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的蘇東劇變中,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聯邦經歷了解體潮。其中,南斯拉夫聯邦曾擁有6個成員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赫和馬其頓)。1991年,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赫和馬其頓四個國家先後宣布獨立。
黑山並沒有跟隨這四國宣布獨立,反而跟塞爾維亞組成「新的南斯拉夫」,即「南斯拉夫聯盟」。但塞爾維亞與黑山的蜜月並沒有持續太久。
▲南斯拉夫聯邦的6個成員國和2個自治省
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將國名改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聯盟」,即塞蒙,從一個聯盟共和國變成了一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2006年,黑山進行獨立公投,獨立派以微弱的優勢勝出,黑山宣布獨立,塞蒙從此解體為兩個獨立的國家。
黑山的獨立帶走了塞爾維亞所有的海岸線,塞爾維亞一夜之間變成了歐洲為數不多的內陸國家。黑山為什麼要與塞爾維亞在一起,之後又脫離塞爾維亞獨立?
一、塞蒙曾是一家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歷史,要從他們的共同祖先-斯拉夫人說起。斯拉夫人起源於今天波蘭的維斯瓦河谷地區。
公元4世紀,因為受氣候變化導致的民族入侵影響,部分斯拉夫人來到了巴爾幹半島,他們被稱之為南斯拉夫人,其中包括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
巴爾幹半島地區以山地為主,地形相對複雜。而半島地處歐洲通往亞非的交通要道,一直以來都是各種豪強爭奪的區域。
地形分離破碎以及列強環伺,為南斯拉夫民族的分離奠定了基礎。其中,北部的南斯拉夫人從10世紀開始受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的影響,形成了今天的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南部的南斯拉夫人則受東羅馬帝國的影響,成為了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的祖先。
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分離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南斯拉夫民族恰恰處於教派鬥爭的前沿陣地。北方的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受神聖羅馬帝國的影響,皈依了天主教。南部的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受東羅馬帝國的影響,信仰東正教。
公元9世紀,部分南斯拉夫人在亞得裡亞海沿岸建立起「杜利亞王國」,也就是今天黑山的雛形。
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人建立起龐大的「塞爾維亞王國」。到杜尚時期,塞爾維亞成為了歐洲最大的國家之一。
相比之下,杜利亞王國的面積則比較小,黑山不得不依附於塞爾維亞。12世紀時期,黑山被塞爾維亞王國徵服,成為了塞爾維亞的一部分。
同樣屬於南斯拉夫民族、同樣信仰東正教,讓黑山和塞爾維亞之間的差距變得很小。黑山居民也被塞爾維亞人稱為是大山裡的塞爾維亞人。
▲與塞爾維亞的地形相比,黑山的山地佔比更大
二、黑山重獲獨立
黑山隸屬塞爾維亞的歷史,卻因奧斯曼帝國的入侵而打破。起源於中亞的西突厥塞爾柱部落於13世紀遷至小亞細亞半島。在傑出首領奧斯曼的帶領下,塞爾柱突厥建立起奧斯曼帝國。經過幾代蘇丹的勵精圖治,奧斯曼逐漸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國家,開始向歐洲、非洲擴張。
1389年6月28日,奧斯曼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塞爾維亞失去了對黑山地區的控制,黑山重新獲得獨立。
後來奧斯曼相繼滅亡了保加利亞和東羅馬帝國,繼續北上徵服巴爾幹半島,並滅亡了塞爾維亞,將塞爾維亞變成了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行省。
奧斯曼帝國勢如破竹,巴爾幹半島的絕大多數地方都在其統治之下,但黑山卻是個例外,因為該地山谷縱橫,不適合軍隊展開行動,反而適合遊擊戰。
黑山人利用這個特點,建立了以採蒂涅為首都的政教合一國家,對抗奧斯曼帝國。他們屢屢挫敗奧斯曼的入侵,成為了巴爾幹唯一沒被奧斯曼徵服的國家。
奧斯曼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雖然其在統治地區採取宗教寬容政策,但依然沒有改變包括南斯拉夫民族在內的基督徒處於備受壓迫的地位。部分南斯拉夫民族甚至皈依了伊斯蘭教,成為了今天的波士尼亞人。
16世紀以來,歐洲為了打破奧斯曼對商路的壟斷,紛紛開闢了新航路,並完成了軍事近代化。而奧斯曼則沉浸在過去的榮光中。在軍事裝備上,奧斯曼逐漸被西方列強超越。
1697年的森塔之戰失利之後,奧斯曼逐漸衰落,其統治下的民族地區,解放運動日益高漲。1829年,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希臘取得了獨立,鼓舞了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被壓迫民族。
1878年,塞爾維亞在斯拉夫民族「老大哥」俄國的幫助下取得了獨立。此時塞爾維亞的國土只有今天的一半,且同黑山並不接壤。
獨立後的塞爾維亞意在恢復杜尚時期的領土,這是奧斯曼帝國所不能容許的。與塞爾維亞同宗同源的黑山也希望通過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擴大領土,實現同塞爾維亞接壤。
當時的巴爾幹半島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然而,包括阿爾巴尼亞、馬其頓、色雷斯地區依然處在奧斯曼的統治之下。
1912年,塞爾維亞同黑山、保加利亞和希臘組成巴爾幹同盟,並向奧斯曼提出了馬其頓和色雷斯自治權的要求。這一要求遭到了奧斯曼的拒絕。
1913年,巴爾幹同盟向奧斯曼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同仇敵愾的巴爾幹同盟獲得了勝利。塞爾維亞獲得了馬其頓、科索沃等領土,黑山的國土向北和向東延伸,和塞爾維亞實現了接壤。
三、南斯拉夫國家成立
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引起了奧匈帝國在內的多個國家不安。就在塞爾維亞向南擴張之際,奧匈帝國佔領了波士尼亞地區(該地有相當多數量的塞爾維亞人),這一舉動刺激了塞爾維亞人。奧塞矛盾日益嚴重。
1914年6月28日(1389年6月28日的科索沃戰爭,奧斯曼打敗塞爾維亞)是塞爾維亞的國恥日,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在趁機在波士尼亞的塞拉耶佛進行反塞軍演。激進的塞爾維亞青年當眾刺殺斐迪南大公夫婦。
▲普林西普刺殺斐迪南大公夫婦,一戰導火線
奧匈帝國以此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因黑山同塞爾維亞的親密關係,在戰爭中黑山加入塞爾維亞的協約國陣營作戰。
然而這一次黑山卻沒有那麼幸運。山地遊擊戰適用於冷兵器時代。黑山因為國土面積小,人口稀少,在近代戰爭中則非常吃虧。1916年,黑山全境被奧匈帝國佔領。
1918年,一戰以德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失敗告終,奧匈帝國解體。受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影響的南斯拉夫人(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獲得獨立。塞爾維亞人佔多數的伏伊伏丁那併入塞爾維亞;黑山也重新獲得了獨立。
就這樣,在巴爾幹半島上誕生四個由南斯拉夫人組成的國家。
為了擺脫大國的控制,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四個「兄弟」建立了聯邦制王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黑山因面積小和人口少,併入了和自己宗教語言更相近的塞爾維亞。
1929年,該國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當時的南斯拉夫王國的人口結構中,塞爾維亞人佔據60%,國家的重要職位都被塞爾維亞人佔據著。此外,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信仰天主教,塞爾維亞人信仰東正教,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對於國家的不滿情緒加深。
二戰中,南斯拉夫王國被德國佔領。南斯拉夫人在狄托的帶領下擺脫了納粹的佔領,實現了獨立。
二戰後,狄托對南斯拉夫進行了重組。除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之外,黑山、馬其頓和波赫得到了「升格」,成為加盟共和國。在塞爾維亞境內,阿爾巴尼亞人佔90%的科索沃省,以及匈牙利人佔據20%比例的伏伊伏丁那地區,獲得了自治省的地位。
由此,南斯拉夫建立起由6個加盟共和國和2個自治省組成的社會主義國家。
狄托時期的南斯拉夫不僅僅是當時東歐數一數二的富國,還建立起強大的海軍。然而,南斯拉夫內部的民族矛盾並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狄托逝世後,民族矛盾逐漸浮出水面。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不景氣更加助長了分離勢力的抬頭。
1991年,與塞爾維亞宗教差別最大、矛盾最深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率先宣布獨立。此後,波赫和馬其頓也宣布公投獨立,南斯拉夫聯邦解散。
和塞爾維亞的語言、信仰相近的小國黑山卻選擇留在南斯拉夫,同塞爾維亞組成了「南斯拉夫聯盟」。黑山國土面積雖小,但卻有近百公裡的海岸線。黑山的海岸線對於塞爾維亞來說十分重要。出於籠絡黑山的需要,黑山在聯盟裡擁有和塞爾維亞相等的民族自決權,這就為黑山的獨立埋下了伏筆。
四、利益齟齬,黑山獨立
塞蒙兩國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的日子卻並不好過。與捷克斯洛伐克的和平分手不同,南斯拉夫聯邦的解體伴隨著戰爭。
在南斯拉夫戰爭中,包括克羅埃西亞、波赫在內的勢力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因親俄而遭到了西方的孤立制裁。
除此之外,塞爾維亞的科索沃自治省也有獨立傾向。該省的阿爾巴尼亞人佔90%,阿爾巴尼亞人主要信仰伊斯蘭教,與塞爾維亞人的語言、宗教信仰差異極大。
1999年,為了壓縮俄羅斯的控制勢力,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進行轟炸,科索沃戰爭爆發。戰後,塞爾維亞失去了對科索沃的控制,也使得南斯拉夫聯盟名存實亡。
因西方制裁和戰爭,南斯拉夫聯盟的經濟發展受阻,尤其是黑山。1999年,黑山的人均收入下降到900美元,成為了歐洲收入最低的國家之一。黑山覺得「跟錯了老大哥」,獨立傾向越來越明顯。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關係也日益疏遠。
但黑山獨立推動起來有著極大的難度。對塞爾維亞來說,黑山獨立意味著塞爾維亞將永遠失去海岸線,成為內陸國家。此外,因為多年的融合,黑山和塞爾維亞的關係還算比較好,黑山有31%的塞爾維亞人。這就使得黑山獨立的難度大。
▲黑山的民族分布,主要是黑山人(紅色)和塞爾維亞人(藍色)
後來,在西方的幹預下和黑山的非塞族人的努力下,南斯拉夫聯盟議會通過了《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憲章》,廢除「南斯拉夫」的國號,將國名改為了「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簡稱塞蒙。重組後的塞蒙更像是一個鬆散的邦聯,各自實行不同的政策,只保留外交和軍事上的合作。
根據《憲章》,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都是平等的成員國。但為了安撫黑山,《憲章》給予了黑山全民公投自決權。
2006年5月21日,黑山全民公投如期舉行。最終,55.4%的公民支持獨立,微弱超過黑山全民公決法案規定的55%獨立標準。6月3日,黑山宣布獨立。
▲2006年黑山公投分地區的結果,綠色表示同意獨立,紅色表示不同意
長期作者|雄鷹
球天下體育作家|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