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圖源:臺媒)
臺灣「主計總處」日前發布最新預測,臺灣人均GDP在2021年首度衝破3萬美元,突破「發達社會」門檻。民進黨當局據此宣揚「執政有成」,綠營政客大肆吹噓說「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蔡英文過去4年在拼經濟上的政績」。然而,島內民眾對此相當無感,輿論頻頻質疑:冰冷的GDP數字一直在漲,民眾所得卻不升反降,民進黨當局所謂的經濟政績,喊得震天價響,到頭來竟是如夢一場?
臺灣經濟發展到底有沒有起色,島內民眾生活到底有沒有變得更好,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幾組數據。
其一,根據島內最新統計,臺灣的未償債務餘額高達6.13萬億元(新臺幣,下同),人均負債高達26萬元,約為30年前的20倍,距離臺當局的舉債上限僅剩1.7萬億元,緊逼舉債上限。受疫情影響,預估今後5年之內,臺灣財政稅收年均恐將短收逾1000億元。然而民進黨為其政治私利,繼續大挖「錢坑」,預算支出一再擴張,債臺越築越高,欠下的巨款連子孫都難以償還。無論民進黨如何粉飾,不斷曝光的債務問題,已經成為懸在他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其二,臺灣產業發展不均衡,2020年前10個月出口年增率3.4%,主要是拜資訊電子業所賜。若把資訊與視聽產品、電子零組件這兩類排除重估,去年前10個月臺灣出口年增率會跌到負10.1%,傳統行業仍在衰退中掙扎。島內經濟學家分析,臺灣經濟復甦只是「虛火旺」,資訊電子業賺得「盆滿缽滿」,而製造業產值過去連續7個季度負增長,觀光、零售業備受打擊,經濟成果分配嚴重不均,絕大多數島內民眾感受不到經濟增長好處,缺乏獲得感,痛感強烈。
其三,明知島內民眾生計受疫情衝擊,中小企業主在苦撐待變,民進黨當局偏挑在這個時候獨斷獨行,下令「健保、勞保、國民保險『三保齊漲』」。從2021年1月1日起,臺灣地區健保費率由現行4.69%提高至5.17%、勞保費率由現行11%調升至11.5%、「國民年金」保險費率由現行9%調升至9.5%,算下來,每個家庭一年得多支出數千到上萬元。薪資收入下降、物價大幅提升,吃住用都比以往貴,民進黨不僅不體恤,反而變本加厲斂財,島內民眾痛斥:這無異是對2350萬人落井下石!
提升臺灣民眾的生活水平,只有靠實實在在推動臺灣整體經濟發展。而臺灣經濟的成長,繞不開大陸、離不開大陸。來看最後一組數據,2020年臺灣地區成為全球少數能維持正成長的經濟體,經濟增長率預估2.54%,靠的是什麼?「幾乎都是來自大陸的貢獻。」島內經濟專家指出,2.54%的增長率中,對外貿易的貢獻為2.36%,貢獻率高達93%,而對外貿易的貢獻又大部分來自對大陸及香港的貿易順差。
去年前11個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約1367.4億美元,同比增長14%,佔同期臺灣出口總額的43.8%,佔比創歷史新高。若將去年前三季度的對外貿易抽離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則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率瞬間轉為負數。「臺灣這波經濟『榮景』,到頭來還是必須倚重大陸市場的幫忙,偏偏這是民進黨當局說不出口的秘密。」可笑的是,面對島內輿論質疑,民進黨竟「迷之自信」地辯稱:「這證明大陸需要臺灣。」
漂亮的數據無法掩蓋島內民眾苦悶的真切感受。臺灣因為民進黨長期操弄「反中」民粹,社會陷入政治紛爭,經濟發展失去方向,人均收入增長低迷。縱使民進黨一再借數字說嘴,話術再高明,也無法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只有真正從臺灣民眾福祉出發,加強兩岸經貿合作,提振臺灣經濟,才是正途。(雷蕾)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關注「港臺腔」微信公號,瀏覽更多臺港澳快訊與深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