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當:可攜式食物。
1.便當一詞最早源於中國南宋時期的俗語「便當」,本意是「便利的東西、方便、順利」。
①便當詞傳入日本後,曾以「便道」、「辨道」、「辨當」記載,後反傳入中國源於日語「弁當」(音:bentou)專指盒裝餐食,簡化翻譯成Bento了。
②便當在大陸大部分地區習慣稱為「盒飯」,即盒裝餐食。臺灣地區一般稱為便當,通常用於午餐、外賣、工作餐等場合。「便當」與「盒飯」在用法沒差異,僅是用語習慣不同。
③便當詞最早在中國的南宋時期,後傳入日本,在日本桃山時代(十六世紀下半葉左右)出現了現代便當的雛形,把飯菜擺在專門的便當盒子即便當。當時的大名和貴族經常在賞花和看紅葉時便利攜帶的便當盒。
2.江戶初期的便當是簡陋的,頂多是幾個握飯糰,添些少許醬菜。
①中期以後庶民生活水準有提升,便當也隨著豪華起來。種類有賞花便當、觀劇便當、遊船便當等等,幕之內便當彼時正是用於觀劇中場休息時吃的便當,現在泛指菜餚很多的便當。
②幕之內便當非常實用,握飯都是扁扁圓圓的,一口一個剛剛好,都經過烘烤,米飯不會幹燥。菜餚都是煮燉、燻烤的食品,不用擔心會壞掉。
③除了壽司便當,有幕內便當、公司便當、愛妻便當……有一款媽媽便當:黑漆紅底的盛盒,底下是白色的米飯,米飯上面是牛扒,牛扒上面臥著幾塊蟹柳,旁邊還有三個娃娃頭。細看那娃娃頭不是玩具,是青菜喔:魚肉丸片、生魚片、海螺肉、番茄、青瓜、薄燒、紫菜卷,每樣一點點,湊成了三張長相、髮型各異的小臉蛋非常可愛的便當。一個便當可以傳遞感官之美,讓人無從下箸。
3.日本媽媽們是怎麼做便當。
①現時代都市的快節奏生活,工作中的人們壓力之大,工作日時白領們叫個外賣應付一下,小朋友是長身體的時期,其營養卻要保持,媽媽們就開始了便當日常。日本的主婦們賢惠著稱,把家務和家人的生活起居打理的有條不紊,日本便當文化在媽媽手裡成了食物工藝品好吃又美觀。
②營養是主要的肉類、蛋類含有充分的蛋白質、蔬菜、米麵等不能含糊,所有營養不能缺一。為孩子提供均衡的營養,前一天吃不完的晚飯準備用上,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清淡,家常食物有壽司、飯糰、蛋卷、天婦羅等,把剩餘也讓更易儲存,適合第二天便當的食材。 為了便當增加童趣,日本媽媽們會利用鮮豔的蔬菜、海苔、火腿等製成愛心、星星、小動物,讓孩子打開便當盒有好心情。
③食品安全很重要,確保便當不會變質,食物安全考慮到加熱食物的氣味可能會影響其他人,日本人大多沒有加熱便當的習慣,室溫的冷便當固然方便易吃,有食品變質隱患。 肉類和米飯,容易在不穩定的溫度、溼潤的環境等因素下變質。機智的日本主婦們喜歡採用醃製、炸制肉類,添加適量的鹽油,使料理不易腐壞。之後用保鮮膜包裹食物,在確保新鮮的同時保證口感不受影響。一般的日本壽司飯會放甜醋,阻止了食物變壞,大多是級酸甜梅子同時也是起到甜醋效果防止食物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