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禹禪讓只是意外的插曲——再讀《五帝本紀》

2020-12-13 史海拾遺甲小佳

在傳統儒家的講述裡,堯舜禹三代的傳承是「禪讓制」,許多文人在講述這一歷史時,使用的「原始文獻」是《史記》中的《五帝本紀》一篇,但如果細細考究,《五帝本紀》中的堯舜禹禪讓絕對是一場意外。

傳統儒家講述下的堯舜禹禪讓史

《五帝本紀》中記載,堯在位70年時自覺年齡偏大、精力不濟,於是問「四嶽」自己該選誰為繼承人。「四嶽」就是四個當時很有權勢的人,大概類似於清代早期的「議政王大臣」,四嶽推舉了舜,舜和堯沒太多親族關係,也沒什麼功勞。於是堯打算考察一下舜,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讓女兒暗中觀察舜的品質,舜表現很好,於是堯讓舜攝政。堯死後,舜躲在外面想讓丹朱繼承大位,但丹朱實在不成器,舜只好又回來做首領。

而禹繼位時就簡單了,禹治水有功,舜「預薦禹於天」,舜死後,禹也想讓位給舜的兒子,也沒有成功,於是自己繼位。

以上,就是傳統儒家所講述的堯舜禹禪讓史,但只在《五帝本紀》這一篇目中,也能看出很多疑點。

堯之前一直是世襲制

《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實行德政,整軍備武,威震四方,後來在涿鹿聯合盟軍打敗了敵人蚩尤,被眾首領推舉為天子,有不服的,黃帝就去徵討,最終天下大定。

後來,黃帝把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孫子顓頊,顓頊把位子傳給了自己的侄子高辛,高辛把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摯,摯把位子傳給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就是高辛的另一個兒子堯。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截止到堯,之前的黃帝、顓頊、高辛、摯都是一家人,這是明明白白的家天下,毫無疑問的世襲!

堯傳舜的疑點

1.舜是什麼樣的人

首先,舜一定是個很有本事的人,畢竟他能跟瞎子爹、不講道理的媽、兇狠不仁的弟都相處得很好,說明他辦事很有手段。其次,那會兒沒有自媒體,消息傳播速度很慢,他自己一家子的破事居然能搞得沸沸揚揚,恐怕是有心為之。再次,他的候選人名額是「四嶽」給的,「四嶽」是很有權勢的人,勢必不會隨便推舉,說明舜很會搞關係(他能跟那麼一家子和諧共處也能看出搞關係的水平超高)。最後,堯考察舜居然直接把兩個閨女嫁過去,這太過匪夷所思,我只能認為當「四嶽」舉薦舜時,堯已經認定舜是可以接班的,也就是說,後面的考驗只是走過場

2.舜上臺幹了什麼事

舜上臺後,幹的最有看頭的事是放逐外部的「四兇」和內部的四個大臣。外部的「四兇」分別是帝鴻氏的渾沌,少暤氏的窮奇,顓頊氏的檮杌,縉雲氏的饕餮,這四人都是各自氏族的繼承人,舜把他們都遷最最偏遠的邊境地區去了,據說那些地方還有人面獸身的妖魔鬼怪,估計他們四個的小命都不長久。

內部的四個大臣分別是共工、鬎兜、三苗、鯀,這四個人來頭可是不小,其中共工和鯀多次被「四嶽」舉薦承擔國家重點工程,他們應該都是內部位高權重的人物,不過全都被舜放逐了,這次放逐的地區在四方的蠻夷之地,沒放逐「四兇」那次偏遠,不過也好的有限。

這兩次放逐很有意思,一次外部、一次內部,被放逐者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人,這很難不被我聯想成處理外部敵人和內部政敵的行為。

舜到底如何繼位

我們在這,不談《竹書記年》等史料,只聊《五帝本紀》,從本紀中看,很有可能是這麼個情況:舜很有手段,也很懂宣傳,他把自己如何解決家庭矛盾的故事滿世界大肆宣傳(史載他去過很多地方),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之後憑藉自己高超的人際關係手腕結交了很多有權勢者,其中包括「四嶽」。

此時,堯向「四嶽」詢問誰能做繼承人, 「四嶽」推舉他的兒子丹朱,堯拒絕了,可能他想讓「四嶽」多推舉幾次,已顯示丹朱確實民心所向,誰知道「四嶽」只推舉了一次就轉而推舉共工,共工的實力太強,舜不想給他,於是岔開話題去聊治水了。

後來堯再次問「四嶽」繼承人的問題,「四嶽」大概是真的不想推舉丹朱,於是扔上去一個沒有根基的舜,堯覺得舜沒有根基,自己死時,他需要作秀讓一次位,自己的兒子那時候可以順手接盤。於是堯就把女兒嫁給舜,讓他接位,誰知舜接位之後三下五除二把異己都處理掉了,後面作秀時丹朱已經沒有能力接盤,只好讓舜坐穩了位置。

禹到底如何繼位

舜傳禹在《五帝本紀》沒有太多記載,基本就是說禹治水有大功,舜早就內定他為接班人了。不過我們仔細想想,禹的父親鯀可是被舜處理過的,兩邊不說深仇大恨,總也是有疙瘩的,如果舜能好好地把位子給禹,那舜可真的是境界高潔。

我們如果聯想下禹的主要工作是治水,就會有另一種思路。治水是全國性的大工程,隨便到哪,地方的部落都需要配合,在治水過程中,禹就有機會認識到各部落的領袖,同時有漫長的「共同治水」時間跟他們搞好關係,獲得他們的支持。同時,水災過後平原會比較肥沃,相應的部落也會更加繁榮,而這一切都是治水的禹帶來的。

換句話說,禹治水之後,個人聲望和支持者的力量都達到了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此時如果他想起來他爹的仇,順手去逼下宮,估計舜很難招架的了。

後來,禹的兒子實力強大,順利擊敗政敵繼位,天下又回歸到堯之前的「家天下」了,堯舜禹三代的「禪讓制」插曲也就奏完了。

當然,以上內容都是本人根據《五帝本紀》的猜測,可能跟歷史事實並不一致,不過本人還是認為《五帝本紀》內容疑點很多,堯舜禹之間的故事應該遠比本紀記載的更為複雜。

相關焦點

  • 細論一戳就破的千古騙局「堯舜禹禪讓」,儒家自欺欺人的理想願景
    堯舜禹禪讓一直是儒家備受推崇的千古美談,後世無數帝王也一直以德兼三皇,功超五帝為目標。可以說堯舜禹禪讓作為一個儒家樹立的道德標杆,屹立千年。韓非子首先讓我們看看堯舜禹禪讓的史料記載。最早記有「禪讓」其事的是被儒家列為十三經之一的《尚書》。
  • 三晉史話:歷史的「絕唱」——堯舜禹禪讓
    其中,「堯舜禹禪讓」的故事,更是被後人傳誦了數千年。只可惜這種「禪讓」的美德,在堯舜禹之後便成了絕唱,名存而實亡。「內禪」與「外禪」禪讓,統治者把首領的位置讓給別人。「堯舜禹禪讓」的美德,自此變成了一場場政治表演,後代王朝更替,只是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
  • 堯舜禹禪讓被稱為千古美談,那問題是堯舜到底有沒有單讓呢?
    堯舜禹禪讓被稱為是千古的美談 ,那問題是堯舜到底有沒有禪讓?說起我國古代歷史,總離不開三皇五帝,這個時代所謂的「垂拱而治,天下清明」,尤其是唐堯、虞舜相繼禪讓,歷來為儒家學者世所稱頌。其中《堯典》說的是「堯舜裨讓」,《大禹謨》則有「舜禹禪讓」的記載。除《尚書》之外,提到「堯舜禪讓」的還有《論語》《孟子》等。但對《論語》中關於堯讓帝位於舜的一段文字,大多數學者認為並非孔子所說,而是後人把散間附在書後所致。孟子「對禪」讓這件事,態度比較曖昧,說法也很巧妙。當萬章問孟子:「堯以天下與舜,有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 堯舜禹禪讓是真的嗎
    堯舜禹禪讓是真的嗎是真的,儒家經常說,堯德傳四海,舜德被流沙。而道家也說,人人戒可為堯舜。而我國的儒家成典之前的典籍,無論是堯典還是舜典,都說堯舜的偉大,所以幾乎所有的主流典籍都在說堯舜的偉大。這兩人的德土之厚,應該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 五帝本紀:部落時代的傳說
    五帝在今天看來更像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其年代久遠,即便在秦漢古書中的記載也近乎虛無縹緲,加之後代對他們的神化,如今早已經失去原樣。即便是司馬遷也只是按照先人的記載加以總結寫就了這篇五帝本紀。
  • 不同的堯舜禹禪讓制度
    我學識淺薄,簡單說一下堯舜禹禪讓的和平背後。 《尚書》中《堯典》,《舜典》,《大禹謨》等記載,堯在位70年後,其子丹朱不成器,不受百姓愛戴,而駙馬舜已經開始攝政,但是推薦朱丹治理南河8年。直到朝臣和百姓認為丹朱不是治國之才,紛紛靠攏「賢明」的舜,然後舜以一句「天也」結束了丹朱的政治生涯,坐上了帝位。這樣看來並不是堯讓位而是舜自己取代了丹朱。
  • 堯舜禹禪讓是真心讓位還是迫不得已?
    而記載堯舜禹事跡的《史記·五帝本紀》又言之鑿鑿,有事跡有對話,似乎毋庸置疑。 但是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最後一段說明了關於堯舜禹的歷史記載,都來源於道聽途說。原記載如下:「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 上古禪讓其實是一場笑話,堯舜禹禪讓是真是假?曹丕說出了真相
    有了自己的親身體驗,曹丕就聯想到了上古時期的堯舜禹禪讓的事情,說下了這樣一句話,讓我們對堯舜禹禪讓的真相產生了懷疑。那麼,事實真相是什麼呢?一、上古美談:堯讓舜、舜讓禹堯曰:「嗟!四嶽!堯舜禹禪讓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故事,並且這三個人也是幾千年來人人稱頌的典範。但是,堯舜禹禪讓的事情,也一直以來遭受質疑。二、禪讓是不存在的,實際上只是逼宮而已1、堯讓舜,還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真的麼?
  • 《史記·五帝本紀》應該怎麼讀?
    《五帝本紀》應該是《史記》的眾多章節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篇,自黃帝到舜,相距千餘年。《五帝本紀》把五位上古帝王濃縮到了一篇文章裡,其簡略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關於這五位帝王的記述也是有所側重的,如顓頊和帝嚳的材料就很少,基本算是一筆帶過,黃帝、堯、舜是著重來寫的,尤其是舜,可謂濃墨重彩,一個人佔據了《五帝本紀》近半篇幅。
  • 從《史記》了解歷史 五帝本紀 民族的起源 傳說人物出場 天帝顓頊
    歡迎關注哦《史記》有本紀開篇,本紀由《五帝本紀》開始。本篇講的是傳說中「三皇五帝」裡,「五帝」的故事,以神話為主。「五帝」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而他們可以算是黃帝及其後世家族。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昌意後代),帝嚳(高辛)是黃帝重孫(青陽的孫子),昌意和青陽是黃帝和嫘祖生的兩個嫡子。堯是高辛的兒子,舜是昌意的七世孫。所以,這篇可以說是黃帝及他開掛的後世傳奇。
  • 《五帝本紀》的撰寫的思想因素是什麼呢
    《五帝本紀》的撰寫的思想因素是什麼呢《五帝本紀》所列五帝以黃帝為始,對其之前的帝王系統則闕而不錄,僅說「少典之子」。《史記》之前,文獻系統中存在不少對上古帝王系統的記錄,各種文獻對上古帝王系統的記錄十分混亂,不限於五位帝王,即便如《戰國策》《呂氏春秋》《周易》所記數量為五位,具體哪五帝也與《史記》不同。
  • 歷史專家們認為堯舜禹禪讓是假的,其實是逼宮的結果,真的嗎
    堯舜禹禪讓的故事,一直被後世津津樂道。中國古代是祖先崇拜,作為祖先裡最好的政治樣板,堯舜禹的禪讓一直被後世拿出來說。很多大臣在勸說昏庸君王的時候,都以堯舜禹時期的政治作為榜樣。但是在今天,卻出現了另外一套理論。
  • 堯舜禹禪讓與有夏服天命及君權神授追根溯源
    堯禹禪讓與有夏服天命及君權神追溯源倪寄如 (退休工人)在文史學術界對「堯舜禹『禪讓』」爭論不休數千年,有說其有、有說其無、有說是「君權神授」的家族統治、各有申辯,而「中華民族是守正創新的民族、中華文明綿延傳承至今從未中斷
  • 堯舜禹禪讓是中國世界史真實的民族道德典範
    堯舜禹禪讓是中國世界史真實的民族道德典範倪寄如 (退休工人)筆者近年來幾次發文對堯舜禹禪讓深表質疑,並感性查知帝堯與帝舜之間相隔170年,但從埃及近年對吉薩高地堯舜族群家族大墓的發掘中得到啟示,隨即從華漢
  • 《五帝本紀》與《孝文本紀》文本的參照
    司馬遷的這種思想,體現在《孝文本紀》的文本上,便是對《五帝本紀》的有意識參照。(一)以載錄詔書為主的文本生成方式《五帝本紀》中堯、舜有關的文本主要通過載錄《尚書》中的《堯典》 《舜典》而生成。司馬遷對《尚書》十分重視,他說「《書》以道事」「堯舜之盛,《尚書》載之」。《尚書》是他編寫五帝、三代本紀的重要材料來源,是漢代同時也是司馬遷眼中的經典文獻。《孝文本紀》以載錄詔書的文本生成方式,很可能是受《尚書》影響。而《孝文本紀》所載的詔書,也的確具有《尚書》典雅溫厚的特徵。真德秀曰:「太史公於高、景而紀,詔皆不書:獨文帝紀,凡詔皆稱4上曰』,以其出於帝之實意故也。
  • 史記本記沒跑了-五帝本紀
    開篇是五帝本紀,這一章就是描寫夏朝以前,在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三皇五帝。這一個本紀有這五位主角:黃帝、顓頊、嚳、堯、舜。五帝中的帝舜以孝慈出名。舜出身悽涼,生母早亡,父親再娶,生下弟弟,於是他成了這個家的多餘,多餘到家人甚至想方設法要殺害他。
  • 史記(一)五帝本紀
    開篇是五帝本紀,這一章就是描寫夏朝以前,在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三皇五帝。這一個本紀有這五位主角:黃帝、顓頊、嚳、堯、舜。五帝中的帝舜以孝慈出名。舜出身悽涼,生母早亡,父親再娶,生下弟弟,於是他成了這個家的多餘,多餘到家人甚至想方設法要殺害他。
  • 五帝本紀贊 古文觀止
    這篇贊語的宗旨,在於說明《五帝本紀》一文的史料來源以及作者的取捨,文章雖不足二百字,卻極盡曲折迴環之妙,在《史記》諸多贊語中可稱超絕。   作者探求的是有關五帝的史實。然文章落筆即云:學者多稱五帝,可五帝之事已經非常久遠。只此一語,便把五帝置於若有若無、可望而不及之境。
  • 上古堯舜禹禪讓制度,對比蒙元和滿清早期歷史,真相卻很打臉
    《尚書.堯典》中記載「堯舜禪讓」,《大禹謨》中記載「舜禹禪讓」。《論語》和《孟子》也有記載。禪讓,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伊祁姓的堯讓位給姚姓的舜,舜讓位給姒姓的禹。這種不傳位給自己兒子,而選擇賢能之人為自己的接班人制度,自古為人傳頌。
  • 議「炎黃」論「堯舜」 專家學者聚焦中國五帝時代
    為推動解決中國傳統古史中五帝時代的這一大懸案,19日在鄭州開幕的「五帝時代與中華文明學術研討會」上,眾多考古學、歷史學等研究領域專家學者相聚一堂,議「炎黃」論「堯舜」,考古成果比對歷史文獻,深入探討交流五帝時代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