒想到這時候大臣們的耕牛不但罷工而且發了瘋魔怔有的竟然到處亂跑,您說這事鬧的。
最後跟您聊一個我們家和一畝三分地的故事,當年我祖父看中一塊地準備建房,經過測量正好一畝三分,我祖父特別厭惡這個數字,就有在別人手裡有多收買了些,把這個數字破了。後來問他,他說新分家買墳地才一畝三分呢!買宅地沒有買這數的,這是我家鄉的風俗,不知道您那裡有沒有其他的說法。
我是您的好朋友崑崙流石關注我帶您去體驗更多的旅行故事。
雍正皇帝親耕耤田
《雍正真耕圖》最後的備用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