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6歲之前你不捨得管孩子,長大之後想管也管不住了

2020-12-13 瑤瑤的育兒秘密

#李玫瑾#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孩子總是調皮搗蛋,非常不聽話,時不時還跟小朋友打一架,也不尊重長輩,還在商場裡為了得到一樣東西大哭大鬧,就地打滾。

而這些問題是不是讓你感到非常苦惱,無論是他還是嘛也好,都試過了,孩子就是改不過來。其實這樣的問題是有答案的。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不止一次提到過很多長大後的犯罪行為或者心理問題都和孩子的幼年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李玫瑾教授也曾對父母們有過忠告:「6歲之前要對孩子說不!」

6歲之前要說「NO」

對於一個不到6歲的孩子來說,父母說的話就是「聖旨」,就是「金科玉律」,一定要遵從,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會去反駁父母,但是六歲之後,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判斷,所以六歲之後再給孩子立規矩就很難了

心理學上將三到六歲,這段期間稱之為潮溼的水泥期,意思是孩子的行為習慣性格品格就像潮溼的水泥一樣,處於一個可塑造的階段。

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性格品格,一定要在6歲之前下手。

而讓家長們有疑問的是,怎麼管,管什麼?

接下來會一一解答。

管什麼

1、品質

我們培養孩子的品質,主要是不讓孩子說謊,讓孩子有一些良好的品質:

管理自己;培養好的生活習慣;自信力;守規矩;關心他人;不怕苦難;......

2、性格

在性格方面,我們就要讓孩子明白性格的作用,自己的情緒是可以控制的,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要大發脾氣,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冷靜處理的

怎麼管

第一、以身作則很重要

孩子在6歲以前是擁有很強的模仿力的,而他模仿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做出什麼樣的表現,孩子就會怎麼去模仿。

如果父母亂發脾氣,說話不守規矩;那麼孩子也會跟著模仿,學會了亂發脾氣,不守規矩。當但這些問題出現在一個孩子身上時,這樣的孩子在未來應該也不會有好的成就,總是展現生不逢時的感嘆。

第二、小黑板有大用處

我們可以跟孩子在家裡立一塊小黑板,上面記載著家中每一個人每天的心情和發脾氣的次數,這樣孩子可以直觀地認識到自己有哪些問題,對著小黑板就可以進行改進。

第三、獎懲制度要明確

有的時候孩子無緣無故發脾氣,或者是在犯了錯誤,想用大哭大鬧來避免懲罰,這個時候家長一定不要心軟,獎懲制度一定要明確,錯了就是錯了,就要懲罰,如果孩子做好了,也要給予一定的獎勵,比如可以在他的小黑板上貼個紅花,等到紅花粉到一定次數一定數量之後,可以領孩子出去吃一頓好吃的,用這種方式進行激勵,孩子也會很開心。

關於培養孩子的培養我從一個老師那裡拿了一個書單,給大家看一下:

1、《關鍵社會能力》

適用年齡:0~6歲

使用人群:家長、老師

簡介:供幼兒老師和家長閱讀的手繪讀物,由學前教育專家和動畫導演聯袂創作,從出生開始到6歲孩子的社會能力培養案例解讀,360幅全景漫畫、360個活動建議,探索六大關鍵社會能力培養方式,輕鬆教育,自信,能幹的孩子。

2、《歪歪兔情商培養繪本》

適用年齡:3~6歲

使用人群:幼兒、兒童

簡介:歪歪兔是我國原創情商早教領導品牌,這套情商培養是專門為3~6歲的兒童打造的。累積銷量突破5000萬冊,利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意見是情商問題迎刃而解,而社會交往,也是情商的一種。情商故事配以遊戲、專家指導科學育兒,讓家長和孩子輕鬆解決情商問題。

3、《好孩子好品質》

適用年齡:3~6歲

使用人群:幼兒、兒童

簡介:本書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作為指導,出版的適合3~6歲的孩子閱讀的好習慣、好品質的故事,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全發展的人。通過一個個小故事來培養孩子的好品質。隨書還附贈可以一個身高尺,可以隨時觀察孩子的身高問題。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祝士媛女士傾情推薦。

孩子進入幼兒園的「入園須知」,你也要掌握哦!點擊下面文章連結,直接跳轉!

幼兒園的「潛規則」:老師不會明說,但家長也需要知道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2到5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李玫瑾教授:孩子2到5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孩子的成長都是分階段性地,對孩子的教育自然而然的也就不一樣了,在孩子的不同時期,都要用適合的教育去教育孩子。這個時候,李玫瑾教授就把孩子的一生分為好幾個階段。
  • 李玫瑾直言: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這個時間狠心管,孩子更懂事
    我之前也很困惑,但是在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場演講中找到了答案!就是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這個時間狠心管,孩子更懂事。這個時間就是在6歲之前,父母要有意地對孩子進行性格培養。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表示,很多孩子到了12歲離家出走、用生命要挾父母的案子,她經常碰見。而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父母管教他們引起的。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會發現我們的孩子有很多問題,但是我們幾乎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來自我們的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託爾斯泰說:「愛孩子是老母雞能做的,而關鍵是如何對其進行教育。」
  • 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一定要讀下李玫瑾的語錄,一針見血!
    對於自己孩子叛逆,不聽話,很難管的時候,我們自己都很頭痛。我們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都是什麼時候呢?是讀書後,之前在家裡,沒有上學,還好管教,上學後,卻發現溝通都有些困難。至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其實我們自己也有反省過,是孩子長大了,有想法了,特別是讀書後見識廣了,認識的東西也多了,想法也多了。
  • 孩子五歲前,這四個毛病不用管
    6歲之前,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這4個壞毛病,父母們千萬別管太多。1. 孩子摸私處、夾腿曾在寶媽群看到這樣的吐槽:"哎呀,我家寶寶喜歡玩JJ,怎麼辦?"大部分孩子"性蕾期"不會持續太長,到了6歲之後,基本都會消失。當孩子有"生理困惑"的時候,父母可以大大方方和孩子談一談"私密部分"的"小名",聊一聊"性知識",教育孩子注意衛生。同時也要提前告誡孩子:不要在公共場合這樣做,也不能讓別人觸摸。
  • 重要不在管,而是如何讓他心甘情願被管
    之前聽過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男人之所以出軌,就是想從別的女人身上,找到和老婆身上不一樣的感覺。」確實如此。之前結識過一位30多歲的姐姐,我告訴她說:我的愛情觀是給予對方自由,畢竟想走的留不住。但是她卻告訴我說:妹妹不是這樣的,當你慢慢長大之後,你會發現男人不管是不行的。現在想想確實是這麼個道理。
  • 孩子在學校不聽話,為什麼要請家長?是老師不想管還是不敢管
    結果,張某在五樓走廊被母親扇了兩耳光後,乘人不備從樓上跳下,搶救無效身亡。事情的起因很簡單,不理智的母親在衝動之下發洩了自身的情緒,被扇了耳光的兒子從5樓一躍而下結束了正值豆蔻年華的性命,本來情緒易波動就是青春期最明顯特徵。如果老師不請家長,如果母親足夠冷靜,如果孩子不是處於危險的14歲時期,也許這個悲劇並不會發生。
  • 李玫瑾:3歲靠養;6歲靠管,家長要知道的這些事
    孩子一歲的時候,你看著步履闌珊的寶寶很是幸福。孩子兩歲的時候,你聽著一聲聲的媽媽沉浸在幸福中。孩子三歲的時候,這時你有真正的去思考過應該怎麼去教育孩子嗎?怎樣去給孩子培養一個好性格、好習慣嗎?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 老師不敢管,家長捨不得管,外面的世界會重罰無法無天的孩子
    校園之外沒有溫室,長大之後沒有兒戲。外面的世界,不會輕易原諒那些無法無天的孩子!與其等孩子將來被社會敲打得頭破血流,不如從小教孩子有敬畏心,敬畏生命,敬畏師長,敬畏規則。於是形成了這種可怕的格局:在學校,老師不敢管。在家裡,家長則捨不得管!現在的孩子都是寶,家長捨不得打、捨不得罵,老師在批評孩子時顧慮重重。結果,很多孩子蹬鼻子上臉,脾氣越來越大,任你怎麼給他講道理都不管用。
  • 常把這3句話掛嘴邊的孩子,長大肯定不會孝順,家長該管就得管
    實際上,孩子在6歲以前是個體發展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孩子的性格基本上都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的,所謂的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家長想要知道孩子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在孩子6歲之前的生活點滴中就能夠窺探出來,尤其是孩子的話語中,更是能讓家長看得很清楚。
  • 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這4方面「使勁管」,孩子將來更出色
    所以,假如想要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在這個時間段,這四方面要使勁管了!為什麼要使勁管?英國精神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花了23年的時間,觀察1000名3歲的兒童,對他們的性格進行分類,當他們20歲時,他們發現這些兒童的性格沒有改變。可見3歲看大這句話不是胡說。這是因為3歲孩子的大腦是不成熟的,而人腦不僅包括左右腦,還包括基礎腦、情緒腦、理性腦!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對這種為自己不教育孩子找藉口的父母,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滿意的回答: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孩子出現一些問題家長不盡興管教,那麼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他聽不進去。3歲的時候你管他,他可能會哭鬧一場,等到15歲後再想管他,他能跳樓、能服藥自殺。
  • 孩子不好好吃飯,父母要不要管?專家:無為而治
    於是我改變了政策,談的條件被收回,改為了威脅,甚至逼迫,但是孩子吃飯的問題從來沒有解決過,她變得只吃飯,不吃菜。我媽看不下去了,說:孩子吃飯,你能不能不要這樣子管她,每次吃飯,都弄得緊張兮兮的。既然這樣,那就不管了吧,說不定不管比管更有效果呢。
  • 李玫瑾建議:養育男孩,家長越「捨得」3件事,孩子將來越有本事
    說到底,還是和父母的教育方式脫不了關係。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很多家長在現在這種浮躁的社會背景下,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偏向於智力的發展,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也沒有注意到對孩子性格方面的培養,這就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 孩子到了這個年紀,父母就得放手讓他管壓歲錢,長大後財商更高
    然而父母在孩子懂事之後,還收孩子的壓歲錢,這真的合理嗎?娟娟媽細算了孩子過年的壓歲錢,足足有五千塊。此時的娟娟有12歲了,已經有最基本的辯錢能力。一開始,娟娟媽打算用這五千塊買新的家電,回頭一想,還不如給孩子報個學習班。當她把想法告訴孩子時,娟娟一臉不樂意,嘟著小嘴說:「你怎麼不問問我的意見?
  • 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
    最寫實的就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時長找不到合適的教育方式,嚴厲一點怕孩子受傷,寬鬆一點,又怕孩子被寵壞了。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就這個問題,和其他嘉賓一起,展開過激烈的討論,李玫瑾認為家長應該在孩子6歲前鬥勇,在孩子12歲之後鬥智。
  • 李玫瑾建議家長:6歲前別給孩子報這3種興趣班,沒作用還浪費錢
    在中國一直有句古話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國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投入一直是十分捨得的,根據統計結果,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與收入的平均佔比位居世界第一,並遙遙領先第2名的日本17個百分點,可以說是非常值得家長的驕傲的。
  • 李玫瑾教授: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看行為就知道,不需要等他長大
    如果你身為家長,你的孩子在長達四個小時的時間內,還做不完四分之一張卷子,你的心態會不會崩潰?可能大家覺得這樣的孩子肯定不存在,甚至於這樣的事絕對不會發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但事實上,確實有這樣的事情存在。
  • 李玫瑾:孩子6歲前,父母「嚴管」4個方面,孩子將來更優秀
    孩子剛滿5周歲,愛哭愛鬧愛打仗(遊戲),專注力差,愛犟嘴,經常把「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掛在嘴邊,一不如意就哭鼻子,喜歡買玩具,經常拖拉不去幼兒園。是不是讓家長很煩惱?按理說,5歲的孩子已經懂事了,為什麼反而越來越「熊」呢?這多跟我們的行為有關!
  • 李玫瑾:孩子叛逆不是當下的問題,真正的原因在6歲之前就埋下了
    關於孩子的叛逆,作為家長你有沒有這樣的疑惑,明明孩子應該是比之前年齡大的,但為什麼反而比之前不聽話了?這種兒童心理現象也在兒童教育界得到了重視,很多教育專家也對此進行過研究,我國公安大學的青少年兒童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對此這是這樣看的:孩子發生叛逆並不是當下的問題,而是在6歲之前埋下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