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設置標誌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然而在廣東這兩座城市位置相當,同為經濟特區,為什麼差距越來越大? 設立經濟特區的目的,是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
一、16年深圳和汕頭GDP對比
上圖是五個經濟特區過去16年的GDP增長情況,從中可以看出深圳過去16年GDP增幅達到了1070.8%,翻了近12倍,規模已經達到了近2萬億級別。而汕頭雖然卻只增長362.4%,5倍還不到。如今與深圳相差9倍有多。
二、16年深圳和汕頭財政收入對比
財政收入方面,過去16年全國財政收入增幅達到1091.1%,五個經濟特區中珠海與汕頭跑輸了全國,汕頭增幅慢,同是特區,汕頭2016年的財政收入比深圳16年前的財政收入還要低。
三、16年深圳和汕頭資金總量對比
過去16年,深圳資金總量增長1932.4%,翻了近20倍有多,而汕頭只增長437.1%,翻了5倍多。如今與深圳相差相差22倍多。
四、深圳和汕頭成立之初和如今的面積
從圖中可以看出,汕頭成立經濟特時面積非常小,只有2.5平方公裡,如今擴展到2064平方公裡,如今地域面積甚至超過了深圳。
五、16年深圳和汕頭人口增長對比
從圖中可以看出,深圳小學生就讀人口增長是最快的,增長率達到了175.5%。而汕頭卻出現人口流失較為嚴重,從2000年63.53萬人,到如今50.04萬人,小學生流失將近13.5萬人。 汕頭要想實現經濟崛起,首先要從觀念上改變,摒棄排外思維,才能夠吸引人才,否則,人口還將繼續流失。
在執政對機遇的把握,對城市發展的布局與當政人的格局高度,深圳已經從輕工貿易向金融科技輕型,汕頭卻未能將附近城市的產業優化,如內衣,紡織,玩具,汕頭仍有自己的產業鏈,但是未能延伸更多配合,優化產業,人才配置吸引。也許都是,不出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