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寧縣,隸屬於福建省寧德市,位於閩東北部,地處閩浙兩省交界,總面積1424平方公裡,總人口28萬。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曾任壽寧知縣,著有《壽寧待志》。壽寧是中國花菇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世界木拱廊橋之鄉。
一、歷史沿革
1、明景泰六年(1455年)析福安縣西北地和政和縣東北地置壽寧縣,屬建寧府。
2、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屬福寧府。
3、1913年屬東路道(1914年改稱閩海道),1928年直屬福建省。
4、1949年後屬第三專區、福安專區,1971年屬寧德地區。
5、1999年屬寧德市。
二、地名來歷
明景泰元年(1450),福建沙縣農民起義軍鄧茂七的餘部鄭懷茂(浙江括州今麗水人),在浙江泰順羅陽村被浙江布政使孫原貞擊潰後,聚眾兩千多人,由今之浙江泰順縣羅陽鎮經壽寧縣坑底鄉司前村奔入官臺山,盤踞黑風洞,與官府對抗武裝採銀。於是明朝廷為鞏固統治於景泰六年,派出閩浙都御使劉廣衡和按察副使沈訥「……議創壽寧縣於官臺山,以清盜窟。討平處州賊。」(《明史·卷二百十三·列傳第九十一》)。鄭懷茂為首礦民起義遭鎮壓後,取寓意「福壽安寧」而名。
「事定,僉以地勢險遠,非置邑無以控制,遂疏請於朝,沐準於楊梅村設縣治,割政和、福安兩縣地隸之,名縣曰壽寧,蓋欲斯民之壽且寧也,時為景泰六年(1455)」(《柳氏宗譜·志肇基》)。
三、風景名勝
1、楊梅州風景名勝區。位於壽寧縣東北部閩浙邊界的楊梅州大峽谷中,風光旖旎,絢麗多姿,有「江南第一漂」開發潛質和有「閩東小九寨」美譽。其峽谷風景成帶狀分布,以楊梅州溪為中線,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長約18公裡,東西平均寬約8公裡,總面積約144平方公裡。
2、西浦千年名村。位於福建省壽寧縣東北部閩浙邊界的犀溪鄉,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這個方圓不足2公裡的村落和在這裡世代居住的繆姓族人。這裡是南宋御賜狀元繆蟾的故鄉,歷朝歷代繆氏家族還湧現出18名進士,為全國少有,被譽為「狀元故裡,進士之鄉」。
3、仙巖。位於壽寧西南方向20公裡處,與浙江省慶元縣交界的榧梓尖峰上,海拔1527米。仙巖又分大仙巖與小仙巖,方圓數十裡怪石嶙峋,千姿百態。萬畝杜鵑山,十裡杜鵑長廊,是目前福建省最大、華東少有的杜鵑林。
4、壽寧南山風景區。位於壽寧南陽,由金雞山、南山頂、赤陵洋、紫雲山、龜湖五個風景區組成,擁有明代古剎龍巖寺,明代文學家、壽寧知縣馮夢龍塑像,壽寧革命聖地赤陵洋,閩東第一鐵索橋——龜嶺索橋,以及眾多摩崖石刻,及眾多的廳石異洞。
5、三峰寺。坐落在鰲陽鎮西南部,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殿、念佛堂、山門亭、鐘鼓樓等,始建於後梁開平三年至後唐清泰二年間(公元909-935年),千年來幾經毀建,但香火從未間斷。
6、壽寧廊橋。廊橋,濃縮了千百年的鄉土文化發展史,為壽寧贏得「世界貫木拱廊橋之鄉」的盛譽。從年代序列上講,壽寧木拱廊橋最齊,從清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至民國時期,乃至解放後還在建造,這在全國罕見。壽寧貫木拱廊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為中國橋梁史上「侏羅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