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2020-10-06 悅讀苑


  

孔門後人孔融,十歲跟隨父親到洛陽。當時司隸校尉李元禮名氣很大。到他家去的人,只有才智超拔之人或者是親戚才被通報。


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最後得以通報,並且見到了李元禮。


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


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李耳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元禮及其賓客無不對他的話大感驚奇。


太中大夫陳韙聽了不爽,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說:「小時候很聰明的人,長大了未必怎麼樣。」


孔融聽後說:「我猜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大為尷尬,手足無措。


孔融的辯才可見一斑。但辯才歸辯才,陳韙的說法也不無道理。


我們不妨用王戎斷李來看這件事。


王戎小時特別厲害。


《世說新語》記載: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看到李樹果實纍纍,壓彎了樹枝,哪個孩子不成了饞嘴貓?大家都爭先恐後跑過去摘李。只有王戎極為淡定,冷眼旁觀。在他看來,李樹在道旁,卻果實纍纍,這就是反常,反常之處必有妖,這個「妖」就是此李必為苦李。


王戎之所以能斷李,一是能控制嘴饞,沉著冷靜。二是能獨立思考,不盲從跟風;三是能全面分析,理據清晰。我們由此斷定,王戎小時了了,肯定是沒問題的。


王戎長大之後,非常了不起,成為竹林七賢之一。所以說他,「大未必佳」,似乎就有問題了。



但如果再追問,這個「大」究竟「大」到什麼程度,如果「大」包括「老」的話,那王戎可能又有問題,「大未必佳」,很可能又會成立。


還是《世說新語》記載: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


這個故事還是與李子有關。感覺王戎這輩子就與李子耗上了。王戎老了之後,得到了許多優良的李子樹,他家的李子又大又甜,價格賣得也高。


自家李子之所以高價,是因為品種好。如果好品種被人家得到,那就失去了稀缺性。於是在賣李子前,王戎就把所有李核都鑽上一個孔,生怕別人得到良種,讓別人只能吃不能種。


此行為被後世人嘲笑,並且留下一個難聽的成語——賣李鑽核,形容人極端自私。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王戎「大未必佳」又是準確的了。


但事實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王戎是何等人?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竹林七賢是什麼人?那是迄今中國歷史上文人最具有獨立精神的一個群體。他怎麼會墮落到這等地步?他怎麼能墮落到這等地步?


詩僧大沼枕山曾說:「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魏晉士人確實值得大家喜愛,但政治家卻不大會喜愛,而且濫殺。文化的慘痛,莫過於此;歷史的恐怖,莫過於此。


據餘秋雨《遙遠的絕響》一文統計,晉朝被屠殺的士人觸目驚心。


何晏,玄學的創始人、哲學家、詩人、謀士,被殺;張華,政治家、詩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殺;潘嶽,與陸機齊名的詩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殺;謝靈運,中國古代山水詩的鼻祖,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名句活在人們口邊的橫跨千年的第一流詩人,被殺;範曄,寫成了煌煌史學巨著《後漢書》的傑出歷史學家,被殺;竹林七賢的嵇康被殺,《廣陵散》從此成為絕唱;阮籍猖狂,駕車至無路可走的窮途,就要放聲大哭,抑鬱喝酒醉死……


在這樣的血雨腥風中,我們似乎就明白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王戎。名聲越大,越好,越清潔,統治者就越不放心,越不爽。一定要除之而後快。王戎有意被世人嘲笑,也許不過是自辱其行,用以自保而已。


還是戴逵目光如炬,評論道:「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


歷史上通過自汙其行交納投名狀的,還有一位值得一說,這個人就是蕭何。


劉邦是歷史上最小人得志的傢伙,這個泗水亭長,小時侯偷雞摸狗,劣跡斑斑,沒想到偷大了,竟然偷成了皇上。


做了大,劉邦的流氓性子更是泛濫成災,天下就是家,歡喜誰就是誰,愛怎麼就怎麼著!最可氣的是自己屁股不乾淨,還嫉妒別人清白,非得君臣同「汙」不可。於是蕭何就成了犧牲品。


蕭何作為楚漢戰爭中的風雲人物,一直為劉邦坐鎮關中,安後方,通糧道,供糧草,為劉邦最終成為九五至尊,立下汗馬功勞。


由於蕭何廉潔自律,深受關中人民的愛戴。這讓流氓皇帝更不自在,於是蕭何把自己親屬中的能上陣打仗的,都送到前方軍隊去充當炮灰;劉邦雖然心領神會,但對蕭丞相的清白,仍然耿耿於懷。


在日後劉邦親自討伐鯨布的戰事中,還數次派人來問蕭丞相在家做什麼。蕭何終於感受到了壓力,於是聽從門客的建議,低價強買了許多民田、民宅,把不少老百姓逼得背井離鄉,人神共憤,以糟蹋自己的名聲。



劉邦還朝時,許多百姓攔路告御狀,控訴丞相的橫行霸道,結果劉邦大喜,怒罵蕭丞相吃相難看。不但不予追究,反而給了蕭何很多賞賜。


於是蕭何平安著陸,一直活到老死於戶牖之上。王戎在亂世之中,竟然也活到70多歲高齡,人生七十古來稀。


但這種活,究竟是一種幸,還是不幸呢?


災難之後的巴金有一句名言:「寒冷的寂寞的生,還不如轟轟烈烈的死。」也許這也是一種答案吧!

摘選自:王開東,版權屬作者所有,平臺僅作分享。

相關焦點

  • 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譯文:孔文舉十歲的時候,隨著他爸爸去洛陽。彼時李元禮有很大的名氣,當時正是當大官,擔任司隸校尉。拜訪他的人都是有才華的和親戚才給通報。孔文舉到了李元禮的門前,對門衛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門衛給通報了,邀請孔文舉前坐。李元禮問「您與我有什麼親戚?」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三國演義中,因董卓亂政,起兵勤王的十八鎮義軍中,其中第十路義軍北海太守孔融,即為小時讓梨的那個孔融,所以孔融又被世人稱作孔北海。孔融小時即有異才,聰穎好學,且反應很快,後來成為「建安七子」中的大哥級人物,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定地位。
  • 每日竇摘|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天才兒童需要善於引導教育,否則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在十歲那年隨父親來到了洛陽。當時,洛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士人,名叫李元禮,他當時擔任司隸校尉,專門負責糾察京師百官,所以官員們都很敬畏他。李元禮平常不輕易見客,凡是想到他家拜訪他的人,除非特別有才華、有聲望,就得和他有親屬關係,只有這樣,門吏才會通報。
  • 小時了了,為何大未必佳?
    04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了了,其實,也未必了了,只是沒有發現差距而已。
  • 南懷瑾: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大器晚成」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80後創業天才茅侃侃未能續寫輝煌!
    先來說一說這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吧。這句話說的是誰呢,說的是孔融,但是孔融並沒有被說中。相信大家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吧,這個就不再說了。說一個關於他的其它典故。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說他小時候聰明長大後未必就有才華)」孔融立即反駁道:「我猜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 這就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但是孔融並沒有被說中,長大後也卓有成就,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 少時了了,大未必佳
    時人陳韙以「少時了了,大未必佳」評論孔融,反被孔融反駁,顏面盡失。孔融是一個機敏聰慧的人,少時聰明,又勤奮好學,長大了也有出息,一度封侯拜相,揚名立萬,成為大人們教育小孩子的典型的例子,他的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 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在京劇神童陶陽身上適用嗎
    有神童名號的人避免不了的會被人們拿他小時候跟長大後做比較,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一成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小時候聰明厲害的人,長大了不一定還如此。這要分我們從什麼角度看,由於是小孩,很多特質會被大人給放大,當他大了以後,肯定沒有原來是少年時的某些特點。什麼時期就是什麼時期的樣子。往往被稱為神童的人,他的言行具有同齡人沒有的那些機靈,才能。或者即便是大人也做不到的一些東西。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鑿壁偷光的匡衡,下場讓人唏噓
    (童星不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實際上,仲永僅僅是從天才回歸到普通人,但在歷史中,有很多更可怕的人,他們小時候是值得大家學習的榜樣,可長大後卻截然相反,成了以儆效尤的反面教材。(與警察叔叔合影站位的反面教材)如年少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當官後為政殘暴、不顧百姓死活,私生活也鋪張浪費、妻妾成群,還有孔融,小時讓梨著稱,成年後卻離經叛道,活成了一個三國時期著名鍵盤俠…還有今天要聊的匡衡。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或許有理?
    在之後到來的太中大夫陳韙聽說孔融先前的機敏表現後,隨口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又遭孔融調侃,讓陳韙有尷尬之色(見劉義慶《世說新語 · 言語第二》)。儘管陳韙此言遭孔融調侃,但這句話也隨著這個故事流傳了下來,只是在很多時候,都是作為正面言論來表述的,意思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為。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的政治文化生活(下)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在他死後曾懸賞徵募他的文章,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列為「建安七子」。
  • 大臣嘲諷少年: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少年的回答堪稱絕妙
    四歲時,孔融與年長的兄弟們吃梨,孔融將大的梨都讓給了哥哥們,自己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何這樣,他答道:「我年紀最小,理應拿最小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千百年來被人們傳頌,連《三字經》中都有「融四歲,能讓梨」的語句。但是孔融謙遜的外表下其實隱藏的是一顆狷狂的心。
  • 「6歲出道,3上春晚」,小叮噹實力詮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孩子的天賦很小就可以展現出來,也正因如此,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童星。不過這些小童星迅速走紅後,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好的發展。小叮噹的經歷也實力詮釋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小叮噹雖然有表演天賦,但是一直不願走出舒適圈,自然也很難在演藝圈闖出一條門路。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是如何一步步毀掉自己的
    孔融讓梨02小時了了孔融是名正言順的孔子後人,孔家家學淵源,到孔融已經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了,所以孔家的名望在東漢末年還是非常大的,除了「孔融讓梨」,孔融身上其實還有一個故事。如此成熟的話語出自一個只有10歲的小兒口中,也是震驚了滿座名士,但是其中有一個叫做陳韙的人卻對此很不在乎,很不以為然的說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也就是說小時候非常聰明,長大了就不一定會有出息了,結果孔融轉頭就說:「那您小時候一定非常的聰慧吧。」而李膺聽完也是大笑,向在座名士都說孔融長大必定大有作為。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出現這類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01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很多人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儘管當時孔融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精彩地懟了回去,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確實也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02「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神童們縱觀古今,有很多的神童似乎驗證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情況,比如古文《傷仲永》中提到的方仲永便是典型的例子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第十名現象」提醒家長別只看成績
    難道,真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第十名現象」提醒家長別只看成績。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跟「第十名現象」有關 「第十名現象」其實是一位退休老師發現並總結出來的。這位老師叫作周武,退休前曾是杭州一名小學老師。在1989年國慶的一場32名學生的聚會上,他發現曾經自己看好的尖子生大多成就普通,反而那些不顯眼的孩子在社會上成就突出。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孫佳星與郝邵文,多少人做出錯誤選擇?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的意思是講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卻未必有才華。比如當年很火的童星孫佳星、和釋小龍一起出演《旋風小子》的郝劭文,有不少人都記得他們小時候的天才顯露,今天卻都已經默默無名。不勝唏噓。
  • 傳統文化故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講述者:高梓軒 輔導教師:王青青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方知讓梨,還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知謙讓,父母親非常喜愛他。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北海就是栽在了這「才學」之上。
    據說,有一天,孔融一家吃梨子,梨子有大有小這就牽扯了誰先吃誰後吃的問題。因此,孔融的父親孔宙便讓七個兄弟按年幼順序挑梨。小弟挑了一個最大的,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孔融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但我又不是最小的,按理讓著弟弟。孔融當時年僅四歲,其行為令人感動,至今很多父母有感於此,常用孔融作為教育子女的榜樣。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超前學習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哪些超前學習的孩子背負的期待,給TA帶來了什麼。「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講的就是十歲孔融,到洛陽後太中大夫陳韙給予的評價,孔融也以此話回應,由此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