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波直播電商,賺大錢的紅人都學歷不高。薇婭學歷未知,從時間來算,也許高中都沒畢業;李佳琦雖然掛著南昌大學的名頭,據說上的二級學院的藝術專業,網上關於他上的大學,也語焉不詳。至於快手直播號稱年帶貨過100億的辛巴,17歲就出門打工,應該就初中文化。
我創業圈的朋友也是這樣,不少是中專、專科,甚至初中學歷,卻一點都不妨礙他們一年賺幾百萬,甚至幾千萬。
倒是一群博士,在高校教書或在事業單位,安心的拿著並不高的工資。
掙大錢的普遍學歷不高,這是為什麼?
從概率上講,這是倖存者偏差。
現在的成功者,絕大多數上學在十年前,20年前。那時的大學,遠遠沒有現在普及,30多到50多這些如今的社會成功者,當年大學入學率很低,95%的人沒上過大學。數量上,低學歷人群有壓倒性的優勢。
假如不考慮其他因素,就從人數上來說,1000個人中,950個沒上大學,50個上過大學。前者出一個富翁的概率,要遠遠超過後者,只因前者人口基數更大。
當我們只看成功這個結果後,只是倖存者偏差。
更靠譜的統計方法是,看兩個群體,誰的成功概率更高,誰的平均收入更高。
這幾乎不用統計,一定是學歷越高,平均收入越高。
那是不是讀書少在掙錢,創業上就沒優勢了呢?肯定不是。
在學校上學的時間更短,走向社會的時間就更早,更早接觸到了真實社會,想法就更接地氣。
比如我身邊吧,高學歷的人創業,因為在大機構呆習慣了,開始那架勢就像要幹個集團公司,什麼都按自己理想中的,大公司的標準來。這樣創業成本會更高,效率更低。
另外,學歷不高的人,反而更了解社會上大多數人的需求和想法,畢竟絕大多數人,學歷也不高。推己及人,更能理解屌絲的剛需和痛點,創業的項目往往也更接地氣。
再則,高學歷的人,選擇更少,打工過不上舒適一點的生活,被迫創業、做生意。
你必須承認,開公司、創業,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一種天分,而是一種後天的訓練,早早開始摸爬滾打,做成功的概率更高。
生意究竟是生意,是效率和成本的競爭,不是優雅和書本的競爭。在學校呆久了有個負面作用是離真實的生活,越來越遠,離野蠻生長的商業,也更加遠。
類似的有中國近代史,歐美留學生,帶著最先進的知識和科技回國,卻本土的市場情況,相隔更遠了。所以才有了袁世凱和孫中山的分歧,才有後來王明的教條主義。
好產品的定義,不是更先進,而是最適合消費者。商業如戰爭,競爭到最後階段,考驗的是對環境的瞬間直覺。當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學歷不高,高學歷者創業從直覺上,就輸了一大截。
學生時代,我們都學過課本上的一首詩: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劉項為什麼不是讀書人?
從表面上看,劉邦項羽如果很喜歡讀書,就會被書本的一些規則束縛住,展不開手腳。
往深了看,推翻秦朝這事,屬於破壞性創造。破壞性創造不講規則,要心中沒有條條框框,才能隨心所欲,才能順應時代的變化。
除了破壞性創造,還有性創造。前者重破壞,後者重建構。前者適合打江山,後者適合坐江山。
所以古代儒生們說自己:「亂世之廢物,治世只能臣。」
讀書和書本告訴你的,永遠是那些已經建構的規則,已經總結的經驗。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反而可能成為包袱。
在亂世,最重要的是一個「敢」字。敢於造反,敢於說不,敢為天下先。為搶市場,還敢遊走在法律邊緣。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全社會的趨勢是打破計劃經濟的框架,走向市場經濟。
幾十年來,相對發達國家,我們是經濟上的追趕者。發達國家如果是承平時代,我們就是經濟上的「亂世」。80年代敢下海就能發財,90年代敢搞國企私有化就能發財。2千年後,敢搞房地產就能發財。直到今天,在紅線之外,依然有很多灰色地帶能發大財。
那麼問題來了,高學歷和低學歷,誰的膽子更大,更「敢」拼命呢?
顯然是低學歷群體。
這就要說到賈伯斯的一句名言——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保持飢餓,保持愚蠢。
賈伯斯的意思是,要永遠有欲望,不滿足,永遠有好奇心、空杯心態。
不管是飢餓還是愚蠢,低學歷群體都更佔優勢。
低學歷的群體,往往原生家庭條件更差一些,對金錢更加渴望。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沒讀多少書,更謙虛,更踏實,更肯幹,更聽得進意見。
學歷更低的人創業,做生意,還是用老馬那句話概括得比較好——失去的是枷鎖,得到的是整個世界。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反正都是窮人,怎麼掙錢怎麼來。
王思聰就是個很好的反例,昨天他做直播,說自己多半時間都在打遊戲,偶爾工作。富有到一定程度,財富帶來的快樂已經邊際效應遞減了。這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富豪的後代,永遠超不過富豪自己。
歷史上為什麼宋打不過北方的遊牧民族?明朝幹不過後金?還是這個原因。對窮山惡水出刁民的遊牧民族來說,南下搶劫是溫飽,是美好生活,投資回報比巨高。而漢人政權搶下遊牧民族的地盤,沒什麼鳥用。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
說了這麼多低學歷創業的優勢,那有不有利於高學歷的地方呢?
肯定有,當社會越來越成熟,越來越需要建構,而不是破壞的時候,學歷就有巨大威力。比如,當創業的巨富老了後,留下的遺產需要人打理,他們只會找高學歷的職業經理人,因為這時候是守江山而不是打江山了。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成為大多數,人們也更富裕了,全社會的精神需求,就會超過物質需求。讀了更多數的高學歷群體,就用了用武之地。文化、設計、研發、編故事、技術創新,還是高學歷的人更擅長,對吧?
這也就是為什麼高學歷在高科技領域有絕對優勢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人,學歷還不錯的原因。到了一定級別,不僅僅競爭「敢幹」,還需要很多綜合素質。
今天這篇文章對我們有什麼建議和啟發呢?
如果你是高學歷,那你就要彌補屌絲氣,了解他們的生活和需要。你要更接地氣,千萬不能眼中只有課堂和書本,認為只有書中才有黃金屋。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得屌絲者得天下。
創業者縱然頭頂著天,也要臉貼著地。
如果你學歷比較低,那要利用你更靈活,更了解屌絲市場的優勢,野蠻生長,狼性十足。關於行業趨勢和未來,你要不斷學習,以高學歷群體的閱讀和思考能力持續提升。
商業競爭是殘酷的,是劇烈變化的,學歷是死的,是過去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卻是能終身提升和訓練的。
人生是場馬拉松,重要的是耐力,不是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