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抗生素汙染地圖發布 北方流域濃度高(圖)

2020-12-19 中國青年網

中國首份抗生素汙染地圖發布。 (李伯根/圖)

中國和發達國家抗生素使用量對比。 (李伯根/圖)

  中國第一份抗生素使用量和排放量清單公布。2013年,我國抗生素使用總量約16.2萬噸,其中獸用抗生素佔一半以上。

  抗生素大部分以原形排出體外,進入水體和土壤,又通過食物鏈再回到人體,從而增加耐藥性,這可能導致人類陷入「無藥可用」的境地。

  「這是一個階段性報告,我們只是在網站上掛了一個消息。」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應光國沒想到,一項科研成果會引發全國數十家媒體聯繫採訪。

  2015年6月,長期關注化學品環境影響的應光國課題組公布了中國第一份抗生素使用量和排放量清單。

  最初做研究時,應光國想從各個部門獲取一些基礎數據。但他跑遍了環保、農業、食藥、衛生等部門,卻一無所獲。

  「多年來,我們到底用了多少抗生素,人用多少,獸用多少,都是未知的。」應國光感嘆。這也是他堅持要做這項研究的原因—中國至今沒有各類抗生素使用量的官方報告。

  課題組在從事養殖業的農民家調研,詢問「平時會使用抗生素嗎」,答案都是一致的:沒有。

  但檢測顯示,幾乎所有大型養殖場的動物糞便和飼料裡都能檢出多種抗生素。

  最終該研究項目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基金重點項目資助,通過模型預測得出全國58個流域的「抗生素環境濃度地圖」和36種常見抗生素的全國使用量和深入排放清單。報告全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S&T)》。

  這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抗生素汙染在中國河流環境普遍存在。人和養殖動物吸收的大量抗生素絕大部分以原形排出體外,進入水體和土壤中,又通過食物再回到人體,從而增加人和動物的耐藥性,這可能導致人類陷入「無藥可用」的境地。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國和消費國,此次課題研究顯示,2013年中國共使用抗生素16.2萬噸,其中一半以上用在了養殖業。

  十年調研繪汙染圖

  「我們跑遍了全國的大江大河,每條河從上遊做到下遊,採集水土樣品,獲取監測數據,收集環境汙染資料。」應光國說。

  從2006年開始,應光國的團隊就開始進行基礎數據搜集。他們在全國各處進行野外調研搜集數據,有時採樣還會遭遇利益相關方「圍追堵截」。

  最終報告形成了兩幅「抗生素汙染地圖」,一幅是全國抗生素排放量圖,一幅是全國抗生素排放密度圖。

  從地圖上可以直觀地看出,海河和珠江流域是環境抗生素汙染最嚴重的兩條河流,平均濃度超過79.3千克/平方千米,比雅魯藏布江等西部流域數值高出幾十倍。應光國指出,由於海河水量少,其抗生素環境濃度高於珠江。總體上,我國北方流域的抗生素濃度高於其他區域。

  就抗生素年排放總量而言,洞庭湖是排放量最大的,高達3440噸。黃河、淮河、揚子江也是排放量最高級別的流域,都超過了3000噸。總量較少的是北江和珠江三角洲流域。

  應光國的團隊重點監測了36種抗生素,這也是環境常見的抗生素種類,它們的排放量高達53.8萬噸,其中46%到了水體裡,54%進入了土壤。排放量最大的五種抗生素依次是,阿莫西林、氟洛芬、林可黴素、青黴素、諾氟沙星。

  以珠江三角洲流域為例,濃度最高的抗生素阿莫西林,達到3384納克/升,其次為氟洛芬(2867納克/升)。諾氟沙星、青黴素等另外5種抗生素濃度也較高,均高於1000納克/升。

  應光國解釋,我國目前沒有關於環境裡抗生素濃度的標準,但1000納克/升以上的濃度已經屬於非常高的水平。

  「從論文附錄看,高濃度抗生素基本上都是養殖水體和汙水排放口的檢測值。目前國家還沒有對汙水中的抗生素建立明確的標準(包括製藥工業廢水排放標準中都沒有列出),所以還是一個監管漏洞和難題。」清華大學飲用水安全教研所副研究員陳超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無論是人用還是獸用,阿莫西林都是用量最高的一種抗生素。」應光國說。

  以2013年為例,中國的抗生素使用總量約16.2萬噸,這大約是英國的160倍。其中人用抗生素佔到總量的48%,其餘為獸用抗生素。

相關焦點

  • 多瑙河、泰晤士河等數百條河流出現抗生素汙染,怎麼辦?
    圖/視覺中國據《衛報》報導,英國約克大學的科研團隊發起了一項河流研究,對全球72個國家711個地點的河流水質進行檢測,發現65%河流的抗生素濃度超過安全標準,最差的超標300多倍。 抗生素汙染是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的途徑之一。
  • 中國農業土壤中四環素類抗生素汙染現狀及來源研究進展
    農業土壤四環素抗生素汙染已成為當前農業環境汙染及生態安全研究的熱點之一,為更確切全面地評估四環素抗生素對中國農業土壤的汙染和危害,文章對該物質在農業土壤中的汙染現狀和來源分析進行綜述,旨在為中國農業土壤抗生素汙染防治和環境風險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 測繪為期3個月 黃河流域首張「綠地圖」將誕生
    中新網蘭州7月30日(黃黨 李京梅)黃河流域第一張「綠地圖」將在蘭州誕生。昨天,由甘肅省首個民間環保組織「綠駝鈴」發起,來自社區志願者以及高校大學生組成的測繪小組,將徒步黃河蘭州段,開展為期三個月的「綠地圖」測繪活動。  「綠地圖」, 即用一套世界通用的圖示在地圖上清楚地標示出環境中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及文化景點,其繪製旨在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 晉安首份夜色消費地圖發布
    14日晚,持續1個月的晉安促進夜色經濟消費月在東二環泰禾廣場水秀廣場舉行頒獎典禮,現場舉辦「雙12」夜high集市,還同步發布「一榜、一圖、一報告」,包括晉安區首份夜色消費地圖、晉安夜high消費排行榜和夜色消費報告。華燈初上,晉安夜色消費地圖上「星」光熠熠,帶動夜色經濟乘勢而上。
  • 長三角水中抗生素汙染嚴重,80%兒童尿液中檢出獸用抗生素,怎麼辦?
    新華社爆出我國長三角流域抗生素汙染嚴重問題,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文中提到長江流域抗生素濃度偏高,水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更令人擔憂的是,調查顯示,長三角約40%孕婦尿液中檢出抗生素,近80%兒童尿液中檢出獸用抗生素,部分檢出抗生素已在臨床中禁用,有可能嚴重損害人體免疫力。長江是重要水源地,其水質關乎數億人民健康。
  • 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全球六成多河流遭受抗生素汙染
    據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報導,英國約克大學5月27日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世界上的很多河流已經被抗生素汙染,亞洲和非洲的河流汙染最嚴重。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72個國家河流的樣本,這些樣本來自711條河流,包括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河流,如湄南河、多瑙河、湄公河、塞納河、泰晤士河、臺伯河和底格裡斯河,其中65%的河流中含有抗生素。研究顯示,亞洲的孟加拉國、巴基斯坦,非洲的肯亞、加納、奈及利亞等國河流的汙染水平已經遠超安全水平。
  • NASA發布全球霧霾地圖:中國霧霾令人震驚(圖)
    NASA發布全球霧霾地圖:中國霧霾令人震驚(圖)時間:2015-12-16 12:58:41來源:參考消息網作者:編輯:  參考消息網12月16日報導臺媒稱,大陸及印尼遭霧霾籠罩的畫面令人震驚,凸顯這些地區空氣汙染變得有多嚴重。美國國家航空局(NASA)將衛星資料製成連串地圖,顯示大陸、印度和中東因工業擴張使汙染增加。
  • 韓國學者研究鋰汙染:漢江下遊濃度較上遊高600%
    之前已經有不少研究表明,高鋰濃度會對水生生物造成毒性效果,對懷孕的人造成負面影響。 為了研究認為造成的高鋰濃度,是否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影響,他們以韓國首爾的漢江為研究對象,對其上、下遊的江水及該地區城市中的自來水進行取樣,測試其中的鋰濃度和鋰同位素組成。 實驗結果結果表明:隨著首爾人口密度的大幅增加,鋰也逐漸在當地河流中富集。
  • 松花江流域水質汙染屬重大環境汙染事件(圖)
    專家估算約有100噸苯類汙染物進入水體,目前還沒有群眾因飲水發生問題  24日14時松花江哈爾濱四方臺取水口硝基苯濃度超標14倍  國務院派出專家組赴哈處理松花江水環境汙染問題  哈爾濱市市長石忠信說,保證4天後向市民供水  據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24日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次松花江流域水汙染事件屬於重大環境汙染事件,據專家估算約有100噸左右苯類汙染物進入松花江水體。
  • 遼河流域由中度汙染改善為輕度汙染
    > 遼河流域汙染治理初見成效,幹流全面消除劣五類,遼河流域由中度汙染改善為輕度汙染。
  • NASA全球霧霾地圖:中國印度中東汙染增加(圖)
    NASA將2005年至2014年氣流衛星製成的地圖,資料顯示,過去10年中國大陸、印度、和中東因工業擴張使汙染增加。(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  參考消息網12月16日報導 臺媒稱,大陸及印尼遭霧霾籠罩的畫面令人震驚,凸顯這些地區空氣汙染變得有多嚴重。美國國家航空局(NASA)將衛星資料製成連串地圖,顯示大陸、印度和中東因工業擴張使汙染增加。
  • 澳大利亞發布首份中文地圖冀吸引更多中國投資者
    Spatial Vision最近在墨爾本舉行的地圖行業協會亞太會議上發布了該國首份中文版澳大利亞地圖。中國駐墨爾本總領事宋昱旻出席了此次大會的開幕式,並在會上為這份中文版澳大利亞地圖揭幕。宋昱旻說:「出席此次發布會讓我感到榮幸備至。這是第一份在澳大利亞繪製的中文地圖,它的問世意義重大。」宋昱旻還表示,他個人很欣賞這一創新之舉,認為這份地圖將為澳旅遊業帶來更多中國遊客。「旅遊行業之間的合作已經成為中澳雙邊關係的基礎部分,我覺得這令人鼓舞。
  • 復旦大學:江浙滬八成兒童體內檢出獸用抗生素
    研究發現,1 種以上抗生素在尿中被發現的頻率為 58.3%,至少兩種及以上抗生素或抗生素類別在尿中同時發現的頻率分別為 26.7% 和 23.5%,而且在一份尿樣中最多能同時檢測出 4 類 6 種抗生素; 尿中抗生素總濃度之和在每毫升 0.1-20 納克之間的尿樣佔 47.8%,部分尿樣抗生素濃度超過每毫升 1000 納克。
  • 華北持續重汙染 太行山燕山沿線PM2.5濃度攀升
    (原標題:華北持續重汙染 太行山-燕山沿線PM2.5濃度攀升)   新華社北京
  • 世界環境日:山東四大流域COD下降明顯 氨氮濃度反彈
    來源: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世界環境日:山東四大流域COD下降明顯 氨氮濃度反彈  齊魯網6月5日訊 據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報導,大氣汙染的治理任重道遠,而山東水汙染治理形勢依然嚴峻。但一季度,省轄四大流域的氨氮濃度不降反彈。  自2003年開始,山東開始加大水質環境治理力度,利用地方環境標準倒逼造紙行業調結構,十年內關閉了600多家造紙企業,同時在全省建成城市汙水處理廠210座,總處理能力達每天1090萬噸。經過十年的治理,山東省控重點河流的COD濃度平均下降了18%,省控59條重點汙染河流全部恢復魚類生長,水環境質量總體上已經達到1985年以前的水平。
  • 武漢發布首份紅色旅遊手繪地圖,景區設置電子版
    武漢發布首份紅色旅遊手繪地圖,景區設置電子版。據報導,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消息,武漢發布首份紅色旅遊手繪地圖,並將地圖製成電子版。首度發布的《武漢紅色旅遊手繪地圖》將一改往日旅遊地圖以紙質印刷版為主發放形式,將地圖製作成電子版,其生成的二維碼將在武漢各大紅色場館及AAA級以上景區顯著位置予以設置,屆時遊客可用手持電子設備通過微信掃描獲取電子版地圖。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圍繞「英雄城市 紅色傳承」主題,整合全市近百處重要紅色旅遊資源設計並完成《武漢紅色旅遊手繪地圖》。
  • 華北持續重汙染 太行山-燕山沿線PM2.5濃度攀升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倪元錦)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3日中午發布的北京及周邊地區遙感影像圖顯示,受弱偏南風影響,華北地區持續大範圍汙染,並已蔓延至北部山區,太行山-燕山沿線PM2.5濃度攀升。3日白天,北京處於東部弱高壓後部、偏南風之下,受區域傳輸影響,汙染積累加劇,全市空氣品質已達「5級重度汙染」。
  • 聳人聽聞:近80%兒童尿液中檢出獸用抗生素,我們該如何抉擇
    「近年來,隨著長江大保護持續推進,長江流域水質明顯改善。然而,近期有媒體調研發現,長江流域抗生素濃度偏高,「長三角約40%孕婦尿液中檢出抗生素,近80%兒童尿液中檢出獸用抗生素」。婦女兒童受到的傷害觸目驚心,抗生素汙染風險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早幹預早控制,不能再等了。」(以上內容摘引至2020年4月26日的澎湃新聞)
  • 長江流域重金屬汙染特徵及綜合防治研究進展
    本文主要梳理了近十年來長江流域重金屬汙染的研究成果,綜述了長江流域重金屬汙染主要來源及分布特徵,結合人體健康風險和生態風險,對長江流域重金屬汙染進行了風險分析,總結了長江流域重金 屬汙染的治理現狀和防治措施,並對長江流域重金屬汙染防控做出了展望。
  • 京津冀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PM2.5年均濃度去年比2015年降36%
    中新網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杜燕)「十三五」期間,京津冀三地空氣品質實現大幅明顯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2019年與2015年相比下降36%,區域共享空氣品質改善成果。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從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2020年1-10月北京市PM2.5累計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在區域「2+26」城市中濃度持續保持最優。這是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劉賢姝在今天舉行的一場發布會上介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