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腔:民進黨吹噓經濟政績,臺灣民眾:what?!

2021-01-10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圖源:臺媒)

臺灣「主計總處」日前發布最新預測,臺灣人均GDP在2021年首度衝破3萬美元,突破「發達社會」門檻。民進黨當局據此宣揚「執政有成」,綠營政客大肆吹噓說「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蔡英文過去4年在拼經濟上的政績」。然而,島內民眾對此相當無感,輿論頻頻質疑:冰冷的GDP數字一直在漲,民眾所得卻不升反降,民進黨當局所謂的經濟政績,喊得震天價響,到頭來竟是如夢一場?

臺灣經濟發展到底有沒有起色,島內民眾生活到底有沒有變得更好,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幾組數據。

其一,根據島內最新統計,臺灣的未償債務餘額高達6.13萬億元(新臺幣,下同),人均負債高達26萬元,約為30年前的20倍,距離臺當局的舉債上限僅剩1.7萬億元,緊逼舉債上限。受疫情影響,預估今後5年之內,臺灣財政稅收年均恐將短收逾1000億元。然而民進黨為其政治私利,繼續大挖「錢坑」,預算支出一再擴張,債臺越築越高,欠下的巨款連子孫都難以償還。無論民進黨如何粉飾,不斷曝光的債務問題,已經成為懸在他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其二,臺灣產業發展不均衡,2020年前10個月出口年增率3.4%,主要是拜資訊電子業所賜。若把資訊與視聽產品、電子零組件這兩類排除重估,去年前10個月臺灣出口年增率會跌到負10.1%,傳統行業仍在衰退中掙扎。島內經濟學家分析,臺灣經濟復甦只是「虛火旺」,資訊電子業賺得「盆滿缽滿」,而製造業產值過去連續7個季度負增長,觀光、零售業備受打擊,經濟成果分配嚴重不均,絕大多數島內民眾感受不到經濟增長好處,缺乏獲得感,痛感強烈。

其三,明知島內民眾生計受疫情衝擊,中小企業主在苦撐待變,民進黨當局偏挑在這個時候獨斷獨行,下令「健保、勞保、國民保險『三保齊漲』」。從2021年1月1日起,臺灣地區健保費率由現行4.69%提高至5.17%、勞保費率由現行11%調升至11.5%、「國民年金」保險費率由現行9%調升至9.5%,算下來,每個家庭一年得多支出數千到上萬元。薪資收入下降、物價大幅提升,吃住用都比以往貴,民進黨不僅不體恤,反而變本加厲斂財,島內民眾痛斥:這無異是對2350萬人落井下石!

提升臺灣民眾的生活水平,只有靠實實在在推動臺灣整體經濟發展。而臺灣經濟的成長,繞不開大陸、離不開大陸。來看最後一組數據,2020年臺灣地區成為全球少數能維持正成長的經濟體,經濟增長率預估2.54%,靠的是什麼?「幾乎都是來自大陸的貢獻。」島內經濟專家指出,2.54%的增長率中,對外貿易的貢獻為2.36%,貢獻率高達93%,而對外貿易的貢獻又大部分來自對大陸及香港的貿易順差。

去年前11個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約1367.4億美元,同比增長14%,佔同期臺灣出口總額的43.8%,佔比創歷史新高。若將去年前三季度的對外貿易抽離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則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率瞬間轉為負數。「臺灣這波經濟『榮景』,到頭來還是必須倚重大陸市場的幫忙,偏偏這是民進黨當局說不出口的秘密。」可笑的是,面對島內輿論質疑,民進黨竟「迷之自信」地辯稱:「這證明大陸需要臺灣。」

漂亮的數據無法掩蓋島內民眾苦悶的真切感受。臺灣因為民進黨長期操弄「反中」民粹,社會陷入政治紛爭,經濟發展失去方向,人均收入增長低迷。縱使民進黨一再借數字說嘴,話術再高明,也無法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只有真正從臺灣民眾福祉出發,加強兩岸經貿合作,提振臺灣經濟,才是正途。(雷蕾)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關注「港臺腔」微信公號,瀏覽更多臺港澳快訊與深度解讀。

相關焦點

  • 港臺腔:追殺韓國瑜,民進黨醜態百出
    臺灣高鐵推出「大學生雙周快閃優惠」,時間點正好橫跨投票日;臺教育部門通函各大學院校,強調比須「放假」以便師生員工投票;臺交通部門促臺鐵提醒員工投票,同時須給付工資;臺防務部門則特別將防務大學入學考試延期,以利考生投票;罷韓團體將臺當局法務部門的標誌用在罷韓文宣上,法務部門負責人大方表示「能原諒的話就原諒」;而當韓國瑜呼籲民眾「不投票,只監票」時,臺「警政署長」馬上大聲疾呼「有黑道幫韓國瑜監票,導致民眾不敢去投票
  • 吹噓臺灣經濟,民進黨有多少「不能說的秘密」?
    民進黨當局據此宣揚他們「執政有成」,綠營政客大肆吹噓說「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蔡英文過去4年在拼經濟上的政績」。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剛剛過去的一年,全球經濟都受到了嚴重衝擊,臺灣當然也無法置身事外。事實上,民進黨當局吹噓的這些經濟數字背後,恰恰暴露出更多他們不想承認的真相。在2020年臺灣經濟表現中,有很多是民進黨當局「不能說的秘密」。
  • 蔡英文吹噓政績自我壯膽,臺灣民眾感受落差極大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在贏得民進黨黨內初選後對外強調:「不管是面對初選或是大選,政務依然是第一優先,執政團隊拿出政績,讓民眾有感,是我們的責任,也才可以感動人心」。臺灣「大華網絡報」25日發表臺灣的大學教授艾中樺評論文章,指出贏得初選後蔡英文的氣勢果然不同凡響,只是政績讓臺灣民眾有感,不是執政黨講話大聲就算數,還要看民眾是否真的有感。若是自已有感,民眾無感,那就叫自我感覺良好。
  • 港臺腔:臺灣老百姓還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公司開張無望、員工飯碗不保,島內民眾的生計已嚴重受影響。然而,民進黨當局並未正視臺灣經濟環境相當嚴峻的情形,反而還誇誇其談,稱「臺灣經濟正處於有史以來最好水平」「臺灣已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臺商去年有7000億元(新臺幣,下同)資金回流」等。這些話都經不起推敲。
  • 港臺腔:美豬未平核食又起,民進黨禍害臺灣「爛帳」太多
    臺灣輿論痛批,民進黨當局為謀取政治私利出賣民眾健康,實屬最大的「賣臺集團」。瘦肉精美豬風波未平,2018年臺灣反核食公投2年有效期將至、日方對臺灣開放核食進口表達關切,「駐日代表」謝長廷隨即亮明推銷日本核食立場,在臉書上將核食解禁列入其待辦要務。「民進黨現在是不把臺灣人民毒死不甘願嗎?」「民進黨當局都開放進口吧!
  • 港臺腔:祭「三禁」、擋海峽論壇,民進黨色厲內荏
    然而,民進黨當局卻逆向而行,做著為人不齒的勾當。臺陸委會日前把海峽論壇稱作大陸「統戰」平臺,對將參加海峽論壇的臺灣民間團體和民眾提出提出「三禁止一警告」,包括禁止臺當局機關人員參與,不樂見島內地方官員參與,奉勸民眾及民間團體「勿輕易參加」,並警告臺方與會者不能進行「違法「的合作行為或締結聯盟,或與陸方籤署協議、備忘錄等文書。
  • 港臺腔:民進黨何不乾脆把故宮文物還給大陸?
    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以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給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能給臺灣帶來好處嗎?答案是,除了民進黨能從中收割政治利益,臺北故宮和臺灣民眾都將是妥妥的受害者。
  • 臺灣「趕上」發達國家?民進黨:歸功於蔡英文
    由此可見,臺灣民眾已經對民進黨的謊言免疫了。 臺灣人均GDP將破3萬美元 受疫情嚴重影響的臺灣,經濟發展本就依靠出口,未來經濟的發展更是堪憂。
  • 港臺腔:臺灣對陸出口創紀錄,「脫鉤論」成笑柄
    民進黨再次上臺之時,絞盡腦汁切割與大陸的經貿聯繫,痛下血本砸錢、大手筆給優惠政策,煞有介事拋出所謂「新南向政策」,鼓動臺商「回流」。但從經濟數據觀之,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反而更高、對大陸投資更多、臺商對臺灣經濟貢獻度更高。倒是當局鼓吹的「新南向」,出口表現卻一路下探,甚至呈現近10年新低。
  • 港臺腔:郭臺銘退選,臺灣選情再生變
    郭臺銘(圖源:《中時電子報》)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16日晚,臺灣鴻海集團創辦人郭臺銘發布聲明稱,不參加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對此,國民黨方面立刻作出回應:「我們一直堅信郭董會在關鍵時刻做出一個最佳且有利臺灣的抉擇」。
  • 港臺腔:「請香港人到臺灣當兵」?還有更絕的...
    投靠民進黨的「立委」範雲要求「中研院」英文名從「中國的」改為「臺灣的」,否則「會讓成果被國際誤認為是中國的研究」。民進黨籍「立委」蘇治芬炮轟臺灣中小學校園「禮義廉恥」牌匾,斥之為蔣介石的「威權復闢」……疫情來勢洶洶,島內經濟疲軟,有民意代表偏是防疫不管,民生不論,成天琢磨如何炒作「抗中保臺」,力行「去中國化」,語不驚人死不休,先別說自圓其說邏輯自洽,連論據都大錯特錯貽笑大方。不過是一味危言聳聽,以令人咋舌的出格言論博人眼球。
  • 港臺腔:美豬美牛還沒到,臺灣十縣市已宣布「自治」
    來源:海外網臺民眾抗議放開美豬美牛。圖源:臺媒8月30日,為應對民進黨當局開放(含瘦肉精)美豬、美牛進口,全臺約10個縣市修訂「食品安全自治條例」,規定嚴禁瘦肉精肉品進入當地市場,否則最高罰款2億(新臺幣,下同;約合人民幣4676萬)。
  • 港臺腔:一說到釣魚島,蔡英文就啞巴了
    因為民進黨當局有不能明說的顧慮。「臺日友好」是蔡英文當局堅定不移的「外交方針」,在民進黨鬧得兩岸關係日漸疏遠之際,更需要強化臺日聯結。說到底,媚日也好,舔美也罷,為的都是借勢「抗中」。選舉時整天高喊「主權」,為的都是跟大陸對抗藉以騙騙選票。一旦為了釣魚島與日本翻臉,政治算盤打不響,綠營的政治利益也無法保證。這點連民眾都看得非常清楚。
  • 港臺腔:一旦臺海局勢有變,臺灣社會才是最大受害者
    民進黨當局為了「謀獨、脫中」,採取對美國「一邊倒」政策,甘願充當美國的棋子,對美國打「臺灣牌」言聽計從,從政治意識形態、經貿科技、軍事安全等各方面加以對接。在中美戰略博弈和競爭態勢下,民進黨「親美反中」甚至「聯美抗中」的路線,將臺灣推向矛盾的最前沿,承受重大戰略風險。
  • 港臺腔:一個「悶」字,多少無奈
    民進黨當局對外打起「口罩國際杯」,不顧島內民眾排隊難買口罩的現實,四處給外國豪捐口罩,並藉機宣揚所謂的臺灣「民主抗疫」經驗,發起「臺灣加入世衛組織」的輿論攻勢。種種操作除了聊以自嗨,只破壞了兩岸關係,令臺灣貽笑國際。與此同時,所謂的「臺灣南波萬」「抗疫優等生」卻撕下了畫皮。
  • 港臺腔:「中華民國臺灣」意在「臺獨正名」
    熟悉民進黨歷史的人都知道,最早把「中華民國」和「臺灣」這兩個概念連接起來的是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上世紀90年代後期,民進黨為奪取政權,消除島內各界對其「臺獨」理念的疑慮,在1999年提出「臺灣前途決議文」,宣稱「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 港臺腔:臺灣人來大陸唱首歌,竟「犯法」了?
    聽聞臺灣歌手大大方方地表達拳拳愛國情,民進黨當局急眼了。陸委會跳出來羅織罪名,妄稱大陸邀請臺灣歌手參加晚會,旨在「宣傳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對臺進行施壓」,同時喝止臺灣民眾參與相關活動,以免「淪為對臺統戰樣板工具」。更有甚者,陸委會表示將「密切關注」,「倘有涉及違反兩岸條例相關規定,將依法查處」。
  • 港臺腔:中天遭民進黨打壓,只因「反臺獨」?
    來源:海外網圖源:臺媒民進黨當局18日硬生生關了中天新聞臺,蔡英文成為首個任內關掉新聞臺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島內輿論鞭撻聲討民進黨為鞏固政權不擇手段,排除異己為島內「恐中抗中」意識火上澆油。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18日審查中天換照申請案,會中以7比0全數通過否決其換照,這宣告它恐將在年底面臨「關臺」命運。此事決不尋常。這是自2006年成立以來,NCC首度對新聞臺做出不予換照的決議。中天新聞臺1994年開播,在臺灣擁有廣大收視群眾,它憑什麼不能繼續生存下去?
  • 港臺腔:「請香港人到臺灣當兵」?還有更絕的……
    投靠民進黨的「立委」範雲要求「中研院」英文名從「中國的」改為「臺灣的」,否則「會讓成果被國際誤認為是中國的研究」。民進黨籍「立委」蘇治芬炮轟臺灣中小學校園「禮義廉恥」牌匾,斥之為蔣介石的「威權復闢」……疫情來勢洶洶,島內經濟疲軟,有民意代表偏是防疫不管,民生不論,成天琢磨如何炒作「抗中保臺」,力行「去中國化」,語不驚人死不休,先別說自圓其說邏輯自洽,連論據都大錯特錯貽笑大方。不過是一味危言聳聽,以令人咋舌的出格言論博人眼球。
  • 港臺腔:赴臺個人遊暫停 臺灣剛經歷旅遊業「30年最慘」
    此前開放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的城市共計47個——第一批臺灣個人遊城市:北京、上海、廈門;第二批臺灣個人遊城市:天津、南京、重慶、成都、廣州、杭州、深圳、福州、濟南、西安;第三批臺灣個人遊城市:蘇州、武漢、寧波、青島、鄭州、瀋陽、長春、石家莊、長沙、昆明、南寧、合肥、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