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定向顯靈通,人丁興旺在族中,管氏宗祠今猶在,芒筒壩人稱楊公」。於都寬田的管氏宗祠相傳是楊公為管氏家族親自擇卜定向所建,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是楊公留存下來的作品,十分有考察研究價值。
前幾天和弟子一同前往於都,考察這座有千年歷史的楊公仙跡。這座宗祠由於楊公的關係,知名度很高,每年都有很多海內外的風水愛好者前來考察,想要探尋楊公風水的奧秘。筆者也去過多次,還記得第一次去時還是少年,隨家中長輩同去,當時場景還歷歷在目,如今鬥轉星移,已然作為師者帶著徒弟前往,感慨良多。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座祠堂並非原祠,因洪水衝塌的緣故,清康熙四十五年,在原址上按原朝向重建,並經嘉慶三年、光緒二十年和近代多次重修。
管氏祠堂立向艮山坤向兼寅申,辛水來出午丁口,門樓口測乾水來出丁口。前方橫江環抱,後方來龍長緩有力。前有照,後有靠的格局,去水口有關鎖。根據大概的統計,管氏家族現今發丁一萬多,名符其實的萬丁之族。



鳥瞰左側去水口,出午丁口,據說楊公就葬在梅江邊的芒筒壩上,後因水流衝擊,墓沉入河底,不知去向,芒筒壩也改稱為楊公壩


重建的管氏宗祠是磚木結構,風火牆,三廳兩井。祠堂門面為三間四柱三簷牌坊式門樓,門額上嵌陰刻「管氏宗祠」 石匾,門罩上雕刻八仙和各種花卉圖案,門口有一對紅色石獅,被稱為獅子院。
一進祠堂大門便是戲臺,這是下廳,往裡走是天井,天井兩邊各有一座供觀眾看戲的走馬樓,中廳和下廳都飾有藻井。中進的大廳上懸掛著一塊「繼述堂」的匾額,左設「藏經所」,右設「試卜軒」,都是為辦學而設。後進的上廳是祖宗堂,神龕上擺放管氏歷代祖先的神牌,祖宗堂前面還有兩個小祠,左祠是「尚羲祠」為紀念楊公而設,現祠內安放著楊公像,立神位供奉楊公,右祠是「崇功祠」為修祠有功的仲清所設。




在古代倫理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管氏宗祠還是楊公村管氏宗族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每逢家族有大事發生,或者重要的節日,族人就會聚集在祠堂。由於以前娛樂活動很少,請戲班子來唱戲就是村子裡的一大樂事了,所以在下廳搭建戲臺,方便使用。
重視子弟讀書家族的祠堂還會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裡上學。越是有財勢的家族祠堂就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已經成為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了。筆者也曾去考察過的寧都麻田的盧氏宗祠,據說耗資頗多,建設的富麗堂皇。


我們三僚也是祠堂眾多,無一不取風水俱佳之地,福蔭族中子弟,族人受到恩惠發達後就會重修族中的祠堂,維持住好風水。

修建祠堂是為了整個家族的發展,所以都會請風水師父來看,尋個風水好地,福澤族人。楊公與這座管氏祠堂之間還有故事流傳至今。

管姓人為了紀念楊公,在祠堂內設其神位,享受族人的祭拜,在家族祠堂內另設別姓人的神位,是極為少見的。這和三僚曾家的楊公祠一樣,共同供奉著楊公和曾公。
筆者:曾慶良,楊公授曾文辿公一脈第三十九代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