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簡稱『梅拳』,亦稱『梅花樁』為僧門教派,在中國四大武術門派中屬崑崙派系,內含文道、武道、醫道三部分,是我國最古老而優秀的傳統武術門派之一,且獨具『文武雙修』的特色。二零零六年五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Ⅵ—12。
經考察,梅花拳的文武功法起源西周時期。據《 列子﹒湯問》及《史記﹒趙世家》中記載,在西周穆王時期,大將造父在向當時的泰豆氏習得文武功法和樁法後,助周穆王平定天下,後被賜封趙城,成為『趙』姓的始祖,其時為前千年左右。而造父所習之功法,就是現在梅花拳練功主要方法——『幹支五勢梅花樁』的來源。由此可見,梅花拳的功法迄今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
自那以後,歷代皇家將此文武功法視為保家鎮國之寶,盡在王公將相中流傳,並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其文武功法盛行於周、秦、漢,到唐、宋已經發展到鼎盛時期。至南宋被元所滅,為保存漢民族的血脈及圖謀復國,部分隱居民間的大臣,將這套的文武功法開始在民間秘密傳授,並源源不斷地傳承下來。直至明末清初,原先從不公開的外傳的文武功法,經一代宗師鄒宏義系統整理完善後,正式定名為『梅花拳』,並公開傳著於世,鄒宏義亦被後世弟子尊為『梅花拳始祖』。在現在許多文獻中均注稱梅花拳是起源於清末時期,從此以後,梅花拳開始有了明晰傳承歷史記載,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傳人弟子最多的武術門派。
梅花拳以『梅花』命名,實是『喻梅花推演五行生化,定拳勢傳載文武功法』,並取梅花在冬未盡、春為到之時開放,含先覺先知之意,致先備先用之理,達後發先至之效。梅花拳有文道、武道、醫道。在武功方面以道家為主,道法自然,清修靜練;在文功方面以佛家為主,明心見性,見微知著:在世理方面以儒家為主,內省自修,以德立人。其兼具儒釋道三家思想於一身,形成了豐富的內涵:功法講究天人合一,究本求原,動靜之極,剛柔相濟,開合適機,其動靜結合的功法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功法體系;梅花拳強調『大道至簡,妙用為神』、『文武雙修』、『以德立人』等武學要義,在發展及傳承過程中始終持『以文治武、以武載文』,『文居內而武彰外』,其文韜武略的理念形成了鮮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