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在抗日根據地開展減租減息運動

2020-12-18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抗戰前夕,邊區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廣大農民處於地主的重租高利盤剝之下。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上首次將減租減息政策作為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政策之一。晉冀魯豫根據地創建伊始,即提出了「二五減租」和「分半減息」的口號。但是,減租減息政策並未很快得到貫徹落實。對於減租減息政策的重要性,鄧小平指出:「減租減息和交租交息的政策,給發展生產開闢了一條廣闊的道路。凡是減了租息的地方,廣大勞動人民的抗戰熱情和生產積極性都大大增強了。」

  為了廣泛開展減租減息運動,1941年4月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了《對晉冀豫邊區目前建設的主張》,要求根據地各地「切實實行減租減息,減租一般以二五為原則,減息減至一分半為標準」。為了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鄧小平指出:「在減租減息之外,政府還規定必須交租交息。以減租減息交租交息政策穩定各階層的關係,加強各階層的團結,號召各階層人民努力生產積蓄,由自給自足向著豐衣足食的道路前進。」

  在鄧小平的直接領導下,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減租減息運動在邊區全面鋪開,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成為敵後抗日根據地中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減租減息政策的典範。例如太嶽中條區,「1942年5月開始了反貪汙鬥爭,至11月後即轉入減租減息。在中心地區的15個編村中,共減去穀子1400石,退回押租26萬元,收回押地1503畝,抽回典地507畝,抽回混合地4000多畝,抽回房子229間」。

  在革命與戰爭的環境下,農民處於社會的最底層,負擔很重。他們不但要以很低的收入維持生活開銷,還要被迫接受各種軍隊攤派的軍費,以及鄉村地主階級的剝削壓榨。因此,減輕與解決農民負擔問題,是關乎民心向背的關鍵。鄧小平指出:「經驗證明,誰關心人民的問題,誰能幫助人民想辦法去和敵人鬥爭,保護人民利益,誰就是群眾愛戴的領袖。」

  鄧小平在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擔任主要領導時,非常重視解決農民負擔問題。他指出:「在敵佔區,敵人實行了無窮盡的人力、物力的掠奪。人民的負擔超過了全部收入的二倍到三倍,糧食、金錢沒有了,還不得不以家具折價繳納負擔。」鄧小平不僅在一些指示、報告或文章中多次提出要減輕農民負擔,進一步闡述減輕農民負擔的思想,而且還從根據地實際情況出發,積極致力於減輕農民負擔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在實際工作中積極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關於減輕農民負擔的一系列政策。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在減輕農民負擔政策上,「實行的是錢多多出,錢少少出的原則,是量入為出與量出為入的配合,既照顧人民的負擔能力,又照顧抗戰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使負擔辦法適合於獎勵發展生產的需要。上面所說的『存糧存款不負擔』等法令,都是為著這個目的:減輕人民的負擔」。「在敵佔區和遊擊區,我們採取了減輕人民對敵負擔、保護人民的利益的方針,作為一切敵佔區政策的出發點。」正是這種對農民的深切了解與認知,與農民利益休戚相關的立場和觀念,使鄧小平更加重視減輕農民負擔問題。這表現了他對農民群眾的深切同情與關懷。

  鄧小平關於減輕農民負擔思想的貫徹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據山西陽城縣統計:「(民國)二十六年度(敵人未入境時),平均每人每年負擔一元七角三分二,二十七年度(敵人已入境),因切實執行合理負擔,每年每人反為一元一角八分二,乃至二十八年度則竟減至六角二分九釐。」這不但指導了根據地各級黨和政府積極貫徹實踐減輕農民負擔政策,而且解決了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促進了根據地的鞏固和人民軍隊的發展,獲得了廣大民眾的廣泛支持。

  積極貫徹實行統一累進稅(統一累進稅是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主政府實行的稅收制度,它把對農村同時徵收的幾種資產稅與收入稅統一於一種稅中。稅率按納稅富利分等累進)。近代鄉村農業稅的徵收,多是採取攤派的方式,最終負擔必然轉嫁到農民身上。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初創時,各項工作未進入正軌,工作中心在根據地的創建與鞏固上,對減輕農民負擔政策的重視程度不夠。鄧小平指出:「歷史上最大的病政之一,是村款的浩大。」因此,他領導晉冀魯豫根據地「實行了以縣為單位統籌統支的辦法,規定村無派款權,改革了這個病政」。

  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恢復與發展根據地經濟,鄧小平積極支持統一累進稅的實施。統一累進稅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實行的財政稅收政策。1941年7月,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提出推行統一累進稅制。對此,鄧小平指出:「邊區臨時參議會通過的統一累進稅辦法,將於今年在太行區實行,這更確實照顧了各階層的利益,負擔面有了擴大,完全符合中共中央規定負擔人數達到總人數百分之八十的政策。統一累進稅實行以後,不僅可以進一步奠定財政的基礎,而且必然提高各階層的生產熱忱。」1942年2月,《統一累進稅試行草案》經邊區臨時參議會第二次會議原則通過後,決定在太行地區試點。1943年4月25日,邊區政府頒發了《統一累進稅暫行稅則草案》。

  統一累進稅的頒布與施行,以「有錢出錢,錢多多出,錢少少出」為基本原則,既照顧到貧苦群眾的生活,也照顧到其他各階層的利益,體現了合理負擔的精神,減輕了農民負擔,保證了根據地財政收入的穩定,有利於激發人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及緩和農村的階級關係。統一累進稅在晉冀魯豫根據地各地的實行,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據統計:「1942年度,每人平均負擔2.9鬥(小米),佔其平均總收入的16.96%;1943年度,每人平均總收入細糧1石9鬥5升,每人平均負擔1.63鬥,佔其總收入的10.5%;1944年度,每人平均收細糧2石,每人平均負擔2.57鬥,佔其總收入的12.75%。」 (摘自《黨的文獻》)

相關焦點

  • 鄧小平對建設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歷史貢獻
    在抗戰的歲月中,鄧小平以太行山為基地,指揮根據地軍民,積極主動地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粉碎日偽軍一次次的殘酷「掃蕩」。他還領導全區進行建黨、建幹、建政活動,進行整風、精兵簡政、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 太行山古稱「天下之脊」,縱貫晉冀豫三省。山高勢險,西緩東陡,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 渤海區普遍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和大生產運動
    渤海區的減租減息運動,是在原清河區、冀魯邊區開展減租減息運動的基礎上繼續深入進行的。自1942年夏以來,根據中共中央和山東分局關於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指示,清河區和冀魯邊區推行了合理負擔政策,在一些比較鞏固的根據地實行了減租減息和僱工增資。
  • 鄧小平指導冀魯豫邊區開展減租減息
    當時,鄧小平正擔任北方局代理書記和129師政委,並主持八路軍前方總部的工作,身擔重任,他因何前往冀魯豫邊區呢?10月15日,採訪組一行來到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找尋答案。 「小平同志是來開展減租減息工作的。」在單拐村的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我們見到了館長庫留鎖,他一語道出了小平同志來冀魯豫根據地的原委。
  • 每周學黨史第74期│日照開展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運動
    根據這一指示精神,中共山東分局於9月召開全省群眾工作會議,部署1945年冬和1946年春開展反奸清算和減租減息運動工作。1946年1月20日,中共華東局針對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運動也作出《關於放手發動新解放區群眾的工作指示》,要求各地「首先放手開展反奸、訴苦、復仇、清算運動。
  • 【讀史憶人•典故】鄧小平太行統戰(二)
    七七事變爆發後,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鄧小平和劉伯承率八路軍一二九師深入日軍佔領區的後方,以太行山為中心,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鬥爭。3月,鄧小平以太行軍政委員會書記和一二九師政委的身份前往太嶽抗日根據地視察工作。從3月中下旬到5月初,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鄧小平主持召開了閻寨會議、石槽會議和中條會議,解決了根據地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並親自指揮了浮翼戰役,在太行抗戰史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
  • 【統戰新語】【讀史憶人 典故】鄧小平太行統戰(二)_時政要聞_中國...
    七七事變爆發後,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鄧小平和劉伯承率八路軍一二九師深入日軍佔領區的後方,以太行山為中心,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巍巍太行山,見證了鄧小平一段段統戰佳話。  1942年,是抗日根據地最困難的一年。3月,鄧小平以太行軍政委員會書記和一二九師政委的身份前往太嶽抗日根據地視察工作。從3月中下旬到5月初,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鄧小平主持召開了閻寨會議、石槽會議和中條會議,解決了根據地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並親自指揮了浮翼戰役,在太行抗戰史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
  • 魯東南抗日遊擊根據地
    根據省委發動起義建立抗日武裝的指示,1937年8月後,莒南的謝輝、張子亮、劉瑞卿和何蓮峰等人成立了十字路抗日遊擊大隊。莒縣的郭有鄰等人也分別拉起抗日隊伍,魯東南地區到處燃燒起抗日的烽火。  1939年,魯東南特委改為山東一區黨委五地委,1942年又改為濱海地委。隨後,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進駐魯東南地區,使這裡成為山東抗日根據地政治軍事指揮中心。
  • [勝利迴響]減租減息成為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基礎
    ……」八路軍成功挺進敵後並建立了根據地,使國民黨當局既感意外又生妒忌。  1938年春,國民政府軍委會在武漢召開會議研究下一步戰略,素有「小諸葛」之稱的桂系將領、副總參謀長白崇禧便提議:「黃河以北的國軍部隊一律不許過河,就地開展遊擊戰。」武漢失守後,蔣介石在南嶽軍事會議上也宣布:「二期抗戰,以遊擊戰為重點」。
  • 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為打破敵人的封鎖和包圍,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調動根據地各階層人民的抗日積極性,為持久抗戰奠定物質基礎,中國共產黨在敵後根據地大力開展了經濟建設並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發展農業:敵後各抗日根據地建立後,制訂了減租減息、廢除高利貸和苛捐雜稅等政策,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黨對各抗日階級和階層關係的調整
    1940年12月,中央進一步提出在土地問題上實行減租減息政策,要求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敵後抗日根據地在農村,農村的主要階級是地主和農民,他們之間的嚴重矛盾是必然的。這一政策兼顧農民和地主兩方面的利益,把發展統一戰線和解決農民問題很好地結合起來。但是,由於當時忙於在敵後打開局面、應對殘酷的「掃蕩」及其他原因,許多抗日根據地把重點放在合理負擔上,減租減息沒有得到普遍認真執行。
  • 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新華社發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華南遊擊隊為主的抗日軍民,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鬥爭,並取得最終勝利。在所有取勝因素當中,抗日根據地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到1945年抗戰結束,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晉察冀、晉綏、陝甘寧、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蘇南、浙東等大大小小數十塊抗日根據地。
  • 劉少奇與華中抗日根據地
    由於長江局書記王明鼓吹「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和「以運動戰為主」、輕視敵後遊擊戰爭的主張,沒有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開展敵後遊擊戰爭上,華中抗日遊擊戰爭的開展十分薄弱。 嚴峻的抗戰形勢,迫切需要放手發展敵後遊擊戰爭,建立新的抗日根據地,打開新的局面。
  •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下)
    1940年,晉察冀軍區各部參加了百團大戰,重創日偽軍,鞏固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到1940年底,晉察冀根據地發展壯大為晉察冀、冀中、冀熱察三個戰略區,成為擁有1500餘萬人口的華北最大的抗日根據地。  1941年起,日軍,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晉察冀根據地進入艱苦困難的時期。
  • 關於減租減息(144)的群眾運動
    晉西北今後的中心任務,是開展對敵鬥爭與發動熱烈的群眾運動。在遊擊區、敵佔區是開展群眾性的遊擊戰爭,在根據地是發動熱烈的群眾運動。  華中群眾運動的經驗,可作為晉西北參考。晉西北和華中不同的是地大、人稀、經濟落後,但某些原則是可以通用的。  黨中央曾提出發展華中、鞏固華中的任務。
  • 鄧小平同志在山西的足跡
    1938年初,鄧小平調任八路軍129師政治委員,同劉伯承、徐向前正副師長一道擔負起創建以太行、太嶽山脈為依託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重任。鄧小平針對性地發表了《反對麻木,打開太行區的嚴重局面》一文,號召根據地軍民以武裝鬥爭為核心,正視困難,克服右傾情緒,展開全面的對敵鬥爭,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他同劉伯承精誠團結,開展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使晉冀魯豫邊區的精兵簡政工作走在前面。從1942年起,邊區軍民持續開展了大生產運動,他身體力行,親自帶領機關幹部開荒種地,在百忙中總結實踐經驗發表了《太行區的經濟建設》。
  • 鄧小平曾憶在太行期間情況:只做一件事 就是吃苦
    麻田八路軍總部舊址包括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鄧小平舊居、左權舊居、羅瑞卿舊居、北方局舊址、北方局黨校舊址、新華日報社舊址等等。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諸多的小屋裡,大小事不斷,大的有指揮敵後抗日作戰、治國強兵之策,小的有家長裡短的生活故事,正是這一個個真實的歷史和大小事兒,組成了傳奇的麻田八路軍總部。
  • 薄一波:太嶽區抗日根據地是怎樣堅持抗戰的
    薄一波:太嶽區抗日根據地是怎樣堅持抗戰的  太嶽區抗日根據地,位於白晉同蒲兩鐵路之間,太嶽山和中條山兩山脈橫亙其上,沁水河流貫通於全境,人煙稠密,物產富廣,乃抗戰形勝之地。它為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已有五年多的抗戰歷史。
  • 加強根據地建設 開展整風運動
    日軍在華北反覆進行「治安強化運動」,對佔領區人民實行殘暴的殖民統治、經濟掠奪和奴化教育,對各抗日根據地進行空前殘酷的「掃蕩」、「清鄉」和「蠶食」,採取野蠻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使用毒氣和細菌武器,製造無人區,企圖摧毀抗日軍民的生存條件,徹底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
  • 姚依林在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革命經歷
    徐玉鳳 姚依林是從封建官僚大家庭中走出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193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在全國抗日戰爭中,他參與領導了冀東抗日暴動,參加了建立和鞏固平西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各項建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加領導冀東抗日暴動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國抗日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