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水發展過程中,從對自然最原始的崇拜及民間信仰到傳統哲學的陰陽五行八卦象數。混雜了多種文化因素,在這過程中,風水師的稱謂也隨之發生改變。
一.堪輿家
堪輿作為一種術法。首先見於《史記・日者列傳》褚少孫補寫的文字:孝武帝時,聚會佔家問之:某日可取乎?五行家曰可。堪輿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叢辰家曰大兇,歷家曰小兇,天人家曰小吉,太乙家曰大吉。辯論不休。以狀聞。這裡開始出現「堪輿家」這一專門名詞。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孝武帝問特定某一天適合嫁娶嗎,當時所謂的堪輿家與那些通曉天文與地理知識的戰候之士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可以,有的說大吉有的說大兇,有的說小吉有的說小兇為此爭論不休。由此可見當時的堪輿家他們不僅相地營宅,也佔ト日辰吉兇。
清代學者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稱:「蓋堪為高處,輿為下處,天高地下之義。」意思是說高者為陽,低者為陰,所以堪輿實為陰陽天地之道,堪輿家正是利用天文地理對應關係方面的學問來佔ト吉兇。
二、陰陽家
風水術與陰陽的關係緊密且由來已久。《周易・繫辭傳》稱「一陰一陽謂之道」,即把陰陽為對立統一關係以及宇宙間的根本規律和最高原則。《葬書》講述風水要點時稱「來積止聚,衝陽和陰」。《黃帝宅經》一開篇就大講陰陽:「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凡人所居,無不在宅,雖只大小不等,陰陽有殊,縱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惡。」說明陰陽為選宅之關鍵因素。
無論是早前最直觀的山水陰陽向背之理,還是抽象化的對立統一的陰陽哲學觀念,都被後世風水家不斷豐富,成為風水術的哲學基礎。
正由於陰陽概念在風水術中的重要地位和廣泛應用,在古代風水也被成為陰陽,風水一類的書稱為陰陽書,風水術家也被稱為陰陽家。
三、卜宅、相宅師
ト就是佔ト、ト筮。所謂ト宅。也就是通過佔ト來決定住宅的建造。唐代呂才《五行祿命葬書論》說:「逮乎殷周之際,乃有ト宅之文。」把上古ト宅之文作為風水術的源頭,所以風水也稱為ト宅。
相宅最早出自《尚書・召浩》:「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說的意思也是建造城池之前先叫人相宅。所謂的相宅,即勘察規度宅地的意思,這也成為後世風水的宗旨之一。所以風水也概稱相宅或相地,後來衍生有相墓的說法。
四、形法家
班固的《漢書・藝書志》中說「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兇。」《周禮》中也有「形體之法」的論述,所謂「形體之法」,不外乎考察山川地理形勢,擇其形勝之處,因勢隨形而營國立都、築室安居。
《周禮・夏官司馬》中記載,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國都鄙」,即土方氏掌理用土圭的辦法,通過測定日影,測定方位,選擇土地形勝建造房舍,修築都城。這應該是形法相地相宅的先聲。在天道與地道之間,形法更注重對地道的考察,雖然義理側重有所不同但它也同堪輿一樣,成為風水的重要別稱。
由於形法講究因勢隨形,於是又衍生了相地、形勢等稱謂,相地、形勢也同為重要的風水術語。風水的重要流派形勢派,其源頭便可追溯到漢代的形法家。
五、地理先生
「地理」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繫辭上》中:「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俯察地理即是風水術的主要內容。
王充的《論衡・自紀篇)中說:「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天文與地理對應,二者相關而有別,當風水術由「觀天文」而向偏重「察地理」之後,地理也正式成了風水的別稱。
唐宋以後,以「地理」命名了很多風水術書籍,比如風水著作《管氏地理指蒙》。看風水也稱作相地理,風水師也便稱作地理先生了。風水也還被稱作青烏和青囊,流傳至今。
圖文來源於網絡,我們非常感謝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