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真正大國了麼? 學者:已淪為文化小國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通往大國之道

  中國青年報記者(以下簡稱「記」):劉教授,我注意到你最近參加了一個有關「大國」話題的討論會,並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發言。「大國」確實是最近幾年一個相當熱門的話題,民眾熱議,學界也關注,圖書出版、電視政論更是風生水起,好不熱鬧。當然也有人批評,許多這類題材的暢銷書,看似激情澎湃氣勢滿滿,可骨子裡,都是精準地瞄向市場。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東(以下簡稱「劉」):的確,就算不做誅心之論,至少也可以說,就項目策劃的角度看,從《中國可以說不》到《中國不高興》,從《大國崛起》到《大國策》,其市場效果都是可以預料的。不過反過來,也正因為這一點,在一片泡沫下面,卻又湧動著真實的潛流,值得進行深入的分析。

  記:你是說,的確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熱情——為了中華世界的崛起,上上下下都有點急不可耐?

  劉:難道不正是這樣嗎?難道沒理由這樣嗎!如果從鴉片戰爭算起,中華世界遭遇慘烈的外來碰撞,已經快兩個世紀了。而在這將近兩百年間,又有哪一位中國人,不急切盼望自己的國家重新崛起為大國呢?在這個意義上,剛剛謝世的季公(羨林)和任公(繼愈),都可以說是真正有福了——他們都活到了足夠的歲數,所以在生命的終點,就比其早逝的同時代人,更能看清國家崛起的勢頭,從而也就更可以含笑九泉。

  記:但既然是一種「熱情」、一種「情緒」,是不是也就意味著,目前的局面也有浮躁或虛妄的一面?

  劉:你講的這個另一方面,也是不在話下的。儘管這話題註定使人熱血沸騰,但整天價大國長大國短的,也會讓人心生膩煩。你會反唇相譏:我們果然成為世界大國了嗎?實際上,恰恰是在那個討論會上,我反倒發現,不要說種種的外在條件了,就是在人們的內心中,都還遠遠沒有做好成為大國的準備。

  記:可人們總會舉出很多實例來。比如,中國已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比如,前不久日本有報告稱,按照目前趨勢,中國的GDP很快將超過日本。又比如,所謂中美「G2」,在國內外都論者眾多。

  劉:這話要看怎麼說了。由於疆域的遼闊和人口的眾多,即使在國步最艱難的年代,中國也會在某種意義上被看作大國。比如,即使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國民政府不還曾受邀參加開羅會議,跟人家美英蘇三巨頭一起,勉強湊作四個大國麼?而戰後的聯合國座次,不管是否有些將就,我們也總算是安理會的五常之一,即使當事人知道自己的斤兩,所以很少拿出大國的架子,膽敢對世界性的事務動用一票否決的機制。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是否大國的問題,其實長期是個似是而非的命題。

  記:恐怕也正因為這樣,更成為一個長期被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劉:可不是麼?中國要真是一個千真萬確、名符其實、徹頭徹尾的大國了,它的國民就不會為這樣的話題而激動了,這種話題也就不會再成為書市的熱點了。在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把各種以大國為題的熱銷圖書,看作一種「成長中的煩惱」,甚至一種普遍焦慮的心理徵兆。

  大國的小國之憂

  記:我已經在其他媒體上,約略讀到了你那一連串的「小大之辨」。能不能就此講得更詳細些?

  劉:那就勞你駕幫我數著吧!

  首先,我們在國民生產總值方面,當然已經像一個大國,排到了世界前三;可是,一旦除以人口總數,那麼在人均方面,就馬上歸於一個小國,排在世界的百名之外。

  其次,我們在產品製造方面,當然更加像一個大國,可以無愧於世界工場的稱號,儘管這總難免跟汙染與事故連在一起;可是,一旦追問產品的智慧財產權,那麼在創新方面,就馬上還原於一個小國,大都是在替別人打工。

  再次,我們在人口數量方面,絕對要算超級的巨無霸,佔到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可是,一旦追問人口的素質,那就排不到世界前列了,只要離開幾個中心城市,就仍然有「發展中」的樣子。

  第四,我們在國土面積方面,當然是個大國的架子,有960萬平方公裡之多,儘管據說這個人所共知的數字,其實並不怎麼準確;然而,一旦追問自然資源,那麼無論是地表上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原,還是地底下的石油和礦產,實際上都非常貧瘠,要是按照人均計算,就更加微乎其微。

  記:我正替你掰著手指頭呢:總值大國vs人均小國,製造大國vs創新小國,人口大國vs素質小國,國土大國vs資源小國,已經列舉了4個,都是基本國情方面的「小大之辨」,而且都是非常尖銳的對比。那麼接下來呢?

  劉:沿著上面的邏輯,再看看我們的對外經濟:

  不消說,僅僅從經商的規模來看,我們已然是超級大國,無論走到地球的哪個角落,都能見到中國的產品,找到專營這些商品的中國城,而且中國人的經商能力,也早已被世人所公認,似乎天生就會做生意;可是,一旦追問這個經商大國的國際威望,就仍然像是一個小國,其影響力被打了折扣,或者說受到了很大限制,而正是這種限制,導致華商不僅受到國外黑社會的盤剝,更越來越公然地受到國外政府的掠奪。

  與此相應,中國在成長為外貿大國的同時,卻仍然停留在一個外交小國的心態。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爭端,面對風雲多變的世界局勢,它往往以「不出頭」的口實,或者以「緩稱王」的理由,放棄對現行國際準則的質疑權,更不要說開動腦筋去重新制定它,以至於中國經濟中產生的巨大能量,往往都被這種被動接受的心態所抵消,比如用大量血汗換來的外匯,卻被迫換回了相當可疑的美國國債,雖然明知這種名義上的財富,已是無法隨心所欲地贖回。

  記:經商大國vs威望小國,外貿大國vs外交小國,已經有6個尖銳對比了。這兩點使我想到,或許正是某種外交上的被動,才激起了一股強要「出頭」但指向並不清晰的焦慮和衝動,主要是來自民間網絡(甚至是半官方)輿論,尤其在去年北京奧運會大獲成功之後。

  劉:然而一個國家外交上的表現,乃是綜合國力的自然體現,既包括硬實力也包括軟實力,並不是誰家想要強出頭,就一定可以出頭的,除非是像「刺兒頭」國家那樣去出臭頭。我們不妨繼續列舉下去,這個問題就會自然變得清晰起來:

  現在,我們當然可以說是儲蓄大國了,由此積累起來的巨大投資,自然要激發出巨大的產能,而相形之下,我們卻又可以說是內需小國,或者說,在很多相應的方面,往往並不存在佔有足夠份額的國內市場。這兩者加起來,無形中就會使經濟上的對外依存度增加很多,因為生產出來的東西非得賣給外國不可。不難想像,正是由於這一點,很多時候逼得你想硬也硬不起來。

  硬幣的另一面則是,由於巨大的人口基數,我們的內需不管多麼疲弱,在總量上仍可以算作消費大國。甚至中國對很多戰略物資的需求,隨著逐步進入現代化,都已躍居世界第一。僅就鋼筋混凝土這一項來說,由於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營造運動,正是發生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所以光是中國這一個國家,就消費了當今世界水泥產量的一半!可是,一旦你轉而追問,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生於斯、長於斯的這片土地,究竟處在怎樣的一種狀態?你就馬上會發現,它的生態環境是相當脆弱的,它的汙染是相當嚴重的,它的荒漠化是觸目驚心的,它的不適於人類居住的面積,也是日益擴大的……

  記:繼續盤點吧。再加上儲蓄大國vs內需小國,消費大國vs生態小國,已經是8對矛盾了。這樣悖反的現狀,確實逼得我們不得不收起許多盲目的樂觀。

  劉:再把眼光從外交轉向內政,去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內需會這樣疲軟?答案又是環環相扣的。一方面,從市場發育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可以算是大國,就經濟活動中獲得的稅收總量而言,我們也可以算是大國。可另一方面,一旦追問這些稅收的用途,那麼從公益事業的角度看,從社會保障的角度看,國家的應有職能就相當不足了。眾所周知,正是由此導致的普遍的後顧之憂,才派生了過高的儲蓄率,和過低的消費率。可笑的是,現在人們大概除了房子,什麼都捨不得掏腰包了,因為房屋與其被他們看成消費,毋寧被看成投資。只可惜,又正是因為這種變態的心理,才助長了房地產的最新泡沫。在這個意義上,只把房地產價格的無理飛漲,歸咎為中國的老百姓太有錢,那是很不恰當的,其實這些錢都是從嘴裡摳出來的。

  記:市場大國vs公益小國,稅收大國vs社保小國,已經是十大矛盾了!受你總結這兩對矛盾的啟發,我也來貢獻兩個吧:製藥(醫院)大國vs醫療小國,體育大國vs鍛鍊小國。前者恐怕是當下老百姓最揪心的話題之一。我們有著龐大的製藥生產線,醫院的床位數動輒數千(我家鄉成都的華西醫院,就號稱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醫院),然而醫療公共品提供方面的孱弱和混亂,醫療服務的水平低下,醫療價格的畸形,已成為困擾整個社會的一道魔咒。後者就更不用說了,舉國體制下金牌戰略的輝煌成績,和公共體育設施的極度缺乏,乃至國民健康素質的不容樂觀,構成了一對很反諷的矛盾。

  劉:類似的矛盾,本來也在我的提綱之內,算是所見略同了。至此,已經列出12對矛盾了,然而還可以往下歷數:

  跟上述情況不無關聯,如此龐大的稅收資源,也就養起了大概算得上舉世最大的官僚組織,用俗話說就是,吃財政飯的人空前眾多。也正因為這樣,無論是公家的汽車,還是公家的宴席,其總量都很有大國的模樣吧?不過,一旦說起社會中間層,說起非政府組織,說起民間的基金會,就非常明顯地不成正比了。如果說,一個正常的現代化社會,一定是兩頭小、中間大的,由此才造成了社會的穩定,那麼,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還更像一副磨盤,兩頭大、中間小,就算中間還曾有點什麼,也都很快就被磨碎了。

  而接下來又不難想像,由於缺乏足夠的制度監督,也由於資源的太過集中,這樣的社會環境,即使只就幹部隊伍的建設而言,也是風險相當高的。所以,若就腐敗案件的發生機率而言,我們同樣有著一個龐大的數字。而這一事實本身,也反過來證明了,儘管平心而論,我們的司法機關並不是什麼事都沒做,但無論就事前的警示力度,還是就事後的懲戒力度而言,都還未能有效地幫助建造良好的吏治。

  記:官僚大國vs社會小國,腐敗大國vs法治小國,已經有14種落差了。看來問題確實還不少。不過,清醒地認清這些問題,我想並不那麼可怕,反而是修正社會發展路徑的一個契機。

  劉:那是當然!上述這一大一小的落差,其實剛好在很多方面說明,中國已經有了相當的進展,這要是跟「文革」剛結束時的糟糕局面比,已有天壤之別了。不過,還是讓我再把文化方面的落差講完吧!

  我們現在的教育,如果僅就高校數量和從業者人數而言,那也算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了。然而,在這種高漲和繁榮背後,卻掩蓋不住一個虛空的事實:研究的風氣越來越淡薄,學術的水準越來越差勁,致使很多基礎學科都面臨斷檔的危險。按理說,已經有了相對雄厚的物質基礎,又稟有向來重視教育和知識的文化傳統,原本不至於如此。然而很可惜,恰恰是由於前邊說過的那種空前強大的官僚體制,已經在教育界無孔不入,推行著各種各樣的長官意志,以至於既不能真正把學術界管理好,又不能讓它真正按照學界的自律和良心去發展,徒然催生出越來越多的腐敗和弊病。

  與此相聯,也就引出了我經常在各種場合驚呼的、最讓我本人憂心忡忡的反差:我們原本是一個傳統的大國,卻已逐漸地淪為了文化的小國。

  而中國夾在國際社會中的種種被動,其最終的癥結還是出在這裡。過於薄弱的知識生產力,使得我們無力進行根本的理論創新,無力為符合自己歷史經驗的世界秩序提供新的理性標準。現在,很多孩子就連想要研究中國本身,都已經不得不飄洋過海了,因為國際漢學界的整體水準,顯然要比我們高得多。長此以往,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

  記:教育大國vs學術小國,傳統大國vs文化小國,已經是16對了!其實在這個方向上,我們還能想到印書大國和書評小國的落差、報刊大國和新聞小國的落差,等等……就算這些都只是成長的煩惱,一旦像你這樣細緻梳理、辯證對照,煩惱還真是不少!

  劉:這些具有反諷意味的對比,不是說明中國沒有進步,倒正說明中國成長得太快,正如一個迅速拉高的人體,只是筋肉組織跟著增加了,而骨骼的數量卻不能跟著進化,反而逐漸喪失了密度,就像患上了某種巨人症。

相關焦點

  • 小國心態到大國理性
    叢書分為7個系列,分別繫於中國策、中國模式、中國政治、中國民主、中國民生、中國軟實力和大國戰略八個主題,共計45卷之多。全書悉心收集了國內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論述相關主題的文章,可謂聚焦國策、縱論國是、收羅宏富、主旨突出,是近年少有的論述國家發展戰略的大型綜合性文叢。
  • 遠交近攻的歷史透視:大國周邊的小國存活之道!
    很多人都把國家分成大國和小國,但是在一個社會基本秩序得以構建的世界裡,大國和小國之間的差距,在政治問題上,並沒有那麼麼明顯,大國確實可以有很多的撲克牌可以打,但是小國也並不意味著只能忍氣吞聲,尤其是個小國在與自己接壤的大國之間的各種利益糾紛,矛盾分歧之中,小國總是害怕大國侵佔自己的利益,這種利益的侵佔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在正常交流溝通的過程當中積累的
  • 羅馬已成為「過去式」,到底是什麼消磨歐洲小國人民的「大國情懷」?
    中國是一個文明的國家,我們文明國家在遇到強大的外敵時去激發自己的民族意識之前,很難以漢族去排外,中國自己強大穩定,反而出現了華夷之辨,文化認同的文化擴展。就是靠同樣的文化習俗去控制國家的領域,依靠強大的中央,集權而強大的中央集權又依託於軍事力量,文化天命等等因素,因此我們可以統治多個民族,乃是一個國家。
  • 大數據告訴你:中國正從「儲蓄大國」淪為「負債大國」
    目前,我國已從當年的「儲蓄大國」正在逐步淪為「負債大國」,而下一個美利堅負債帝國,很可能將會是中國。以往國人愛儲錢,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中國大媽所到之處,更讓銀行家們振奮不已。但如今,中國卻正在淪為「負債大國」,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老百姓的錢都去哪了?
  • 羅馬已成為「過去式」,是什麼扼殺歐洲小國民眾的「大國情懷」?
    奧地利所謂的大國榮耀屬於哈布斯堡,而不屬於哈布斯堡結束後一直為維持獨立地位而苦苦掙扎的奧地利。2、人們都知道,他們對一個大國的感情不感興趣。在古代,大多數人沒有民族意識,大多數想當大國的小國,基本少數所謂的大國,大部分都消失了。
  • 【大家】大國和小國
    (伴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高歌猛進,更多現實的社會問題也逐漸暴露;圖片來源於網絡)中國是一個大國,我們生活在大國中,自然有一種大國心態。這樣的小國佔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中的絕大多數。西北歐的許多小國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當然也有既小又窮的國家,大部分在非洲。他們彼此覬覦,遵從的是另一套規則。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往多裡說也不過十幾個,其他一百多個國家全都是小國。小國家裡的新聞很少會進入我們的視野,偶然有,多半是內部爭權奪利。外國幹涉多半是內部糾紛引起的。
  • 德國學者:中國最令我佩服的就是,成為基建大國同時還是環保大國
    回頭看看七十年前的時候,新中國剛成立沒多久,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但是在這七十年的發展時間裡,中國迸發出了自己的力量,將一個又一個的難題打破,真正的從零到一,成為了在國際當中舉足輕重的大國,更是影響著世界多個國家。
  • 這個國家與俄羅斯纏鬥200餘年,結果從超級大國淪為二流小國
    而由於土耳其人強勢擴張,直接觸即到了跟保、塞兩國接壤的中歐新興大國匈牙利的利益。但蒙古人的耽擱並沒有持續多久,1453年土耳其繼位的穆罕默德二世一口氣拿下了君士坦丁堡,將東羅馬帝國徹底「寫」進歷史課本,將自己的國土和國力達到了最巔峰,成為了中東地區無人能敵的超級大國,國土初略算了下,有約550萬平方千米!
  • 韋民:大國如何應對小國的行為傾向?
    要點1:大國在不對稱互動,尤其不對稱衝突中,既有顯而易見的優勢,也有日漸凸現的劣勢。大國的優勢在於擁有的壓倒性實力,劣勢則是潛在的道德風險。要點2:言行一致是大國風範的重要表現。「口水戰」不是真正大國的行為方式,而是小國的普遍性行為。
  • 王義桅:大國博弈之下,小國如何自處
    不久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外長維文在不同場合喊話美國,說將中國視為必須遏制的敵手行不通,呼籲「超級大國」之間進行建設性競爭,敦促美國在制定全球規則方面給中國更大話語權,以避免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讓小國被迫在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之間選邊站。
  • 走出誤區:大國力量小國心態
    二戰後好像形式上不一樣了,但實際上還是西方那套,戰前的法西斯主義為戰後的民主主義取代,日本在政治上成為西方民主國家陣營一員。 今天,從整體上看,日本比中國處於更優越的地位,經濟上比我們強,意識形態上屬於西方主流文化行列一員。這大概就是中國的青年人所說的:中國的國內發展比較樂觀,但是國際環境、尤其是東亞地緣政治並不樂觀。
  • 大國如何應對小國的行為傾向
    原標題:大國如何應對小國的行為傾向【摘要】 總體來看,在不對稱互動,尤其不對稱衝突中,大國至少要做到三點:洞悉小國心理、樹立大國威望以及有效威懾域外大國的戰略衝動。小國敬畏大國,就會尊重大國的利益和戰略關切;小國藐視大國,則會引發各種爭端,甚至刀兵相見。
  • 大國願望和小國心態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最近在接受日本《世界周報》採訪時,批評日本外交缺乏世界戰略,是「小國外交」。作為「大國外交」的倡導者和首相小泉純一郎上臺之初的支持者,中曾根這番話頗值得深思。  中曾根在上世紀80年代擔任首相時,率先提出「增加日本作為政治大國的分量」,要確立日本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
  • 最早侵略我國的國家,巔峰時期領土千萬,如今已淪為不入流的小國
    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漢唐時期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十分厲害。然而,到了清末,中國卻淪為了列強的魚肉。其間自然有中國的閉關鎖國,但更多是因為西方的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然而,就是因為這個小國。在新航路開闢,進入大航海時代之後,葡萄牙便大規模入侵外族了,佔地面積最多的時候達到了上千萬!而當時的葡萄牙十分強大,他們便把魔爪伸向了我國的城市澳門,而當時的大明王朝自顧不暇,所以也沒有怎麼抵抗,澳門就被葡萄牙入侵了。
  • 中俄夾縫裡的小國,要成為永久中立國?蒙古的希望不能實現!
    在歷史的長河中,大國往往能成為頂端的存在,而小國只能依附於他國,曾經的朝鮮就依附於中國,但是這種依附關係並不牢靠,自身實力不強,就算依附於世界第一強國也沒用,所以很多小國,選擇另一條道路,就是成為永久中立國,尤其是在大國周圍的小國,因為城門一旦燒起來,池魚就該遭殃了。
  • 中國崛起引發大國失衡心態和周邊小國擔憂
    中國崛起引發大國失衡心態和周邊小國擔憂 藍皮書指出,伴隨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並沒有出現同步改善。面對中國的崛起,某些大國作為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失衡心態加劇,對中國的防範意識加強。這種失衡、防範意識與國內黨派利益之爭、國內利益集團之爭相結合,通過挑動民族主義情緒客觀上加大了中國的安全風險。  藍皮書認為,在中印邊境爭端、中日東海劃界爭端、圍繞力拓間諜案的中澳爭端都可以看到這類因素的影響。
  • 日本手記一:日本是大國,還是小國?
    原標題:日本手記一:日本是大國,還是小國? 最初得知受邀去日本交流時,我第一直覺曾猶豫過。因為此前有幾次赴日的經歷,而且日本近年來經濟停滯,社會靜態,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再則,內心深處隱約感覺到日本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在下降。對許多中國人而言,無論是情感定位,還是利益訴求,日本都已經很難算是大國。
  • 重溫毛主席英明論斷:中國是大國,帝國主義不容許我們真正富強!
    總夢想讓中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期望中國能像歐洲的英法徳和日本那樣,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然而,這只能是做夢!因為中國的基本國情——命運早已註定:中國永遠成不了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當今要走資本主義道路,那就只能成為美帝國主義的附庸。
  • 杜特爾特——演繹小國如何在大國博弈中獲利的高手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防務安全論壇「香格裡拉對話會」上,曾專門就「新加坡等小國,應如何在大國博弈下積極作為、避免選邊站隊」回答了記者提問,李顯龍開誠布公談到,「要積極地避免選邊站隊,實際上也要求積極地避免被迫選邊站隊。
  • 一個不知名的小國,卻可以力壓大國成為霸主
    這裡有四個是堂堂的千乘之國,有一個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至少和秦,齊,楚,晉這些國家比起來,它是真是小的不能在小了。這個就是春秋五霸中的宋。作為一個並不強大的國家,它是如何成為一時霸主的,始終讓很多人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