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期的爐鈞釉瓷燒造工藝與特徵,哪一代是你的至愛?

2021-01-17 騰訊網

爐鈞釉,是清代雍正年間景德鎮官窯在仿燒鈞釉過程中出現的一個低溫窯變花釉新品種。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清末及民國時期的發展,無論燒造工藝還是裝飾藝術均不斷承古開新,呈現出一個又一個鮮明的時代特徵。下面就以館藏品為例,詳細解析不同時期的爐鈞釉瓷特徵。

雍正時期

雍正時期是爐鈞釉瓷發展的初創階段,這個時期的爐鈞釉瓷燒造工藝較為複雜,需要兩次燒成:先是在高溫窯爐中第一次燒成素坯,然後掛釉,再入800℃低溫彩爐中進行第二次焙燒。釉中含有粉劑,釉厚而不透明,呈現深淺不一的窯變紅與窯變藍等色。清(佚名)《南窯筆記》載:「爐均(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因此,由「爐中所燒」而得爐鈞釉之名。《陶成紀事碑記》載:「爐均釉,色在廣東窯與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過之」。

[清·雍正]爐鈞釉鼓釘紋三足爐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雍正時期爐鈞釉瓷器的造型較為豐富,傳世品中即見有紙槌瓶、三孔花插、雙耳簋式爐、三足爐等各種花器或陳設用品。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三孔花插、遼寧省博物館藏雙耳簋式爐和膽瓶、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鼓釘紋三足爐等均為典型代表。

釉色以紅藍為主,條斑交融,自然垂流,極富動感。藍色斑暈似綠松石,藍中泛綠。紅色斑點似剛成熟的高粱穗,紅中泛紫,故有「高粱紅」之稱,又名「紅爐鈞」「葷爐鈞」。以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清雍正爐鈞釉鼓釘紋三足爐為例,其高5.7釐米,口徑11.4釐米,腹徑16.2釐米。洗口內斂,腹部扁圓,下承三個獸首形足,圜底。外腹部上下各裝飾一圈凸起的鼓釘紋。外底部暗刻「雍正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製作規整,造型端莊古雅。爐的內外通體施爐鈞釉,釉面滋潤,如縷如絲的松石綠條紋與高粱穗般紫紅斑點相互交融,蜿蜒流淌,給人以變化莫測之感。

乾隆時期

乾隆時期是爐鈞釉瓷發展的繁盛階段。早期承襲雍正工藝與藝術傳統,釉厚而不透,釉中夾雜著明顯的「高梁紅」斑點。乾隆中期以後,爐鈞釉瓷的燒造工藝與裝飾藝術逐漸演變,開始形成了新的時代風尚。

首先是造型工藝上創新,出現了方尊、象耳瓶、燈籠瓶等陳設用器。典型如燈籠瓶,文獻中也稱「二酉壯罐」,它是乾隆時期創燒的新造型,作為大運品種之一,在嘉慶、道光兩朝都有燒造。

[清·乾隆]爐鈞釉燈籠瓶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藏

其次是釉色裝飾上創新,出現了以藍色為主的色澤。色調較深的青金藍色與淺淡的松石綠色彼此相融,釉面形成藍綠相間的絲絮狀紋理,不見雍正時的垂流之勢。這種流行於清代中期的無紅色斑點的爐鈞釉,也稱「藍爐鈞」「素爐鈞」。

[清·乾隆]爐鈞釉象首耳瓶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以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清乾隆爐鈞釉象首耳瓶為例,高15.5釐米,口徑5.4釐米,底徑7.2釐米,腹徑11.3釐米。瓶為圓唇,粗頸,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頸交接處飾凸起弦紋一周,兩側貼塑象首形耳。製作規整,造型雅致。通體內外均施爐鈞釉,釉面流動性較小,藍、綠二色相互滲透浸潤,呈條狀垂流,展現獨特的裝飾趣味。

嘉慶時期

嘉慶時期爐鈞釉瓷承襲了乾隆時期的燒造工藝與裝飾藝術並繼續發展,帶有鮮明的本朝特徵。釉面又出現了藍、紅二色相融的色澤,但藍色為深淺不一的松石綠色,夾雜其中的紅色小斑點,面積較小,色調雖紅中泛紫,但缺乏明快亮澤之感。

[清·嘉慶]爐鈞釉燈籠瓶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以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清嘉慶爐鈞釉燈籠瓶為例,高24.1釐米,口徑7.8釐米,底徑8.5釐米,腹徑14釐米。瓶為撇口,粗頸,圓肩,長筒形腹,腹下內收,圈足外撇。上腹部兩側貼飾雙扁瓶式耳。外底足內陰刻「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通體內外均施爐鈞釉,釉面流動性小。與乾隆時期相比,造型整體線條不夠優美流暢。釉面欠勻淨溫潤,呈現出技術下滑的趨勢。

道光時期

道光時期爐鈞釉瓷繼續燒造,並形成了與前期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釉面變得較為稀薄,釉色仍以深淺不一的藍色為主,但多為深藍釉地上密布淺藍色或月白色的油滴狀圓形斑點。

[清·道光]爐鈞釉塑螭虎紋瓜稜水盂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典型如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清道光爐鈞釉塑螭虎紋瓜稜水盂,高4.5釐米,口徑2釐米,底徑4.5釐米。水盂為小口,鼓腹,平底。腹部為瓜稜式,口部堆塑一條螭虎。水盂通體內外施爐鈞釉,螭虎身上飾醬釉,四爪為白釉,色調對比強烈而又相得益彰,顯得格外玲瓏可愛,雅致宜人。

清代末期

清代末期爐鈞釉瓷頗具特色,分素爐鈞與葷爐鈞兩種。素爐鈞即不帶紅色的爐鈞釉,其釉面的色澤仍是以深淺不一的藍色為主,獨特之處在於其深色藍釉地上密布著淺藍色的斑點,不僅小如魚籽,且布局綿密。

[清末]爐鈞釉印盒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清末]爐鈞釉碗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葷爐鈞即帶有紅色的爐鈞釉。其釉面特徵為:在淺藍釉或月白釉地子上密布著紫紅色的斑點,斑點亦小如魚籽,且布局綿密,形成細密而規則的時代特徵。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爐鈞釉瓷既承接清代傳統,又在工藝技術上繼續取得新的進步。民國時期爐鈞釉仍分為素爐鈞、葷爐鈞兩類。素爐鈞是在藍色釉地上裝飾月白色魚籽狀斑點;葷爐鈞則是在藍色釉地上裝飾紅色魚籽狀斑點。藍白或是藍紅兩種色調均搭配協調,彼此交相輝映。但因釉質較比清末更為稀薄,使得藍色地子上的白色或紅色小圓點紋,外形輪廓更加清晰規整。

[民國]爐鈞釉洗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此外,民國時期盛行以爐鈞釉為色地進行各種釉上彩繪裝飾。典型如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民國時期爐鈞釉描金佛像,其以爐鈞釉為地烘託釉上金彩裝飾,既新穎別致,又增添了富麗堂皇的裝飾藝術效果。

[民國]爐鈞釉描金佛像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綜上所述,清代至民國時期爐鈞釉,雖非景德鎮窯瓷器裝飾藝術的主流,產品燒造數量也不多,但卻憑藉著仿古出新的藝術精神,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工藝技術進步與裝飾藝術新成就,對於古瓷研究與鑑定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歷代爐鈞釉瓷的燒造工藝特徵
    清(佚名)《南窯筆記》載:「爐均(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因此,由「爐中所燒」而得爐鈞釉之名。《陶成紀事碑記》載:「爐均釉,色在廣東窯與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過之」。
  • 真誠館收藏平臺古代制瓷工藝精品——爐鈞釉瓷器
    這種瓷器就是——爐鈞釉瓷器!爐鈞釉為景德鎮在清雍正年間仿鈞窯而燒出的一種低溫釉,製作時先由高溫燒成素胎,然後在瓷胎上施以不同的顏色釉,再經低溫爐火二次烘烤而成,用烘爐進行釉燒。在坯上施2次含鐵、鈷為呈色元素的釉料,在烘爐中燒成藍紫相間,色彩斑駁淋漓的色釉。
  • 瓷器中的「爐鈞」和「盧鈞」:音雖然相同 概念卻不同
    者可以從傳世的作品中證實這一點特徵。雍正年間的爐鈞紅藍相間,釉面流淌幅度大,色澤傾向於紅色調;乾隆年間的爐鈞,青白相間,釉曲流淌幅度小,色澤傾向於青色調。爐鈞以特殊的窯變風格著稱,是一種顏色釉,且以紫砂類土質為胎,以日用品壺具類為多。
  • 景德鎮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 傳承古代制瓷技藝
    景德鎮市陶瓷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主任、國家文博研究員周榮林告訴記者,此次復建復燒的明爐和暗爐,是燒制釉上彩瓷的專用窯爐,其以木炭為燃料,爐內溫度為700至800攝氏度,燒制時間約為7至8小時,可將瓷胎上繪製紋飾的釉料燒烤固定,成功燒制出釉上彩。6月10日,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清代明爐暗爐首次復燒。
  • 瓷中奇葩之窯變釉瓷:窯變無雙,獨一無二!
    嘉道朝及以後窯變釉瓷器的主要特色四、窯變釉的藝術審美特徵窯變釉, 也稱窯變花釉, 是清雍正時仿鈞窯釉色所繁衍出來的新品種。它是指瓷器在窯內燒成時, 由於所施釉料中除銅之外, 還含有鐵、錳、鈷、鈦等微量金屬元素, 在燒成過程中, 這些金屬元素自然結合, 使釉面呈現出不同的色調、花紋或斑點, 色彩斑斕。
  • 古瓷---釉下氣泡鑑賞
    氣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內蘊藏的氣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內水份及空間氣體經高溫燒制過程而運動,受到釉面阻擋而形成的。這一氣泡層內,氣泡的大小、多少、層次布局;因各個時期的制瓷材質、窯溫、燃料和燒制技術的變化而有所不間。氣泡的壽命受胎和釉的保護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處的條件不同;氣泡的壽命也不同。
  • 眾所周知鈞瓷是五大名瓷之一,那你清楚鈞釉的主要原材料是什麼嗎?
    眾所周知鈞瓷是五大名瓷之一,那你清楚鈞釉的主要原材料是什麼嗎?釉釉的主要特徵是釉面厚度、不透明度、顏色複雜多變。使用的原料主要是各種天然礦石、人工製備材料和一些化學原料。鈞釉的主要原料更複雜,外觀呈灰色。、粉紅色、黃色等。它是一種天然釉石,在加熱過程中起到助熔的作用。方解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其外觀為淺黃色、白色,起到助溶劑的作用。瑪瑙石。一種石英,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具有乳白色外觀,是形成釉面玻璃的主要原料。在宋代窯址發現了白色瑪瑙石。可以看出,當時使用了瑪瑙釉。
  • 古陶瓷鑑定研究——清代的幾種常見釉
    雍正爐鈞釉 爐鈞釉是一種仿鈞釉的窯變釉,不同於高溫的傳統鈞窯,爐鈞釉是在窯爐中二次燒成的低溫釉瓷器,因此而得其名。爐鈞釉瓷器先是用高溫燒出澀胎,旋釉後再低溫二次燒成。
  • 「釉」惑:中國瓷器釉色大全
    釉是覆蓋在陶瓷製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不同的釉有不同的顏色,釉的顏色就稱為釉色 。瓷器的釉彩開始比較單一,隨著瓷業的發展與科技進步,由開始的一種釉彩的素瓷發展到多種釉彩的彩瓷,詳細區分名稱很多。
  • 文化發現|釉上釉,是鈞瓷自然窯變「鈞花釉」的前世今生
    為什麼說「釉上釉」,是鈞瓷自然窯變「鈞花釉」的前世今生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弄清楚什麼是鈞花釉?什麼是釉上釉?中國鈞瓷《荷葉碗》鈞花釉: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窯變釉」,是通過不同性質的底釉和面釉而實現的。底釉就是普通的鐵或銅紅釉,面釉則是鈣、鎂含量較高而鋁含量很低的乳濁釉。
  • 清早期 —— 顏色釉瓷器(高清圖)
    晚明官窯所見嬌紫均為褐色,此類濃紫色製品似為順治時期創燒。此類竹節造型的製品在清初期尚有瓜皮綠釉製品作為旁證,傳世稀少。自此仿鈞釉成為景德鎮御窯廠的一個重要品種,隨後民窯也開始燒造仿鈞釉瓷,俗稱窯變釉。這件梅瓶具有典型的乾隆特徵,且從器型、釉水和底釉看頗有官氣,如底部刻款,幾可與官窯媲美,非一般民窯製品可以比擬。
  • 清代窯變紅釉瓷器的特徵和鑑別
    清代窯變紅釉瓷已經成為一種特色品種而專門生產。尤其是景德鎮的窯變紅釉,從一開始的只任其器物在窯中燒制,釉面自然流淌變幻,根本不知出窯後的呈色效果,到雖然任其釉面流動變化但已經能夠人為地配製釉料,控制火候,可以說基本上掌握了窯變的規律。因此,鑑別窯變紅釉瓷器並不是無規律可循,根據器物的各方面特徵和時代背景為依據,本文將介紹清代窯變紅釉瓷器的特徵和鑑別。
  • 不同時期的鈞窯要如何辨別?關於鈞窯的特徵區分和真偽鑑定方法
    鈞窯,即鈞臺窯,是在柴窯和魯山花瓷的風格基礎上綜合而成的一種獨特風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響,在宋徽宗時期達到高峰,其工藝技術發揮到極致。無論是呈色和各種紋理的表現,做到窯變可控隨心所欲的表現技術,至今無人能仿造。特別是北宋時期的鈞窯,為何那麼說呢?
  • 「縱有家財萬貫 不如宋瓷一片」 中國宋代五大名窯
    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事實上,在宋朝以前中國的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種類,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宋代五大名窯1、鈞窯鈞窯,即鈞臺窯,是在柴窯和魯山花瓷的風格基礎上綜合而成的一種獨特風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響,在宋徽宗時期達到高峰,其工藝技術發揮到極致。
  • 這幾種宋瓷你絕不能錯過
    雖說大家都知道宋朝瓷器好,可除了景德鎮你還知道有哪些嗎?今天就來教大家認識一下。河北定窯宋代對定窯主要產白瓷,但在窯址裡面,也發現了紫定。還有綠顏色的,綠釉白胎的瓷器, 還有黑釉的瓷器,就是黑定。到了宋代時期,它就完全成為了官府、 宮廷用瓷的一個生產基地,當時官府主要是選拔了一些比較優秀的制瓷工人,他們在選料包括加工,成型上面都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所以促進了定窯瓷器的質量。耀州窯耀州窯是在陝西銅川燒造的,有很多窯址。
  • 清代不同時期珊瑚紅釉瓷器如何鑑別
    珊瑚紅釉瓷器是明朝中後期景德鎮御廠制瓷者熟練掌握低溫釉上鐵紅燒制後,在明初礬紅彩製作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彩釉。珊瑚紅釉創燒於清代的康熙年間。清代不同時期珊瑚紅釉瓷器特點從康熙到晚清光緒時期都有珊瑚紅釉瓷器燒造,但是康雍乾,嘉道鹹,同光宣隨著工藝不斷發展,瓷器燒造工藝不同,珊瑚紅釉瓷器成色還是有變化的,可以鑑別出來年代的。
  • 分清汝官哥鈞定,記住這些口訣就夠了
    後來,到了宋徽宗時期,這位藝術大師不滿足於民間定製,非要自己整出一個窯口,即汴官京窯。你也知道,這位被皇位耽誤的藝術大師,後來下崗了,但他設置官窯的這個做法,被南宋延續了下來。南宋皇帝說,你整一個窯口,那我整兩個!於是就有了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
  • 最珍貴的兩種景德鎮紅釉瓷,你能分清他們的區別嗎?
    · 正· 文· 來· 啦· 郎紅與祭紅,是來自景德鎮的紅釉瓷,也是我國最為珍貴的紅釉瓷,它們交相輝映,體現了我國古老的頂級制瓷工藝。 不過,有很多茶友說,郎紅與祭紅看起來所差無幾,到底該怎麼區分呢?
  • 透視宋金元定窯綠釉瓷(圖)
    定窯為北宋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之一,窯址在現在的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一帶。曲陽縣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定窯創燒於唐代,發展於宋代,延續至金、元時期。前後歷經四朝,長達750多年的歷史(公元618-1368年)。因其在北宋時期一度為宮廷的官府燒造過瓷器,被後人列為五大名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