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要耕一畝三分地,太子拉牛,皇上扶犁,皇后娘娘送飯到地頭

2020-08-28 崑崙流石

我是在旅途中給您講故事的崑崙流石。中國人通常都有一句口頭禪叫做一畝三分地,例如我們經常會聽說:少管閒事啊!管好你那一畝三分地完了。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個說法呢?今天我就給您在這掰扯掰扯。

這會呀肯定有朋友就說了:你還掰扯什麼?我知道啊,清朝皇帝入關後,為明確本朝是以農桑為本,所以在這先農壇給自己準備了一畝三分地,這塊田呀叫「演耕田」也叫「親耕田」。嘿地道!您多知多懂,還真是這麼回事。每到農曆的二月或者三月。皇帝要委派欽天監佔卜一個亥日的吉日,如果第一個亥日不吉,那麼就延續到下一個亥日。在這吉亥日皇帝就會開大典祭先農,耕耤田。到了這一天那,太子拉牛皇帝扶犁。到了晌午頭呢,皇后娘娘挎著飯籃子給這爺倆送飯到地頭兒。大概其是這樣吧,我也是聽我姥姥說那會是這麼給我姥爺送過地頭兒飯。所以呀以後老百姓就說了,看!皇上每年都得耕完他的一畝三分地。也就是說是各司其職,各自勢力範圍的意思。我們不是還聽說:在我這一畝三分地你還能鬧出圈去麼?這種話麼。

可是問題又來了,這皇上不多不少為什麼給自己準備一畝三分地呢?那大哥又說了!這誰不知道,清朝時候天下十三行省,所以呀皇上取一三這兩個數就是一畝三分;還有呢就是皇上要幹什麼事都得在陽數上也就是一三五七九,.皇上幹活您不能讓他幹多了呀,79畝耕下來給皇上老爺子累吐血了,所以呀得撿少的來,一畝三分就行了!這大哥的名字叫百度百科吧!

不對啊!我說說您聽聽那是想當初。周天子封邦建國,有耤田1000畝,清朝皇帝在這裡取其「一」為整數。自周天子以來歷代帝王為提醒農事親耕耤田,都是三推三反。就是在田埂裡耕田三個來回。所以取其『三』,這樣呢就有了這一畝三分田。其實呀這勞動量呀說起來不大啊。就這,皇上也耕不完,怎麼說呢?我給您算算呀。皇上這塊耤田呀是這麼劃的,長十一丈寬四丈。一共開十二隴。您想啊三推三反加一塊這才六隴也就是一半吧,剩下的呢有兒子的兒子上,沒兒子的王爺兄弟頂上幹活去。

說起這親耕耤田其實也沒我說這麼簡單,親耕挺麻煩的,先農壇北京古建博物館收藏著一幅雍正皇帝親耕圖,詳細的記錄了雍正皇帝親耕耤田的場景。皇帝的耤田是用彩色的棚子罩著的。至於兩邊的要三公九卿,耆老農夫來耕種。他們耕田的時候皇帝可就輕鬆咯,坐在這觀耕臺上等著皇后娘娘送飯來,順便看著大臣們刀耕火種他是哈哈一樂,晌午呢多吃兩碗乾飯。

你瞧這觀耕臺多漂亮,以前的是木頭臺子,乾隆年改成了磚石結構,還在下面鑲嵌了黃色和綠色的琉璃裝飾。在觀耕臺的前面呀就是皇上的耤田了,就是那一畝三分地,原來這裡是育才學校的籃球場後來因為社會上恢復親耕田的呼聲過高,所以這育才學校才把這塊田騰退了出來,至於大臣們的那些耕田我看是退不回來了人家孩子正踢著足球呢。哎!人常說天下名山僧佔多,現在是天下文博校佔多。難道這些學校就不能從這些古建中遷出去麼?

咱們呀在聊個小細節,《雍正皇帝親耕圖》最後的部分,有兩個小太監牽著一頭牛站在樹陰下沒事幹,隆重的皇帝親耕大典大家都是忙忙碌碌這倆人一頭牛咋就這麼清閒捏。這牛呀是給皇帝準備的備用牛,牛呀一般都有個牛脾氣要不也不會有牽著不走打著倒退這種民間諺語的形成。所以必須得準備備用牛。

即便有備用也不保險,清實錄記載嘉慶二十年皇帝親耕不但主力耕牛罷工備用牛也犯了牛脾氣,跟頭把式的皇上老爺子才完成了三推三反的親耕。剛剛想坐到觀耕臺上涼快涼快,沒想到這時候大臣們的耕牛不但罷工而且發了瘋魔怔有的竟然到處亂跑,您說這事鬧的。

最後跟您聊一個我們家和一畝三分地的故事,當年我祖父看中一塊地準備建房,經過測量正好一畝三分,我祖父特別厭惡這個數字,就有在別人手裡有多收買了些,把這個數字破了。後來問他,他說新分家買墳地才一畝三分呢!買宅地沒有買這數的,這是我家鄉的風俗,不知道您那裡有沒有其他的說法。

我是您的好朋友崑崙流石關注我帶您去體驗更多的旅行故事。


雍正皇帝親耕耤田


《雍正真耕圖》最後的備用牛

相關焦點

  • 「一畝三分地」說法源於皇帝「親耕」的耤田(圖)
    「一畝三分地」這一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皇帝「親耕」的耤田為「一畝三分」  「一畝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意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來源與先農壇皇帝「親耕」的耤田有關。明清兩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農壇行祭農耕耤之禮,其「親耕」的地塊面積恰好是「一畝三分」。
  • 文化解讀:「一畝三分地」是怎麼來的
    「一畝三分地」這一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皇帝「親耕」的耤田為「一畝三分」   「一畝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意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來源與先農壇皇帝「親耕」的耤田有關。明清兩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農壇行祭農耕耤之禮,其「親耕」的地塊面積恰好是「一畝三分」。
  • 「一畝三分地」現在指個人勢力範圍,為何在古代沒人敢這麼說
    現如今,我們所說的「一畝三分地」,泛指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那麼,這句話在歷史上,有什麼出處呢?這句話來源於古代帝王的「耤田禮」。所謂「耤田禮」,就是指帝王扶犁親耕的一種儀式。「耤田禮」前一天,皇上要親自審閱祭祀所用的祝文,查看當日播種的穀物種子以及農具。查驗完畢後,再由太常寺官和順天府尹,親自將「耤田禮」所需器具護送到先農壇。
  • 明清皇帝怎麼迎春耕?光緒帝穿著龍袍親自扶犁,來回耕田四次
    等到親耕禮正式進行的那天,皇帝身穿龍袍、頭戴翼善冠,坐轎到先農壇,先去具服殿換上祭祀農神的衣服,上香祭祀先農,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後換回原裝,並由太常卿導引至一畝三分地的中間之位,面朝南站著。此時,參與親耕禮的三王九卿分別站在皇帝兩側。 親耕禮開始時,由戶部尚書和順天府官員分別跪向皇帝,敬上耒耜和鞭子。
  • 「一畝三分地」:古代農業發展的樸素哲學觀
    親耕禮完成後,百官行向皇帝慶賀禮,皇帝亦對參加禮儀的人員進行賞賜。上述記載可反映明代帝王行親耕禮的一般流程。  清代皇帝亦重視親耕禮,甚至規定在先農壇行親耕禮之前,要在豐澤園預演。豐澤園位於西苑(今中南海)內,為康熙皇帝所建,其主要目的是勉勵、督促農桑活動,康熙帝亦親自扶犁耕作。「豐澤」的含義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據《清會典》記載,豐澤園有稻田十畝一分,有演耕地一畝三分。
  • 研究表明:魏晉時期中國牛耕實現從"二牛抬槓"到"一犁一牛"轉變
    「從二牛抬槓到一犁一牛,魏晉墓出土的『牛耕圖』畫像磚都有生動顯示。」許海軍說,「這為研究中國古代牛耕技術提供了形象的考古資料。」   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甘肅河西走廊的嘉峪關、肅州、高臺等地陸續發現了一批魏晉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畫像磚,這些畫像磚筆法簡練,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軍事、民俗、農耕等內容,其中「牛耕圖」畫像磚反映了魏晉時期農耕技術。
  • 研究表明:魏晉時期中國牛耕實現從「二牛抬槓」到「一犁一牛」轉變
    「從二牛抬槓到一犁一牛,魏晉墓出土的『牛耕圖』畫像磚都有生動顯示。」許海軍說,「這為研究中國古代牛耕技術提供了形象的考古資料。」  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甘肅河西走廊的嘉峪關、肅州、高臺等地陸續發現了一批魏晉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畫像磚,這些畫像磚筆法簡練,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軍事、民俗、農耕等內容,其中「牛耕圖」畫像磚反映了魏晉時期農耕技術。
  • 「一畝三分地」說法源於皇帝「親耕」的耤田
    雍正皇帝在先農壇行耕耤禮(局部) 郎世寧繪  習近平主席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在專題聽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後特別強調,京津冀要「協同發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這裡所說的「一畝三分地」代指什麼?
  • 北京話:一畝三分地
    老北京話「一畝三分地」,意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來源與先農壇皇帝「親耕」的耤田有關。
  • 原來,「一畝三分地」這句話是出自這裡,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先農壇是明清兩代統治者親自耕祭先農的祭壇,也是幾千年來中國炎帝神農氏祭祀文化的集大成者,不僅蘊含著千百年來神農祭祀文化的精髓,而且成為中國神農祭祀文化集大成式的物質載體。 先農壇的門口是「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和「北京育才學校」兩塊牌匾。先說這育才中學吧,可是一座非常牛的學校,牛到什麼程度呢?
  • 即將消失的牛耕犁地、農村進入了機械時代
    我國牛耕技術從出現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在中國農村延續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延續過程中,雖然也有技術上的改進,但是改變並不大。應該說牛耕技術在歷史上是對中國農村的生產起到重要的作用!一犁能犁一尺寬,一晌能犁二畝地,二畝地要犁60個來回,這就是牛耕犁地,兩人合作 ,一人執掌黃牛筆直地走著,後面一人執掌犁頭,手拿鞭子,犁頭翻起了黑色的泥土。
  • 遊學假期帶你身臨其境走進皇帝的「一畝三分地」先農壇研學旅行
    」一畝三分地的由來:在明朝和清朝時期,每年萬物復甦的春天,正是耕種的大好時節,皇帝都要去先農壇去進行農耕祭禮,皇上親自耕種的面積就是「一畝三分」。後來「一畝三分地」被人們引申為「自己的小地盤」之意。先農壇位於北京城市中軸線南段永定門西側,與天壇遙相對應。這組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以及舉行親耕耤田典禮的地方,是北京皇家祭祀建築體系中保存完好的一處。
  • 春耕祭先農暨一畝三分地歷史景觀展示啟動儀式在北京先農壇舉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8日訊 北京先農壇耤田(俗稱「一畝三分地」)是明、清兩代皇帝扶犁親耕表率臣民之地,面積約為800平方米,該處遺址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價值。4月28日,北京先農壇春耕祭先農暨一畝三分地歷史景觀展示啟動儀式在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舉行。
  • 古代的皇帝怎麼過立春?除了吃春餅,還要在他的一畝三分地作秀
    而皇帝在立春會幹什麼呢?他要在專屬於他的一畝三分地進行一場大秀。您可能會說,在中國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止一畝三分?沒錯,但這個「地」,指得是耕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大國,農耕與民生緊密相連,那麼身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自然也是極為重視。在明清時期,皇帝都會去北京的先農壇祭祀先農,親自耕地幹農活,為萬民作表率。
  • 年度工作會上說了句「一畝三分地」,結果小失誤惹了個大麻煩
    在座談會上,一名基層同志講到「根據上級的安排部署,結合我自身所耕的一畝三分地,談一談2021的工作想法和計劃……」。萬萬沒有想到,會後大家對這句「一畝三分地」議論紛紛,當事人幾乎陷入被群批的局面。有的人說,太自私了,只考慮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的人說,太自我了,這塊地也不全是他耕的;有的人說,太自大了,居然不滿足自己負責的那一塊地;有的人說,太傲慢了,現有的地都不一定能耕好,還想耕多大地?為什麼一個詞會引出這麼多不一致的評議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一畝三分地」?
  • 羅紹忠|牛耕歲月
    在一塊梯田地裡,一臺小型農機像紅寶石一樣發亮,兩三個人前牽後扶,巡耕機突突響著,慢慢向前,機身上面翻起了土塊又被打碎,身後便呈現出平整的土地。眼前的一幕讓人觸景生情,我不禁想到了過去的年牛耕歲月,許多往事令人十分懷念。
  • 吳培剛:往事重提——古老的牛耕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出現,牛耕技術的使用,使生產力大大提高,是人類社會進入一定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不過,我個人認為,牛馬被馴服而用木犁耕地,會更早於官方的結論。用牛耕地,多由中老年男人扶犁。一手揚鞭,一手扶犁,不時吆喝幾聲。牲口不會說話,但卻能聽懂主人讓它轉彎的口令。
  • 公元1702年春天,這個皇帝親臨博野春耕
    康熙在博野踏踏實實的耕了一畝三分地   歷代皇帝的所謂親耕,大部分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卻也有帝王真正耕田的情況。李光地撰寫了碑銘「皇帝親耕處」,還寫了一篇文章,以記康熙扶犁耕地這一盛事。這篇文章就是見於乾隆《博野縣誌》的《皇帝親耕處恭記》,文中說:皇上御極之四十有一年春,省耕畿南,巡視宿麥,勞勉農人。巡撫臣光地及境內文武諸臣扈從以行。維二月壬申,聖駕次於博野,因東作之興,念稼穡艱難,躬秉犁器,即功竟畝,臣令知縣臣開銓即按其畺場表識聖跡。追維自古盛帝顯王,皆以農為興德之本,《周禮》王籍,掌之甸師。
  • 漢服文化中「一畝三分地」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漢服文化中」一畝三分地」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經常說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理好就可以了,「一畝三分地」具體是指的什麼呢,「一畝三分地」嘗嘗指的是個人利益或勢力範圍,在西方的概念中就是獨立自主的意思。如嫌別人多事的時候就說:「別人的事你就別過問了,還是先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吧!」,那麼,為什麼用「一畝三分地」代表個人的勢力利益呢,為什麼叫「一畝三分地」,不叫其他的呢,比如自己的地盤呢。
  • 沒有耕壞的地,只有累死的牛
    農村老家人管犁地叫耕地。記得表哥一次在家裡說「犁地」,差點叫五舅罵死:「才念了幾天書,尾巴就翹到了天上啦,把本兒都忘啦?『離地』,地能離麼?地是莊戶人的命根,離了地,你遲早會被餓死!每當耕牛在炎炎烈日下汗流浹背地耕地時,耱牛就在樹蔭下歇息,閉目養神。餓了,就吃點;渴了,就喝點;困了,就躺躺,好不悠哉悠哉。一天,耕牛耕完了,該到耱牛耱得了。完成任務的耕牛一身輕鬆,準備找片陰涼處喘喘氣。誰知,剛套上耱耙的耱牛就不願意了,磨磨蹭蹭不肯往前走半步,還一個勁衝著耕牛叫。原來,它是要耕牛留下來,陪它耱地,不準走開。五舅說,誰說牲口沒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