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實質正是在於克服自己身上的動物本能和發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
現在網上常開這樣一個玩笑:沒有學歷的做老闆,清華學歷去搬磚。
隨著大學的擴招與教育政策的推進,如今社會:「研究生遍地走,本科生不如狗」。
各種高等學府畢業學霸從事工地、賣豬肉、銷售的新聞層層迸發,「讀書無用論」誕生了。
部分家長受到這樣的風向迷惑之後,竟然真的對孩子學習的關注度降低,認為有本事比有學歷更重要。
但是讀書真的沒有用嗎?
北大學子做房地產銷售爆紅網絡:
知乎上的一個熱門話題討論量高達上百萬。
內容是北大女生畢業後買房,是不是證明讀書沒有用。
其實這樣的問題不知第一次在網上出現了,可每次都會引發熱議。
賣房、銷售=讀書無用?
一位北京大學的女孩,從小到大都是周圍人眼中的天之驕子。
但是畢業後,她放棄了高薪職位,選擇了當一名房產中介。
她認為如今正是房屋銷售的好時期,於是勇敢踏進了這個職業。
而周邊人感嘆的都是惋惜與不理解。
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也開始出現:北大賣房討生活,說明當今社會讀書沒有用。
不等主人公辯解,一份數據就打了他們的臉:
這位女孩畢業後賣了227套房、共價值13億,算下來收入已達到了1300萬。
而之前北大賣豬肉的陸步軒,因為職業走紅。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他也是一位億萬富翁。
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格局:
切斯特菲爾德曾說:
知識有重量,但成就有光澤。有人感覺到知識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看到成就的光澤。
在這漫長的學習生涯中,與其說孩子完成了知識的積累,不如說學習打開了孩子的格局。
學習帶給孩子們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兩位學霸之所以能靠賣房、賣豬肉年入上千萬。
就是因為學習改變了他們的格局,讓他們的眼界變得更加開闊,抓住了成功的「風口」。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抓住重點,帶領孩子真正走入學習。
如何帶領孩子學習?
一、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曾提出了關於學習舒適區的理論:
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舒適區就是我們熟悉的周邊環境,離開舒適區會讓孩子直接進入恐慌區。而恐慌區會帶給孩子巨大的壓力與不安。
我們要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輕快的的跳過恐慌區,直接進入學習區。
家長們可以給孩子報一些學習夏令營、或者與孩子做一些學習與遊戲進行聯合的相關訓練。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只要我們能挑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就會讓他們愉悅的過度到學習區,更快找準學習狀態。
二、制定明確目標
學習就像是打遊戲,必須有目標才能前進。
美國斯坦福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經過25年的追蹤訪問發現:
沒有目標的人大部分淪為社會底層,目標模糊的成為了工人階層,而目標明確的則成為了白領。目標及其明確,且不達目的不放鬆的人成為了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目標必須量化,嚴格細緻到每一次考試中。
家長要注意,提出的目標不能超過孩子的自身極限,不要高不可攀,也不要觸手可及。
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會有所收穫。
目標太高只會引發孩子的牴觸心,帶來負面效果。
三、獎懲適度
《孫子兵法》有云:「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獎懲的及時反饋不僅會讓孩子們查缺補漏,還會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
每個孩子自身都有著無限的潛力,適當的獎懲會提高孩子的抗壓性。
懲讓孩子自我鞭策,獎讓孩子進步。
家長一定要把握這個度。
我是小青,一位正在成長中的多平臺育兒作者,在育兒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每篇科普都是根據相關科學文獻和多年自我育兒經驗進行的總結,關於今天的討論內容,各位家長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分享到評論區,我會及時觀看並進行溝通,如果科普內容有什麼不足,歡迎大家指出,我會及時進行更正,帶給大家更科學有效的育兒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