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2021-01-21 長安太和文化

「大器晚成」,這一句話,青年同學可以拿來安慰自己了。書讀不好的人,事業做不成功的,自認為是「大器晚成」,自認將來一定會成功的。其實「大器晚成」這句話,是以物理來講人生,一個大的建築物,不會建造得那麼快。我們現在喜歡用西方的一句話做比喻:「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其實,萬裡長城也不是一天造成的,人類的歷史,更不是一天構成的。

古代的教育,時常引用這句話,不過,現在家庭教育要注意,因為現代的孩子太聰明了,真是嘆為觀止。幾十年前,在我們幼小的時候,笨得不得了,什麼也沒有看過,泥巴是第一等的玩具。幾十年後的現在,那麼多玩具,是我們小時候做夢也想不到的,所以小孩子都變得特別的聰明了。

但是我發現另外一句古人說的話,似乎也有道理,就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很多小孩子,看起來非常聰明,等到讀大學的時候就差了。我教大學的時候,教得連我也煩起來了,因為發現學生比我還採。打聽之下,這些學生在兒童時期,都是聰明絕頂,長大卻有問題,實在顛倒了。所以我現在發現,「大器」未必「晚成」,這在教育上一定要正當才對。

我經常告訴朋友們,你的孩子太聰明了,教育上要小心。現在許多家庭的父母,看見自己的孩子聰明,便高興做很,拼命去培養。實際上,教育孩子和種一棵好花一樣,一棵好的花苗,如果肥料用得太多,澆水過勤,反而害了這個好花苗。

教育的道理,也和用兵一樣,「置之死地而後生」,要經過艱難困苦,他才能站得起來;好的環境長大,成績單上的分數非常好看,但這在將來的事業上等於零。幼年的聰明和成績單,並不等於能做事,能創業。所以千萬要注意,大器固然晚成,到底成個什麼,就看小時候的教育了。

=================================

兒童讀經教育簡介:所謂兒童讀經就是讓兒童在最黃金的年齡讀誦《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易經》《聖經》《仲夏夜之夢》等中西文化經典,從小奠定兒童一生學問智慧的基礎! 為人父母必看的兩場演講:一、《一場演講 百年震撼》 二、《讀經教育全程規劃》(註:此兩場演講優酷或百度均能搜到)

=================================

弘儒學堂微信號:hongruxuetang 電話:13506748231 =================================

弘儒學堂是一家全日制讀經私塾,招收4-13歲學員,秉承王財貴讀經教育理念,用古今中外的經典開啟孩子一生的聰明智慧。

(註:學堂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長山鄉下溪村,這裡鳥語花香,空氣清新,學堂四周都是樹木,是天然的生態樂園!是孩子們讀書求學的樂園!)


相關焦點

  • 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譯文:孔文舉十歲的時候,隨著他爸爸去洛陽。彼時李元禮有很大的名氣,當時正是當大官,擔任司隸校尉。拜訪他的人都是有才華的和親戚才給通報。孔文舉到了李元禮的門前,對門衛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門衛給通報了,邀請孔文舉前坐。李元禮問「您與我有什麼親戚?」
  • 王開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李元禮及其賓客無不對他的話大感驚奇。太中大夫陳韙聽了不爽,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說:「小時候很聰明的人,長大了未必怎麼樣。」孔融聽後說:「我猜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大為尷尬,手足無措。孔融的辯才可見一斑。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三國演義中,因董卓亂政,起兵勤王的十八鎮義軍中,其中第十路義軍北海太守孔融,即為小時讓梨的那個孔融,所以孔融又被世人稱作孔北海。孔融小時即有異才,聰穎好學,且反應很快,後來成為「建安七子」中的大哥級人物,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定地位。
  • 每日竇摘|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天才兒童需要善於引導教育,否則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在十歲那年隨父親來到了洛陽。當時,洛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士人,名叫李元禮,他當時擔任司隸校尉,專門負責糾察京師百官,所以官員們都很敬畏他。李元禮平常不輕易見客,凡是想到他家拜訪他的人,除非特別有才華、有聲望,就得和他有親屬關係,只有這樣,門吏才會通報。
  • 小時了了,為何大未必佳?
    04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了了,其實,也未必了了,只是沒有發現差距而已。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80後創業天才茅侃侃未能續寫輝煌!
    先來說一說這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吧。這句話說的是誰呢,說的是孔融,但是孔融並沒有被說中。相信大家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吧,這個就不再說了。說一個關於他的其它典故。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說他小時候聰明長大後未必就有才華)」孔融立即反駁道:「我猜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 這就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但是孔融並沒有被說中,長大後也卓有成就,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 少時了了,大未必佳
    時人陳韙以「少時了了,大未必佳」評論孔融,反被孔融反駁,顏面盡失。孔融是一個機敏聰慧的人,少時聰明,又勤奮好學,長大了也有出息,一度封侯拜相,揚名立萬,成為大人們教育小孩子的典型的例子,他的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 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在京劇神童陶陽身上適用嗎
    有神童名號的人避免不了的會被人們拿他小時候跟長大後做比較,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一成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小時候聰明厲害的人,長大了不一定還如此。這要分我們從什麼角度看,由於是小孩,很多特質會被大人給放大,當他大了以後,肯定沒有原來是少年時的某些特點。什麼時期就是什麼時期的樣子。往往被稱為神童的人,他的言行具有同齡人沒有的那些機靈,才能。或者即便是大人也做不到的一些東西。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鑿壁偷光的匡衡,下場讓人唏噓
    (童星不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實際上,仲永僅僅是從天才回歸到普通人,但在歷史中,有很多更可怕的人,他們小時候是值得大家學習的榜樣,可長大後卻截然相反,成了以儆效尤的反面教材。(與警察叔叔合影站位的反面教材)如年少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當官後為政殘暴、不顧百姓死活,私生活也鋪張浪費、妻妾成群,還有孔融,小時讓梨著稱,成年後卻離經叛道,活成了一個三國時期著名鍵盤俠…還有今天要聊的匡衡。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或許有理?
    在之後到來的太中大夫陳韙聽說孔融先前的機敏表現後,隨口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又遭孔融調侃,讓陳韙有尷尬之色(見劉義慶《世說新語 · 言語第二》)。儘管陳韙此言遭孔融調侃,但這句話也隨著這個故事流傳了下來,只是在很多時候,都是作為正面言論來表述的,意思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為。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的政治文化生活(下)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在他死後曾懸賞徵募他的文章,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列為「建安七子」。
  • 大臣嘲諷少年: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少年的回答堪稱絕妙
    四歲時,孔融與年長的兄弟們吃梨,孔融將大的梨都讓給了哥哥們,自己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何這樣,他答道:「我年紀最小,理應拿最小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千百年來被人們傳頌,連《三字經》中都有「融四歲,能讓梨」的語句。但是孔融謙遜的外表下其實隱藏的是一顆狷狂的心。
  • 「6歲出道,3上春晚」,小叮噹實力詮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孩子的天賦很小就可以展現出來,也正因如此,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童星。不過這些小童星迅速走紅後,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好的發展。小叮噹的經歷也實力詮釋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小叮噹雖然有表演天賦,但是一直不願走出舒適圈,自然也很難在演藝圈闖出一條門路。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是如何一步步毀掉自己的
    孔融讓梨02小時了了孔融是名正言順的孔子後人,孔家家學淵源,到孔融已經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了,所以孔家的名望在東漢末年還是非常大的,除了「孔融讓梨」,孔融身上其實還有一個故事。如此成熟的話語出自一個只有10歲的小兒口中,也是震驚了滿座名士,但是其中有一個叫做陳韙的人卻對此很不在乎,很不以為然的說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也就是說小時候非常聰明,長大了就不一定會有出息了,結果孔融轉頭就說:「那您小時候一定非常的聰慧吧。」而李膺聽完也是大笑,向在座名士都說孔融長大必定大有作為。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出現這類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01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很多人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儘管當時孔融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精彩地懟了回去,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確實也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02「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神童們縱觀古今,有很多的神童似乎驗證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情況,比如古文《傷仲永》中提到的方仲永便是典型的例子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第十名現象」提醒家長別只看成績
    難道,真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第十名現象」提醒家長別只看成績。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跟「第十名現象」有關 「第十名現象」其實是一位退休老師發現並總結出來的。這位老師叫作周武,退休前曾是杭州一名小學老師。在1989年國慶的一場32名學生的聚會上,他發現曾經自己看好的尖子生大多成就普通,反而那些不顯眼的孩子在社會上成就突出。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孫佳星與郝邵文,多少人做出錯誤選擇?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的意思是講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卻未必有才華。比如當年很火的童星孫佳星、和釋小龍一起出演《旋風小子》的郝劭文,有不少人都記得他們小時候的天才顯露,今天卻都已經默默無名。不勝唏噓。
  • 傳統文化故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講述者:高梓軒 輔導教師:王青青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方知讓梨,還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知謙讓,父母親非常喜愛他。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北海就是栽在了這「才學」之上。
    據說,有一天,孔融一家吃梨子,梨子有大有小這就牽扯了誰先吃誰後吃的問題。因此,孔融的父親孔宙便讓七個兄弟按年幼順序挑梨。小弟挑了一個最大的,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孔融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但我又不是最小的,按理讓著弟弟。孔融當時年僅四歲,其行為令人感動,至今很多父母有感於此,常用孔融作為教育子女的榜樣。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超前學習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哪些超前學習的孩子背負的期待,給TA帶來了什麼。「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講的就是十歲孔融,到洛陽後太中大夫陳韙給予的評價,孔融也以此話回應,由此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