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螢屏前,兩千年前的老秦人面對茫茫戈壁再度唱起《秦風》。歷史劇「大秦帝國系列」的完結篇《大秦賦》開劇便在豆瓣創下8.9高分,被不少人推薦為「年末最燃大劇」。
從2009年起至今,「大秦帝國」劇集系列共推出《裂變》《縱橫》《崛起》及《大秦賦》四部作品,制播長達11年。雖然它們在藝術水準上各有高低,但一如既往地堅守著歷史正劇的基準色——從服化道、禮儀制度到戰爭場面都盡力貼近歷史真實,拒絕「偶像化」「宮鬥化」「戲說化」各種流行濾鏡。「《大秦賦》傳遞出的精神力量與人文價值,是古裝歷史劇創作久違了的意義所在。」業內人士認為,這部劇能在「零宣發」的背景下引發口碑相傳,也反映出當代觀眾對歷史正劇的殷切渴望。
以陽剛渾厚的歷史感,一掃陰柔、浮誇的偽歷史劇氣息
「大秦帝國」劇集改編自孫皓暉所著同名暢銷小說。面對國人並不陌生的戰國歷史,小說從秦國視角出發,描繪了其波瀾壯闊的強國崛起之路。「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為了擺脫積貧積弱,東出天下,鐵血的秦人通過一代又一代精神的接力完成了富國強兵之路。
通過歷史畫卷展現人性的幽昧與光輝、小節與大義,以古識今、啟迪思考,是歷史劇——這一類型創作通向當代觀眾心靈的橋梁。從秦孝公與商鞅變法開始講述,至秦始皇統一中國,整個「大秦帝國」系列圍繞著同一個主題。「你必須知道秦國是怎麼強大的,才能夠知道如何使秦國繼續強大。」電視劇《大秦賦》開篇,尚在邯鄲為質的少年嬴政得到老師的提點,便在心中埋下了一顆理想的種子,而這也是整個作品系列圍繞的題眼。有觀眾如是評價:追此劇多年,藝術呈現算不上盡善盡美,情節也有很多待商榷之處,但它以陽剛、堅毅、渾厚的歷史感,一掃陰柔、浮誇、淺薄的偽歷史劇氣息,「大秦帝國」值得一等再等。
「我們的螢屏需要真正的大歷史劇——品質佳、藝術佳、格調佳。」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羅崗教授說。事實上,《大明王朝》《天下糧倉》等能夠獲得收視與口碑「雙豐收」的歷史劇,無不寄託著一種清明的政治理想或傳遞著堅定的信念力量,超越了宮鬥與權謀的工具論思想。
即便是對於青年觀眾而言,厚重的歷史題材也同樣是螢屏的剛需。從積年累月的劇評和開播後紛飛的無數「彈幕」中不難發現,「大秦帝國」系列吸引了一大群年輕、專業的觀眾。一些劇迷一邊追劇還一邊承擔起「歷史掌故」「文博專家」的工作,不斷分享有趣的發現。比如,有眼尖的網友找出華陽夫人的居處擺放著一面虎座鳥架鼓,仿造的就是出土戰國文物。又比如,秦得周之九鼎後在運送途中,於泗水失卻了一隻豫州鼎,這一史家眾說紛紜、未有定論的傳說,在進入劇情之後也引發了歷史迷們的好奇與熱烈討論。
「歷史劇的彈幕和評論質量普遍很高、很密集,說明市場對這一品類的高需求,觀眾需要更多能夠形成對話場域的空間。」羅崗發現,有文化準備的「追劇」,是歷史正劇帶來的觀劇體驗。「嚴肅歷史劇能帶來的不僅是對歷史的科普價值,更是歷史在『拼圖』過程中對當代精神的一種重建。」
「高配」人物景,展現磅礴壯闊戰國全景畫卷
嚴肅歷史劇創作應「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從《大秦賦》目前開播的劇情來看,秦趙邯鄲之戰、呂不韋幫助嬴異人歸秦,嬴異人拜華陽夫人為母等均有據可查。劇中描繪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場景,亦有較大突破,展開了一幅磅礴壯闊的戰國晚期全景畫卷。
開篇的秦趙邯鄲攻城戰中,隨著主將一聲令下,通過騎兵傳令,雙方的投擲兵種先出,弓箭手萬箭齊發,接著步兵開始搶登雲梯……種種有條理的細節展現了古代排兵布陣的章法。嬴異人逃亡過程中,秦國步兵與趙國騎兵的一場遭遇戰,也是各有各的戰術戰法。秦軍將士的裝扮、他們所用的戰車和秦制兵器,幾乎在螢屏上復刻了「兵馬俑」,對歷史細節的尊重,也提升了觀眾的觀賞體驗。
「大秦帝國」系列之所以在觀眾中有很高的人氣,演技派集結的強大陣容也功不可沒。第一部與第二部尤其好評如潮。《裂變》中,侯勇飾演的秦孝公與王志飛出演的衛鞅君臣相惜、肝膽相照,極具理想主義色彩和藝術感染力,在螢屏上留下了一段「公為青山,我為松柏」的佳話。而《縱橫》裡的「戰國群像」則生動活潑。喻恩泰飾演的張儀,與富大龍飾演的秦王嬴駟是一對亦莊亦諧的好君臣,寧靜所飾羋八子亦有風情有謀略,表演可圈可點。此外,公孫衍、魏惠王、惠施、楚懷王、屈原、白起、魏冉等形形色色的有勇有謀、有個性和有趣的人物,展現了獨特歷史場景下的獨特社會面貌。
此次《大秦賦》同樣是一次演技派和實力派的「群英會」。張魯一的嬴政、段奕宏的呂不韋、李乃文的李斯、朱珠的趙姬、鄔君梅的華陽夫人等構成的主演陣容,堪稱豪華。隨著劇情展開,《知否》中「盛紘」劉鈞所演繹的趙孝成王;《北平無戰事》中的「方步亭」王慶祥客串了一回秦昭襄王;《康熙王朝》裡「納蘭明珠」高蘭村演繹的東周君;曾出演過「老子」今又演繹「荀子」的許還山等。前十集中,飾演嬴異人的辛柏青尤其奪目。平原君趙勝以他妻兒的生命相威脅,不欲交付東周三十六座城邑,嬴異人長達四分鐘的含淚控訴,飽含對妻兒的深情卻始終公心不改。「王命不可違,將士不可負,國事不可負!」盡顯秦人風骨,盪氣迴腸。 (記者童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