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老師義務輔導一個學生」引發憶師熱:老師的愛記一輩子

2020-12-19 澎湃新聞

《光明日報》2月8日一版報導《九位老師對一個學生的義務輔導》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讀者紛紛撰文回憶或直接找記者講述當年所遇見的喚醒自己靈魂的恩師,一股股愛的暖流在默默湧動。

湖南省石門縣皂市鎮中心學校教師在義務輔導學生楊帆。資料圖

1、溫暖:老師的愛,我一輩子記得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湖南常德市武陵區居民田工向記者講述自己與初中老師梅佳運的故事。

高燒。暈厥。恍惚中,當年尚在讀初中的田工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大姐田婉朝,可任他如何喊叫,大姐卻聽不見,從他的身旁飄然而過。

「大姐!」田工想喊又喊不出。

「田工,田工。」一個聲音在他耳畔響起。一陣溫暖從他的額頭傳播開去。

努力睜開雙眼,田工看到的是一張清秀的臉,是班主任梅佳運。

「別動,你在發燒!我送你去醫院!」梅老師急急轉身出了學生宿舍。不一會兒,她弄來一輛板車,在板車上鋪上被褥。隨後,她和同學一起小心翼翼將田工抬上板車送往醫院。

從1963年到1968年間,在常德市一中初中55班、高90班,梅佳運都是田工的班主任兼物理老師。

「田工,今天好些了嗎?」溫暖的聲音在病房響起。

「梅老師,好多了。我可以出院了嗎?」田工笑了笑。

「醫生說你還要住幾天。不用急,你落下的課,我來給你補上。」梅佳運邊說邊拿出了田工的課本……

1985年9月10日,我國第一個教師節。田工在日記中寫下「應補上尊師這一課」,並去老師家探望。

1988年,田工邀約同學一起去梅佳運老師家探望,買了鏡匾送給她。

湖南省石門縣皂市鎮中心學校教師在義務輔導學生楊帆。資料圖

「這份情,讓我一輩子難以忘懷。」如今71歲的田工說。

類似的經歷,也讓律師龔曉春銘記至今。1990年春,讀高中的龔曉春突感身體不適,面色蠟黃。班主任劉志剛老師發現後,便帶著龔曉春去縣中醫院看病。老中醫為龔曉春把脈後,告訴劉志剛:「這孩子沒啥大問題,只是營養不良。」直到這時,劉志剛才舒了一口氣。

龔曉春的家在常德市澧縣三賢村,平時住校。劉志剛便吩咐妻子,每天早上蒸一碗雞蛋羹,給龔曉春補身子。連續一個多月,每天一碗雞蛋羹,蠟黃的面色漸漸紅潤起來。

「有時我想,『老師』二字已不能完全表達我對他的感念之情,我更願敬稱其為『師父』。『師父』之稱謂,源於『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訓。劉老師於我,既是師,也是父。」如今,龔曉春入選了「蘇州市選拔和培養高層次律師人才三年行動計劃」骨幹型律師,並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律師。

「讀了這篇報導,我的腦海裡浮現出不少讓我印象深刻的老師的身影,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於文平老師。老師的愛,我一輩子記得。我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奮鬥,盡力讓他感到,他當年的付出是值得的。」張家界讀者向國州對記者說。

向國州曾是張家界市慈利縣金巖中學的初中生,從家到學校要走三個小時山路,平時住校。母親醃製的鹹菜、炸辣椒是他的主菜。

有一天,班主任於文平看了看向國州碗裡的菜,輕聲說:「平時都是吃這些嗎?」向國州點點頭。第二天,到了飯點,於文平將向國州等幾個家境貧困的學生叫到自己家裡加餐。

「老師給我們炒肉,炒青菜。我們好多同學都在他家吃過飯,於老師從來不要我們的錢。」

更讓向國州難以忘懷的還是冬天,在於老師家圍著炭火補課。

「我那時成績一般,考上高中都很難,老師就在自己家裡給我補課,不僅不收費,還時常給我做飯吃。有時補課晚了,老師就留我在家住宿,他就跟我的父親一樣。」

同一張床,同一個被窩。向國州的腳冰涼,於老師就將那雙冰涼的腳抱在自己懷裡焐熱。「我的腳被老師抱在溫暖的懷裡,我偷偷哭了。這種溫暖,讓我銘記了20多年。」向國州說。

湖南省石門縣皂市鎮中心學校教師在義務輔導學生楊帆。資料圖

2、喚醒:沒有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

「九位教師給楊帆義務送教上門,不僅是送知識,更是送愛,送希望。石門縣皂市鎮中心學校的感人故事讓我感動,也勾起了我的追憶,讓我想起了自己的老師。老師的愛,拯救了當年的那個失落少年。」常德市公安局的梁滔感嘆不已。

爸爸病重住醫院,母親無暇照顧梁滔。梁滔常常餓得幾天都吃不上飯,學業成績明顯下滑。

沒有責罵,沒有歧視。常德市武陵區東升小學班主任黃德珍詢問:「梁滔,老師發現你這段時間學習不上心,情緒低落。是遇到了什麼困難嗎?」

梁滔哇地哭出聲來,斷斷續續將家裡突發的情況說了出來。

「你別背包袱,我們一起想辦法好嗎?」

黃德珍將梁滔接到家裡:「你先住在我家,專心學習,別想太多。」

白天在講臺上忙碌,晚上黃德珍又在燈下輔導梁滔。

整整一年,梁滔吃住都在黃德珍家,直到小學畢業。

不僅不要一分錢,黃德珍還自己搭進去不少錢。

「當年,如果不是黃老師,不會有我的今天。」如今,梁滔是常德市公安局網技支隊隊長。

入選「全國微小說50強」、武陵區農民作家伍中正告訴記者:「如果沒有遇見聶老師,我便是一個輟學的學童,也不會成為一名作家。從主動家訪到減免學費,從訂閱報紙到悉心輔導作文,在我心裡,聶老師就像一盞燈,一次次照亮我前行的路。」

聶老師叫聶仁芳,是過去常德縣肖伍鋪公社肖伍鋪中學語文老師。

伍中正的父母都是農民,承擔不起孩子的學費,讀書靠學校減免學費。

學校在太陽山腳下,家離學校有5公裡。天剛亮,伍中正就啟程上學。他加倍珍惜讀書的日子。

1982年讀初二,新學期即將開學,學費沒有著落。

「伢兒,這個學期就不讀了。」父親沉默很久,終於作出決定。

伍中正默默跟著父親到田裡幹農活。心有不甘又無奈。

「中正,你怎麼沒來上課?」一天,屋外有人喊。

是聶老師!

湖南省石門縣皂市鎮中心學校教師在義務輔導學生楊帆。資料圖

「伍中正是我們班品學兼優的學生,家裡實在沒有辦法,我去學校做工作,但還是請您支持他繼續讀書。」聶仁芳反覆叮囑伍中正的父親。

聶仁芳走進校長辦公室,請學校減免伍中正的學費。「如果不行,他的學費我來墊。」

學校減免了學費。伍中正回到課堂。見伍中正喜歡寫作,聶仁芳給他送去一套《三國演義》連環畫,還出錢訂了一份《作文周刊》送給他。文學給農家娃的心靈插上翅膀。

如今,伍中正已成為一名作家,出版過《翻越那座山》《就要那棵樹》《誰來證明你的馬》《雲很白》等小小說作品集6部,所寫的作品還時常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學生試卷裡。

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劉進能也回想起自己的恩師。

那時,讀初中時,學校才開設英語課。剛開學不久,劉進能因病休學一個月,錯過了英語學習基礎課。

重返課堂,他跟不上英語老師的課。乾脆偷偷翻看小說,英語考試僅3分。眼看著孩子如此灰心,英語老師蘇象賢很著急。而離中考時間越來越近,劉進能開始從頭學習英語。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他英語考試43分。

「我有點氣餒,一個學期花了很多精力搞英語,就這麼點分。」劉進能很無奈。

蘇象賢耐心地說:「學英語就像農民種菜,你天天到菜園子施肥澆水除雜草,今天與昨天比看不到什麼差別,但只要你天天堅持,一個星期與前一個星期就有很大的差別。43分確實不是好成績,但對你來說已是很大進步,只要耕耘就會有收穫,只要堅持就有可能成功。」

老師的鼓勵,點燃了孩子的信心。下課後,蘇象賢主動問他是否有不懂的地方,並利用休息時間為他開小灶補課。1982年考高中,1985年考大學,1987年保送讀研究生,他的英語成績節節高。

「英語老師教會了我人生的道理,受益終身。」在工作中,遇見再大的困難,劉進能總能想起英語老師曾說的那番話:只要耕耘就會有收穫,只要堅持就有可能成功。

3、傳承: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我是流著淚讀完報導的。」常德武陵區紫橋小學教師陳瑛說,「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回顧自己的求學生活,我的生活中,出現過塑造我靈魂的好老師。我也盡力希望自己能成為我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1976年12月,常德市戶外三寸厚積雪,屋簷都掛有近一尺長的冰凌。陳瑛冒著大雪,頭上包著用各種舊毛線手織的圍巾,慢慢朝學校走去。

從德山街尾走到街頭,再翻過河堤才是學校。雪大路滑,下堤時,陳瑛不慎滑倒好幾次,趕到學校時,衣服上滿是雪。

教室在一樓,兩教室中間有間十平方米的房子,原是方便教師備課所用,臨時改為教師宿舍。班主任龔豔麗一家三代就住在這間小屋裡。

龔豔麗摸了摸陳瑛薄薄的棉衣:「哎呀,衣服都是溼的,趕快換一件乾衣服。」她邊說邊從房間裡取出一件棉衣。

龔豔麗又將家裡的煤爐提進教室:「天冷,大家都烤烤火吧。」

「那天,全班同學輪流暖手,這一幕一直在我心中珍藏,想想就溫暖。」40多年後,回憶起當年的那一幕,陳瑛依然十分感動。

「後來我也成了一名教師,我牢牢記住了那盆火,並告訴自己,我們教師就要像那盆火,給學生溫暖和希望。」

2004年初春,常德倒春寒,天下大雨,紫橋小學內澇,不少學生鞋子溼了。陳瑛細心在教室裡生了盆炭火,用幾把椅子圍著,將所有學生的溼襪子溼褲子烤乾。

「那時,我的襪子溼了,老師讓我脫下烤時,將我的腳用報紙包著,這樣,我就不冷了。」時隔14年,學生張鵬說起陳瑛老師當年的那盆炭火,依然激動。

湖南省石門縣皂市鎮中心學校教師在義務輔導學生楊帆。資料圖

常德市鼎城區長毛嶺學校老師王仕平告訴記者:「我人生的許多選擇與我的老師有關。1990年,當我回到母校,在心裡默默說:陳老師,我接過了您的教鞭,我也要像您一樣,用知識去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

王仕平念念不忘的老師叫陳忠國,曾是她的班主任。1986年9月27日,王仕平的母親被疾病奪去生命。正讀初三的她不得不輟學在家。一天晚上,同學來到王仕平家,送來一封信。信是陳忠國寫給女孩父親的。王仕平趕緊拿過來,一邊讀一邊哭。信裡寫著:「我知道你們家現在經濟很困難,我準備向民政局提出申請,申請助學金,將來仕平把初中讀出來,可以考個師範,讀書都不用出錢了。」

那封信,使父親改變了決定。王仕平終於回到了學校。「在他幫助下,我讀完初中,並聽從他的建議,選擇了湖南第一師範。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陳老師很高興,並希望我畢業後就回到長茅嶺工作,為家鄉培養人才。」

從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後,她實現了對老師的承諾。

而當王仕平看見她的學生宋玲的時候,仿佛看見了自己當年的影子。

2010年,宋玲的父親騎摩託車出了車禍,坐在後面的爺爺不慎摔斷腿。2014年,父親騎摩託車再次發生車禍,失去性命。

女孩面臨著失學的危險。王仕平決定將女孩接回學校。

宋玲的家在雙衝水庫尾的一個山坳裡,離最近的小賣部都有2公裡,交通不方便。王仕平出現在學生家門口時,堂屋裡擺放著棺材。宋玲撲到老師懷裡失聲痛哭。

王仕平寫了家訪日誌,放在網絡上,希望得到好心人的關注。還將宋玲的家庭情況用手機拍攝下來,帶著資料走訪殘聯等部門。

在大家的努力下,宋玲成為殘聯長期幫扶的對象,一直幫扶到她大學畢業。

宋玲想感恩。宋玲的奶奶給王仕平送去自家產的食用油,被拒絕了。宋玲又跑到長茅嶺學校看望老師:「等我掙到錢後,我要報答您。」

王仕平笑了:「你不用報答我,等你有能力了,去幫助那些貧困的人。」

(原題為:《回憶喚醒我們靈魂的恩師——《九位老師對一個學生的義務輔導》引發憶師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教書育人是老師的責任還是家長的義務?
    最近呢有一個很頭疼的問題,就是老師經常要求這個家長回家以後輔導孩子,並且要求呢要在孩子的作業上簽字或者要求錄視頻。這讓很多的家長很無語。有的老師更直接,如果孩子家長籤了字以後,到學校收上來,老師判作業的時候依然發現了錯題就要求家長到校聽課。
  • 92歲老教師義務輔導英語 15年教60多學生(圖)
    華商報記者 周金柱 攝 義務輔導英語,一堅持就是15年;從初一到高三,時間最長的學生他帶了6年,很多學生最後都如願進入大學。於是,從2000年開始,李希元都會在家裡給鄰居、朋友的孩子輔導英語。而每周學生也都會和他提前預約,學生多時他再根據時間分別輔導。李希元說,他認為學習就應該提前預習,而不是覺得成績差了再補習。因此,他輔導學生都是提前預習課文,這樣正式上課時就遊刃有餘了。
  • 他們,數學真是體育老師教的!
    上熱搜了!上海一中學班主任「跨界」輔導學生數學,有人提升20多分!而他竟是體育老師…相信很多人都開過這樣的玩笑「你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這句調侃,在上海師範大學第三附屬實驗學校卻是一個例外。學校內有一位老師,他不僅是體育老師、班主任,同時為了提高學生們的數學成績,在和數學老師商量後,還在放學後開了一個數學輔導班。結果,有的學生數學成績提升了20多分。他就是90後青年教師聞曉峰。關於他的報導衝上同城上熱搜!體育老師開設數學公益課堂「老師,我們想再挑戰一題!」「好,請接招!」
  • 為什麼做又累又苦的輔導老師?跟誰學學員的回饋是最好的答案
    視頻迅速熱傳,一部分網友吐槽著身為家長的不易,另一部分人們則解釋著老師的辛苦……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老師和家長的身後,還有著一群默默無聞的人,他們從未被聚光燈照射,也不曾博得關注,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在課堂內外,規劃課程、指導作業、支持學習、答疑解惑… 不辭辛苦地給予學生幫助,放飛出一個個年輕的夢想。  他們,就是高途課堂的輔導老師。
  • 95後集結,作業幫輔導老師登《南方人物周刊》封面
    今年7月6日,人社部發布九個新職業,在線學習服務師赫然在列。而在在線教育行業,他們還有一個更通俗易懂的名字——「輔導老師」。作業幫的小學員們,則更喜歡親切地叫他們「班班」。這份調研報告引發了各大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9月10日,教師節來臨之際,《南方人物周刊》更是以封面人物報導的形式,關注作業幫的輔導老師。
  • 老師都是「心理諮詢師」給學生有質量的愛
    她告訴記者,當時天成路小學是濟南市較早的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定點學校,在學校的心理溝通問卷調查統計中,存在一定心理問題且無處排解的學生佔到67%,也正是這組數據讓老師們感到震驚,意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家長愛孩子,但因為忙於生計教育管理方法不得當,更加重了和孩子之間的矛盾。」
  • 合肥古稀學生為耄耋老師賀壽:「如有來世我仍願做您的學生」
    張學文出生於江蘇省江浦湯泉鎮一個貧寒的農家。1938年,戰火蔓延,學校停課。他被迫投奔到滁州全椒中學的大伯父處繼續學業,後考入鳳陽師範、滁州師範。1957年畢業先後進入肥東長臨中學、肥東一中、八鬥中學任教。1977年提前退休後,又返聘進入長樂鄉中學、撮鎮中學任教。1998年正式退休,還一直免費給學生做義務家教,直到現在。
  • 鄭州一名九年級學生受傷骨折 老師義務接送學生...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6月7日,一封特別的感謝信來到河南省實驗中學文博學校蔣彥帥老師的手中,這是該校九年級(16) 班學生張玥的家長張繼書寄來的,臨近中招考試,蔣老師悉心幫助受傷學生的舉動,令該家長深受感動。
  • 孩子是怎麼看自己的老師的,老師該怎麼對待學生?
    旅途中,突然從馬路邊衝出一個老太太,這個老太太渾身兒湊,滿臉汙穢,一副無家可歸的樣子。我仔細的一瞧,天啊,這不是我小時候教我的語文老師嗎?兩篇文寫的都是關於語文老師的問題,為什麼都去調侃語文老師。難道語文老師長得好看嗎?我想一定不是這樣,除了孩子頑皮搞笑震了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定是老師的問題。如果老師沒有問題,我想孩子不能無緣無故的就去調侃一個老師。
  • 平凡且可貴,為無私奉獻的跟誰學輔導老師們致敬
    最近江蘇一家長怒退家長群的事情,引發了全網熱議,這位家長對著鏡頭表示,老師成天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自己承擔了許多老師本應負起的責任和工作。一些家長表示很有共鳴,也有許多網友表示理解老師帶班的辛苦。  對"家長群"的控訴吸引千萬人的眼球,本質是學校和家長雙方在孩子課後輔導的問題上相互間缺乏理解和默契。
  • 撒下一點愛 收穫一片綠—記內鄉縣王店鎮石橋中心小學老師王雪潔
    愛是呵護童心的無微不至!2018年秋期,因為學校及學生家長們的需要,她從縣級數學學科優秀教師變成了一個幼兒園小班的老師。現在該學生的妹妹薛XX又在我們學校上五年級了,王雪潔老師就常常地、偷偷地給該學生的妹妹薛XX送去兩件新買的保暖衣、保暖褲或者大女兒穿不上的衣物,或再送去點圖書、必要的文具……王雪潔老師當一年級班主任時,曾經教過一個叫李XX的男孩子,學習有點吃力,家裡特窮,媽媽去世了,爸爸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又沒能力輔導他寫作業。
  • 家長輔導一個孩子雞飛狗跳,老師管幾十個孩子都沒事,差別在哪裡
    有位媽媽在孩子3年級時就不再輔導孩子作業了,當孩子問她,媽媽,你是放棄我了嗎?她無奈地回答,媽媽只是想活下去。輔導作業之艱難可見一斑。 很多家長奇怪,家裡輔導一個孩子都雞飛狗跳,為何老師教幾十個孩子卻依然淡定,沒有任何問題呢?其實原因有這麼幾個。
  • 高三女老師扮熊進教室,全班瞬間沸騰,網友:值得記一輩子!
    最後隨著頭套慢慢揭下,露出了滿頭大汗的老師來。最後舉起一張粉色的牌子:老師愛你們!同學們自從老師進教室以後,就一直振奮不已,鼓掌聲、吼叫聲沒有斷過……真沒有想到一位老師,能夠放下自己的身段,為同學們來了一場別出心裁的減壓活動!
  • 老師真誠換來學生感恩,老師送學生一雙棉鞋換來28年後的一套房
    今天終於看到一個相當暖心的新聞。內蒙古呼和浩特有一位教師的學生,在28年後看到老師住的房子依舊沒有變化,就留下了10萬元,讓老師買一套房子作為生日禮物。看到報導中,朱老師臉上洋溢的笑容,那是自豪和感動。有時候我就在想,老師和學生相遇,其實也是一種緣分。特別是,負責任的老師,遇到感恩的學生。
  • 體育老師當班主任是一種什麼體驗?輔導英語教歷史 運動會第一文化...
    華商報記者採訪了西安市新城區兩位體育老師,他們將體育精神融入到教學管理中,自身也加強學習輔導學生,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文化課成績也很優秀。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嗎?不僅教數學 還會輔導英語教歷史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嗎?
  • 一個真實的故事:老師給學生20元買鞋,學生贈老師一套樓房
    (原標題:一個真實的故事:老師給學生20元買鞋,學生贈老師一套樓房)
  • 【感人事跡】老師為學生累到雙目失明 病重時學生匯萬元巨款
    然而,退居二線的他,仍舊住在學校,只要孩子們需要,他就義務為孩子們輔導,直到他身患腦血栓,無法自理的那一天。病重回鄉6 想與妹妹見最後一面回到闊別47年的故鄉2000年4月的一天,遠在長春的妹妹馮寶珍接到哥哥打來的電話:「妹妹呀,等放了暑假你來接我吧,晚了恐怕就看不見我啦。」
  • 任丘重癱小夥自學完成大學學業 10年義務輔導學生學英語
    據統計,在華北油田任丘礦區華盛社區,工作室成立10年來,王碩義務輔導了超過150名學生學習。「我的身體殘疾,思想和心靈決不能殘疾。我要用真心感恩社會,融入社會,讓人生有點兒價值。」王碩說。 然而,他卻用頑強的意志自學完成了大學學業,創建了「王碩英語工作室」,10年來義務輔導學生150餘人。    自幼患病致癱瘓    王碩9個月大時,同齡孩子已經能站立了,而王碩卻不能。母親王冬梅學醫出身,認為孩子應是缺鈣所致。
  • 老師怕學生?被稱「九省狀元」的東北少年,上課抬個頭老師就心慌
    他716分的成績在九省中無人超越,所以他既是本省的高考狀元,同時也是其他八個省份的高考狀元,這在高考中前所未有,因此他也被有心人稱作是「九省狀元」。這個來自東北的愛笑少年就是王百洋。學霸王百洋上課一般不抬頭,但一抬頭老師心肝就顫王百洋有著學霸共同的特點:專注,愛閱讀,愛思考,超前學習。他三歲的時候已經認識3000多個基礎漢字。由於識字多,4歲就能自主閱讀了,並且持續保持閱讀的好習慣,沒事就會看些文學類書籍。
  • 她教了學生一輩子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他將好老師的特質總結為四點:「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接手1977、1978 級學生時,作為數學分析課輔導老師的孫芳烈兼任數學1 班的第一任班主任,也是學生公認的大學期間對大家幫助最大的一位老師。對大學教師而言,科研與育人同等重要,卻不易在二者間尋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