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持續重汙染 太行山-燕山沿線PM2.5濃度攀升

2020-11-30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倪元錦)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3日中午發布的北京及周邊地區遙感影像圖顯示,受弱偏南風影響,華北地區持續大範圍汙染,並已蔓延至北部山區,太行山-燕山沿線PM2.5濃度攀升。3日白天,北京處於東部弱高壓後部、偏南風之下,受區域傳輸影響,汙染積累加劇,全市空氣品質已達「5級重度汙染」。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2日表示,10月31日夜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2+26」城市中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的部分城市首先出現「小時輕-中度汙染」並逐漸擴散。1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發生「中-重度汙染過程」。

  數據顯示,北京的PM2.5小時濃度在1日傍晚開始快速增長,從38微克/立方米(1日15時)快速攀升至109微克/立方米(1日21時),之後持續上揚。

  攻關聯合中心介紹,自10月30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擴散條件開始轉差。區域上風速降低、溼度增大和近地面逆溫的不利氣象條件,加上持續偏南氣流的汙染氣團輸送,逐步推高太行山-燕山沿線城市的PM2.5濃度。區域汙染呈現從南向北的發展態勢。

  基於「2+26」城市2017年大氣汙染源排放清單結果分析,區域中北部的唐山、石家莊、天津、邯鄲、邢臺等城市的一次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氣態前體物排放量在「2+26」城市中名列前茅。由此,一旦出現不利氣象條件,就容易發生汙染物的快速累積,導致PM2.5濃度迅速攀升。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會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省級監測中心空氣品質預報稱,3日,擴散條件持續不利,溼度較大,近地面以偏南氣流為主,疊加逆溫影響,區域性汙染明顯加重並維持。京津冀中部地區以「4級中度汙染」至「5級重度汙染」為主,PM2.5小時濃度峰值可超過200微克/立方米。

  根據目前觀測,4日,受偏北冷空氣影響,擴散條件將有所好轉,但區域汙染緩解過程較慢。5至8日,受冷空氣持續影響,擴散條件總體較好,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大部分地區的空氣品質以「1級優」「2級良」為主,京津冀中南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的局部地區可能出現「3級輕度汙染」。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中長期天氣形勢分析,今年11月至12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氣象條件較去年偏不利,隨著各地逐步進入採暖期,大氣汙染防控形勢將更加艱巨。

相關焦點

  • 華北持續重汙染 太行山燕山沿線PM2.5濃度攀升
    (原標題:華北持續重汙染 太行山-燕山沿線PM2.5濃度攀升)   新華社北京
  • 大氣專家就重汙染成因釋疑
    從傳輸影響看,此次汙染過程起始於1月24日,整體受弱東北高壓影響,在山東、河南、河北交界地區形成輻合帶。隨後在弱偏東風影響下,汙染輻合帶持續向太行山前堆積,又隨著山前弱南風向北傳輸,最後在太行山和燕山山腳下堆積。因此,汙染開始是在山東、河北交界地區出現,隨後在華北平原形成大範圍汙染,再逐漸集中到太行山山前城市,並隨著逐漸加大的東南風向北推移。
  • 農村導致了我國的pm2.5汙染?網友推論錯了!
    這兩天網絡上流傳著一個消息,北大院士陶澍說「農村對我國pm2.5影響很大」,於是網民紛紛掀起批判,輕的批評院士不嚴謹,重的直接開始人身攻擊了,然而,這一切是真的嗎?初看新聞就覺得比較奇怪。
  • 國家大氣攻關中心:重汙染天氣預計正月初六前後逐步緩解
    這個汙染輻合帶,說通俗點就是北部的冷空氣和南部的暖溼空氣交匯處,冷空氣強了,輻合帶往南推,集中在淮河一帶,弱了就往北推,集中在太行山-燕山前。輻合帶在哪些城市,按照當前的汙染排放水平,哪些城市就會出現重汙染。
  • 汾渭平原秋冬大氣汙染治理方案:PM2.5濃度和重汙染天數均下降3%...
    《行動方案》要求,汾渭平原秋冬季期間(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同比減少3%。重汙染天應急管理方面,《行動方案》採取了對鋼鐵、焦化等15個行業進行績效分級管理的方式。
  • 環保攻堅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本次重汙染的「元兇」是誰?
    01總體情況11月14日起,隨著氣象條件趨於不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PM2.5汙染,由河南北部發展至整個區域,後期向太行山沿線城市匯聚,總體達中-重度汙染。汾渭平原的PM2.5汙染從11月9日持續至16日,其中關中地區汙染相對突出;17日白天降水對PM2.5汙染起到一定清除作用,除了臨汾、渭南,區域總體已恢復至優良水平。
  • 探索華北大氣10年變化 PM2.5濃度下降溫室氣體增加
    中國天氣網訊 在北京密雲人煙稀少的地方,一座氣象站肩負著觀測京津冀和華北區域氣候變化、大氣本底特徵的重任,這就是北京上甸子區域大氣本底觀測站。2月8日,與科學家聊「天」活動走進上甸子站,看60年的大數據揭示華北氣候、大氣成分的變化。
  • pm2.5標準值是多少?pm2.5中國標準與pm2.5國際標準的區別
    連日來,霧靄重重,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pm2.5標準值。我國現行的pm2.5標準值與pm2.5國際標準有多大差距呢?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被稱作入肺顆粒物。pm2.5的危害很大,除心臟病、動脈硬化外,還會造成肺癌、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
  • 地理研究生制\"南京PM2.5分布圖\" 引起軒然大波
    汙染嚴重的六合和主城區被紫色籠罩  這兩天,一張題為《南京市pm2.5濃度分布圖》的圖片,被不少南京網友在微博上轉發。記者看到,作者將六合、主城區、江浦、江寧、溧水、高淳6大區塊以不同的顏色標註,「綠色表示pm2.5汙染較輕,紫色則表示汙染嚴重。」
  • 2019年北京、安徽、江蘇PM2.5年均濃度創新低
    秋冬季汙染仍然較重,PM2.5平均濃度較其他時段高出33.3%,2019年的4天重汙染全部發生在秋冬季。   和北京一樣,安徽的2019年PM2.5濃度自有檢測記錄以來達到最好水平。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消息顯示,2019年安徽省PM2.5平均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累計重汙染天數為70天,同比減少70天。
  • 專家解讀:目前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
    不利氣象條件造成汙染快速累積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形成的誘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位於太行山東側「背風坡」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削弱了該地區秋冬季盛行西北季風的作用,同時受中層暖蓋的影響,「弱風區」特徵明顯,汙染物擴散條件較差。
  • 中國經歷今年最重一次汙染:82個城市發重汙染預警
    自11月26日剛經受一輪霧塵霾的混合影響後,11月30日至12月3日,我國華北、華東、華中地區再次出現持續性大霧天氣,在高溼度背景下,疊加靜穩等不利氣象條件,同時受前期沙塵滯留影響,我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區域、湖南、湖北部分地區經歷一次大範圍重汙染過程。
  • 地球的一半|疫情期間,PM2.5還未走遠,臭氧汙染卻來了
    就地方看來,珠三角地區在今年4月臭氧出現了58.96%同比增長,並在4月26日至4月29日出現了持續4天的臭氧汙染天氣,每天的臭氧日評價值超過國家二級標準160μg/m3,深深引發憂慮。這次臭氧汙染也受到了該時間範圍內的升溫影響,截至29日11時,全廣東省有102個市(區)縣森林火險警信號生效中,天氣高溫乾燥,其中28日和29日的白天最高氣溫都超過了30℃。
  • PM2.5,準確預報到底難在哪?
    原標題:PM2.5,準確預報到底難在哪?   「不到10小時,PM2.5的實時濃度就從50微克/立方米上升到了七八百微克/立方米,並最終攀升到1500微克/立方米,成霾速度之快,數值之高,我們的空氣汙染預報模式真是沒『見過』啊。」對於北京那場快速成霾的空氣汙染,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仍然記憶猶新。
  • 北京2019全年空氣品質報告出爐 PM2.5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有監測...
    今天上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通報說,2019年在區域空氣品質同步改善、氣象條件較常年整體有利情況下,北京市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穩定達標並連續三年濃度達到個位數,北京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 京津冀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去年PM2.5年均濃度較四年前下降36%
    會上,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二級巡視員、總工程師劉賢姝介紹,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從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2020年1-10月北京市PM2.5累計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在區域「2 26」城市中濃度持續保持最優。
  • 烏魯木齊PM2.5平均濃度較2017年下降38.7%
    中國環境報訊 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PM2.5年均濃度逐年下降,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1月30日,今年烏魯木齊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75天,較2017年同期增加33天,PM2.5平均濃度較2017年同期下降38.7%,超額完成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目標任務。
  • 京津冀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PM2.5年均濃度去年比2015年降36%
    中新網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杜燕)「十三五」期間,京津冀三地空氣品質實現大幅明顯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2019年與2015年相比下降36%,區域共享空氣品質改善成果。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從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2020年1-10月北京市PM2.5累計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在區域「2+26」城市中濃度持續保持最優。這是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劉賢姝在今天舉行的一場發布會上介紹的。
  • 京津冀去年PM2.5年均濃度較四年前下降36%
    (原標題:京津冀空氣品質改善,去年PM2.5年均濃度較四年前下降36%)
  • 除了PM2.5,空氣汙染背後還有個傢伙在「作妖」
    「未來較長一段時期,VOCs防治將成為我國汙染控制舞臺上的『主角』之一,將為『十四五』期間空氣品質的進一步改善,乃至碳減排貢獻重要力量。」在11月20日結束的2020全國揮發性有機物汙染防治科技大會和技術裝備博覽會上,生態環境部華北督察局武紹貴處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