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留住你……
深圳節後用工市場遭遇「結構性缺工」缺口約20餘萬
71.3%的企業表示漲薪;70%的企業表示最難是找「合適人才」
文/記者廖嘉明、阮元元、周偉良、高靖、崔寧寧
圖/記者軒慧
用工市場大起底之一
開篇語:
「用工荒」是外來務工者用腳投票的結果。
來自深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數據顯示,節後深圳用工缺口約20餘萬,且主要是結構性缺工。隨著正月十五的來臨,外來務工人員離開家鄉,來到深圳,勞動市場迎來了「暖流」。然而,新一股勞動大軍的到來,是否則意味著深圳「用工荒」得以緩解?結構性缺工到底缺在哪?企業招工難在哪?
留人先留心,除了加薪,還有什麼是企業可以做的?是調高最低工資標準?還是日益完善的法制?提供醫療、教育等各方面的社會福利待遇?本報將為你一一道來。
隨著正月十五的來臨,返深勞動大軍隊伍日益壯大,當「招工潮」遇上「應聘潮」,企業的用工缺口是否有所緩解?深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節後深圳用工缺口約20餘萬,呈現季節性特點,主要是結構性缺工。
記者走訪各大人才市場和企業調查,請企業招工者講述他們為吸引外來務工留下腳步而各出奇謀的招工故事,也請讀者傾聽一下新生代勞務工的所想、所憂、所惑。
企業
人少:一天只招到三四十人
「哎呀,招工好難啊!」曾獻武一聽要採訪招工,就向記者訴苦:「來深圳的火車上擠得水洩不通,但每個廠都缺工,人都去哪了?」
曾獻武是龍崗賜昌製品廠的高級專員,這是一家外資工廠,主要為一些品牌運動鞋做代工,整個工廠對女工需求量非常大。
每年年初,都要肩負起招工的重擔。「往年別的工廠缺工,我們感覺不太明顯,但今年缺口太大了,龍崗兩個廠區滿員要3萬多人,現在至少還要招5000人(普工),惠州廠區更缺。」
曾獻武給記者細數了一下,當天主動來廠門口應聘的有三四百人,在附近片區設的6個臨時招聘點一天下來總共只招了三四十人。
「這還算好的。周一、周二來找工作的人會多些,到了周三往後,人就越來越少,等過了周末,人又多了起來。」在賜昌廠工作10餘年,曾獻武發現今年招工不是一般的難。「樂觀估計,今年整個正月可能都要招工。」
「我們普工算下吃住來,每月都不少於2000塊,待遇每年都在提高,人卻越來越難招。」
曾獻武向記者介紹道:「現在找工作的要求太多了,有的想多加班多賺錢,有的想少加班,有的看發薪日是哪天,有的看押多少工資,有的看娛樂設施是否完備,有的看重工作環境……」
不對口:
技能人才供求不對稱
「來求職的人不少,但是我們緊缺的工種還是招不到人。」深圳吉陽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專員黃小姐介紹,對於設備製造行業來說,機械、硬體和工程工程師是他們最緊缺的,一個上午下來,招聘攤位前求職者絡繹不絕,但她只收了20多份簡歷,大部分還是他們不怎麼缺的。
在該公司的招聘廣告上,良好的福利待遇吸引了不少求職者。「員工福利優厚,購買社保,包住包工作餐,每周5天8小時工作制,定期組織登山、燒烤等豐富的業餘活動,定期參加職業培訓,公司內設工作休閒吧、圖書館,為員工辦理入戶深圳手續……」
「我們的崗位要求是至少3年工作經驗以上的,但事實上,多是工作一兩年的大學生,求職的工作經驗不足,卻想著工資高、福利好。只工作一年以上,行業一般的工資水平就是4000/月,卻想往5年以上的待遇靠,開口就要6000元以上,我們請得起,卻用不上就沒意義了。」黃小姐說。
在短短的時間內,陸陸續續來了兩名求職者,分別應聘電氣調試工程師和硬體工程師。是否需要出差、職別,工資待遇不約而同地成為必問的選項,「工資待遇要面試後,依據你的能力,再面議的,不是我能決定的。」對回答不滿意者,直接掉頭就走。
「我們提供的待遇從幾千到上萬的都有,關鍵是要合乎要求,否則來再多也沒用。」黃小姐說。
工資要求高:
送水工月薪3000元
技能型人才的缺工是常態,但是如今卻連門檻低的服務業也大喊「缺人」。記者昨日在羅湖人才市場看到,大大小小的送水公司貼出五花八門的招聘廣告。在招聘簡章中,僱主開出了2500元/月的起薪,部分甚至高達3000元每月。3000元每月可以算是體力勞動行業的高薪,送水公司還要搖搖頭,因為他們還提供食宿。
「以前我們只招聘18到30歲之間的壯勞力,現在40歲、45歲都可以接受。」該名招聘人員表示,為了不妨礙送水業務的開展,公司已經提高了300元的工資,吸引人儘快入職。
然而,提高工資這一個曾經的「法寶」也不再管用。隨著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內遷,沿海用工大戶開始轉戰內地招人。一家勞動密集型公司的人力資源負責人說,隨著內地工資水平的提高,許多農民工選擇就近就業。今年的民工荒比起往年更加嚴峻。「一方面深圳工資水平已不如從前那麼具有競爭力,另一方面許多農民工喜歡離家近的地方工作。」
解讀
元宵過後用工缺口有望縮小
「我們的用工情況仍存在兩個『滯後』。一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粗放管理水平滯後於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對就業環境的期望;二是技術工人的整體技能水平滯後於深圳市的經濟發展。」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就業促進處處長董文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元宵節過後,隨著返深勞務人員人數的增加,缺口有望縮小。」
填平與90後務工者的「代溝」
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水蒲表示,招工難的主要矛盾在於90後農民工和企業之間有「代溝」。企業應增加和求職者之間的默契,要針對新生代民工的普遍求職心態的變化,改變「打卡上下班,住集體宿舍」機械固定重複的模式。「尤其是製造業的老企業要轉變自己的固有文化,增加和年輕員工的交流。」
直至4月中旬才結束的「春風行動」,市、區兩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將舉辦近500場免費招聘會,為外來勞動者提供免費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政策諮詢、就業信息服務。
談工資:
2000多元/月根本不夠用
年前辭掉的生產技術員的工作,一個月才2000多元,雖然包住有工作餐,但還是不夠用,「往家裡寄錢是不可能的事。」10多個月的工作,張建國工資收入2萬元,但是在辭職前,他的工資卡裡只剩下5000元不到,平均每月花掉1100~1200元。
「很難說錢都花到哪了,吃飯、聚會、買東西,有時老鄉、朋友來了,要招呼招呼一下子花出去了。」張建國說,「而且深圳東西本來就貴,吃頓飯都要十幾塊錢。2000多塊錢其實一點盼頭都沒有。」
「原來的工作說是基本工資1800元,想著算上加班費,一個月能有個2500元,沒想到進去以後才知道是底薪1100元,再加700元津貼,加班費按1100元算,一個月不休息,每天加班也就是一千多的加班費。」張建國說,感覺被騙了。
跳槽,首要原因就是工資低,張建國希望憑著學歷和工作經驗能找到3000元/月的工作。
談困惑:
為什麼本科生連普工都不如?
跳槽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作前景。一天下來,雖然滿場的企業都在招工,但他知道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並不容易。
「現在普工都2000多元一個月,相比之下,我們這些本科生像什麼?」張建國一言,道出時下不少畢業生的困惑。
回想畢業之初,張建國自認自己還是一個很有想法和銳氣的人,沒有想過在老家待著,一心一意來到大城市闖,「想著自己有點學歷,不會比別人差,但卻一直受打擊,打擊慣了,現在也就無所謂了。」張建國說。
「受什麼打擊了?」記者問。「你看嘛,這些工作都要求有工作經驗的,像我們這種,人家要麼直接就不要,要麼招進去把你放在一個不相干的位置,釘子碰多了,就磨平了。」他說,「要我從低做起可以,但是要有一個盼頭,比如說半年,半年後讓我在喜歡的崗位上定下來,再一步步學。」
做了一年的生產技術員,加了一年的班,讓張建國感到非常疲憊,也明白這不是一份長遠的工作,「長不了知識,周而復始地重複相同的工作」。剛開始,當了十幾年機修工的父親很不贊同他辭職的行為,「後來也就慢慢同意了,他也明白沒有學到一技之長,待多久也沒用,還不如早點走。」
談未來:
在深圳定下來?買房?
「安家」那是張建國從來沒想過的事情,一年才存了五千不到,「從來沒有想過在深圳買房。」張建國說,現在的他只會想著未來兩三年的事,再遠的,就是自尋煩惱,以目前沒有一技之長、低收入的情況來看,長遠的問題想了也是白想。
「去年的遺憾就是沒有學點東西,今年一定要抽時間進修一下。」張建國自認不是一個怕吃苦的人,加班可以多賺點錢,沒時間了,也可以少花點錢,從某種意義上看,挺好的。但是他卻完全沒有了自己的時間,身心都很累。「周一到周五,每天2~3個小時,周六周日也經常加班。寧願賺少點錢,少加點班。」
「如果想留在深圳,還是要往金融、電子方向轉型才有前途,我自己也對這方面感興趣,打算今年自己看看書,讀點課程。」張建國說。
至於工作,自認著急過,操心過都沒用的張建國向記者強調他現在是抱著平常心找工作的,「實在找不到機械設計方面的,就先找份替代的,但是要少點加班的。這樣,我也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
對話「新生代」
2月13日,結束了假期的張建國(化名)從江西返回深圳。結束了一上午的求職後,張建國坐在招聘攤位前,閉目養神。手裡拿著幾份複印的簡歷,上面簡單地交代了他畢業兩年的「軌跡」,像很多80後、90後一樣,張建國不差一紙文憑,2009年畢業於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的機械設計專業,2010年3月「投靠」深圳的父親和姐姐,進入坂田一家工廠當生產技術員,負責生產線上生產流程的順利進行,2011年1月離職。
「深圳金融、電子行業發達些,工業方面需求少,招機械設計人才的需求比長三角少很多。」「逛」了一圈以後,在某LED生產公司前,張建國投了設計崗位。「你心目中的薪酬要求是多少?」 「2500吧。」一個上午下來,張建國只投出了兩份簡歷,一份結構工程師的,一份設計崗位的。
「為什麼選擇剛才那家公司?」記者問。張建國不好意思地笑笑,「其實我不記得投了哪些公司,現在有點海投的感覺,就像逛街一樣,很輕鬆的,這周或者這個月都不一定能找到,反正在這可以蹭蹭,不餓著肚子,希望能找到自己想做的。」
(責任編輯:劉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