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在語言、歷史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一面,內部有三大民系,由於中原、北方地區漢族在不同時期遷徙到廣東不同地區,與當地原住居民融合,形成了廣東的廣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廣府人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分布於世界各地,以粵語為母語。普遍認為,肇慶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廣州、佛山是發揚地, 香港、澳門是揚名地。
廣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與古越族融合而成。廣府民系文化特徵以珠江三角洲最為突出,既有古南越遺傳,更受中原漢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經濟因素影響,具有多元的層次和構成因素。廣府民系由於至少從漢代開始與國外文化就有接觸交流,所以廣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開放性,比較易於接受外來新事物,敢於吸收、效仿和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並將傳統文化與之相互融合。所以廣府人視野比較寬廣,思路比較開闊,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較強,精明能幹,善於計算,創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農業商品經濟,以廣府人為主的「廣幫商人」在清中期就已經馳名全國了。
客家先民的歷史開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歷經西晉永嘉之亂、東晉五胡亂華,唐末黃巢之亂,宋室南渡,中原漢族大舉南遷,陸續遷入南方各省,經過千年演化,最遲在南宋已逐漸形成一支具有獨特方言、風俗習慣及文化形態的漢族民系。
客家人以粵贛閩主要是現在的惠州、梅州、深圳、贛州、汀州、河源、韶關等地為基地,大量外遷到中國各地(含港澳臺)以及南洋(今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
福佬民系也是漢族的一個支,主要分布於閩南地區、廣東海陸豐地區、以及廣東西部茂名電白至雷州半島,海南以及臺灣,所說方言為閩南語。福佬民系在唐朝中後期已開始向粵西遷移,就在茂名地區俚族漢化結束之時,他們也已佔據了大片相連結地區大規模地定居下來,形成與廣府民系相獨立的區域居民,這就是電白縣福佬民系方言島的狀況。他們操持黎話,其實是福建移民與俚族遺裔及廣府民系等相融合而形成的,黎話屬於閩南語系,但與閩南語已有不少差別。
在高州,廣府民系佔優勢,福佬民系只能是滲透式進入,而且這些福佬民系的後裔大多已不講閩南語。明清時期,福建來的商人在高州城、化州城、吳川城、梅籙等商業繁榮城鎮佔據了各行各業的經營,在當地經濟佔有重要地位,他們的商業才能由此也顯現出來了。
廣州的方言又稱「廣府話」、「白話」,是粵語的代表方言,廣府話本身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廣州方言一方面繼承、保留了古代漢語的特點,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漢語成分,與普通話和其他方言有較大差異,具有自己特有的語音特點。並且粵語在發展過程中變得規範化與書面化,因此也形成了比較獨立的語言體系。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中寫到「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土民稀白首,洞主盡黃巾」,描述的就是嶺南廣東地區的窮惡環境,所以唐朝時期,不少官員以及文人都被貶到過嶺南,這也使粵語吸收了不少中原語音。
現在的粵語還保留著很多中古時代的漢語語音,在朗讀很多唐詩時,廣州話比普通話更押韻。而普通話現代語音中卻不同韻,這點是目前大家都公認的事實。
唐末宋初,粵語整體上也已經十分接近唐朝古語。其語音、詞彙,大體上已奠定了現代粵語的基礎。唐朝滅亡至南宋滅亡,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這一時期中原地區又是戰火紛飛,於是大量的中原漢人源源不斷經珠璣巷南下珠江三角洲,漢文化的大舉進入廣東地區,使得古粵語與古漢語更加的融合。唐宋時期算是粵語的定型時期,因此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古漢語發音。
南宋之後,中原地區再無大規模南下的移民,雖然還有小規模的中原人南下嶺南,也帶去了北方的語言文化,但對粵文化已經產生不了大的影響作用了。廣東地區相對安定,常年極少有戰亂,而中原地區歷盡女真族大金國、党項人西夏國、蒙古族元朝以及明朝之後的女真族大清的影響與統治,中原古漢語受遊牧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衝擊以及融合,已慢慢胡化。
此時粵語已與北方漢語語音開始出現差距,且相距甚遠。廣州與珠江三角洲一帶,也成了粵語流通區域的主體。
清至民國,由於與外國人交往增多,粵語中也吸收了一些外來語,現在的粵語基本上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算是真正定形。
相對而言,粵語是保留最好最接近古漢語的語言。而隨著大量的廣府人出國及遷居港澳,粵語的影響力就更大了,不僅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還是美國、加拿大的第四大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