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買房的人和未買房的人,如果經濟條件改善,最終會走上一樣的生活道路,只是一個早點,一個晚點的區別。
買房的人和未買房的人主觀的想法,表面上主要是這種情況:
已買房的人:「幸好買了,房價又漲了,之前不買,就要後悔了」。
未買房的人:「天天吹房價,我就不信房價會一直漲,我就不買,就不買,看你跌不跌!」。
買房的人和未買房的人主觀的想法和實際情況會有偏差,本質上,買房和未買房是一種決策選擇,可預期的3-5年內,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同的選擇帶來的收益不同。
收益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收益的不同導致收益低的一方,3-5年後會改變策略,多數是從選擇不買房變為買房。
也就是說,買房的人選擇投入一定的相關成本買房,獲得未來預期的收益,未買房的人,投入的是時間成本、差量成本和重置成本,等待未來3-5年房價下跌,獲取收益(兩種選擇的最終實際收益都可以為正,也可以為負)。
要比較買房和未買房,可預期的3-5年內,生活會有什麼不同,主要看3-5年後,兩種選擇獲得收益有多大不同,分析收益之前,先弄清楚兩種選擇的成本。
買房和未買房屬於個人決策,不論哪種選擇都有成本,未買房實際產生的成本並不比買房低。
在決策中,成本對收益有較大影響,決策成本分為2類,相關成本和非相關成本。
相關成本:在各種備選方案中做出一個決策時,預計將來要支付的成本,且不同的方案選擇,未來的需要支付的成本不同。
非相關成本:無論選擇哪種備選方案,都不影響決策後產生的成本。
相關成本包括機會成本、付現成本、可避免成本和重置成本等多種成本。在買房的決策上,我認為主要是3個成本,機會成本、付現成本和可避免成本。
在不買房的決策上,成本主要是機會成本和重置成本。
機會成本指從備選方案中選擇一種方案而放棄另外一種方案可能損失的潛在收益,這裡具體指選擇買房或選擇不買房。
付現成本指選擇一種方案後未來需要支付的現金成本,這裡具體指買房需要支付的房款、貸款等所有購房、辦證手續費用。
可避免成本指選擇一種方案後通過行動改變成本數額的成本,這裡指買房後租金成本改變(買了房付貸款不用租金,與未買房需要租金,成本發生變化)。
重置成本原指從市場中購買原有同樣資產所需要的成本,這裡指3-5年後購買現在相似面積、地段的房產所需要的成本。
選擇買房,買房的成本=機會成本+付現成本-可避免成本(房租)
未買房,未買房的成本=機會成本+重置成本
機會成本對於普通人而言很難量化,有的人會很高,有的人會無限趨近於0,所以,從量化角度看,兩者選擇中,買房需要付出高昂的付現成本,而未買房的人,看似沒有任何支出,實際上未買房的人也有一個可量化的成本,那就是重置成本。
3-5年後,再次想購買現在同樣面積、地段的住宅所需要花費的付現成本。這個未來的付現的成本比現在買房付現的成本有可能高、也有可能低,但是,風險卻高於已經買房的。
假設3-5年後,房價下跌10%,之前買房的付現成本高於未買房的人現在的重置成本,但是,你要知道一點,3-5年後房價跌了,你再買,好像賺了,可是房價繼續跌,你仍然是虧損的,你的風險並不比3-5年就已經買房的人低多少。
如果3-5年後,房價上漲10%,你買了,不用計算,明顯成本要高於之前的買房的成本。
未來房價無論上漲還是下跌,只要你考慮在將來的某一天會買房,你所要付出的成本和風險要比現在已經買房高。
所以,可以得出一個很多人會不喜歡的結論,除非你一生不買房,不然過去未買房產生的成本實際上並不一定比買房產生的成本低,且將來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買房和未買房,在可預期的3-5年,買房可獲得收益高於未買房。等房價下跌再買房,付出的成本相對較低,但因為房價持續下跌,實際收益為負。
在國家政策及市場影響的情況下,可預期的3-5年,房價的走勢會較穩定,大概率為少量上漲。當然,如果你非要說房價大跌或大漲這種極端情況,就沒有分析討論的必要,你都知道要大漲,還不趕緊買買買,你都知道房價要大跌,等著就行,什麼也不用幹,就像天上有一天會掉餡餅,等著,然後張嘴就行。
買房的收益=房產增值收益(貨幣收益)+精神收益(自己家,舒服)
未買房的收益=房產貶值收益
但是,要想獲得房產貶值後的收益,你就必須在房產貶值時,發生購買行為,也就是說,即便以後房價下跌,你要買房,才算獲得收益,你還是選擇不買房,房價下跌跟你沒半毛錢關係。
你如果選擇了房價下跌買房,那你就回到起點,雖然購房資金會比之前少,但房價在下跌,買了就是虧,收益為負,為之前買房的人只是收益下降,可能仍為正,多少還是賺一點。
未買房的人,3-5年後,可能仍然考慮買房,而一旦買房,就等於煎熬了3-5年,還是走上了和3-5年前就選擇買房的人一樣的生活。
從經濟的角度,相比於未買房,買房是最終收益較高的決策。換個角度,從精神收益來看,有自己的家,有自己固定居所,總好過於到處漂泊吧。
這裡說的買房和未買房,指的是家庭唯一住房。家庭唯一住房,有多少人一定就是等房價上漲後賣掉的?多數家庭只有唯一住房,買房真的就是居住用。
盲目等待房價下跌的人,大有人在,但結局反而是給財富並不寬裕的家庭帶來更大的購房成本壓力。
很多人,在等待3-5年後,最終還是熬不住了,雖然房價貴很多,還是咬牙買了,當然還有極少數,等了3年又5年,還是沒買,可是,人生有多少個8年可以煎熬。
大多數未買房的人在經歷3-5年的等待後,還是會選擇買房,最終生活軌跡還是會和早就買房的人一樣。
可能有人會說,早買房就要還房貸,生活現金缺乏等等,是,這些我都承認有,可是3-5年後再買房的人只不過是浪費了3-5年時間,一旦後期再買房,結果一樣。
那如果選擇一輩子不買房呢?可以,但是付租金是純消費,不會帶來任何收益。你選擇一輩子付租金,需要支付的時間會比房貸長很多,房貸最多只需要30年。
且房東有到期終止租約的權利,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居無定所,不利於家庭成員的人生發展,代價會更高。
現實中,買房的人和未買房的人,最終的生活軌跡是差不多的,只不過短暫的3-5年,兩者生活有一定區別。
買房的人和未買房的人,經過短暫3-5年的收益對比,未買房的人收益較低必然會調整策略,選擇買房。
所以,買房的人和未買房的人,在可預期的3-5年內,本質上就是買房的人提前進入有房、有貸款的壓力生活,而未買房的人其實緊隨其後,也在向買房的路接近而已。
(不鼓勵炒房,當然現在這樣的國家政策,你想炒也炒不了。只是希望給並不富裕的家庭在買房的觀念上一些新的建議,特別是家庭唯一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