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暉:辛亥既不「西化」也不「反西化」

2020-11-21 騰訊網

辛亥百年,人們已經寫了浩如煙海的文字;百年辛亥,人們依然還有太多的話要說。一百年來,在國難當頭、強敵入侵時,人們為「民族」而戰鬥;因積貧積弱、溫飽難求故,人們為「民生」而拼搏;當國家自立、國民脫貧後,對「民權」的追求又強烈起來。只要民主前賢、共和先烈的理想未能完全實現,「辛亥情結」就會一直縈繞在人們的心頭。

近代中國的發展非「三階段」而是「兩條線」

過去人們對辛亥革命的許多細節不甚了解,予以辨析絕對是必要的。但是過去對這段歷史的大背景也有許多似是而非的描述,這恐怕更應該反思。

例如,過去人們常從「中西文化碰撞」的角度看近代史,於是流行一種「三階段」的敘事:洋務運動時國人熱衷於船堅炮利,學習西方的「器物」;戊戌、辛亥國人由改良而革命,是學習西方的「制度」;而以五四為標誌的新文化運動則達到最高層次,開始「改造國民性」,學西方的「文化」了。

這種把「文化」列為最高層次的「三階段」論反映了一種文化決定論的觀點。但它未必符合事實。筆者曾指出:其實鴉片戰爭後一些先進國人對西方「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的共和民主「制度」產生羨慕,並不晚於國人重視器物層面的「船堅炮利」,而像劉錫鴻那樣反感西方「器物」,卻對西方「政教」私下稱羨不已的現象也並不罕見。但是,最為重要的反證應該是太平天國:作為基督教這一「文化」在華造成巨大影響的事件,太平天國早在洋務運動之前就震撼了神州。今天的「新儒家」常責怪民初新文化運動反儒。其實太平天國對「儒家文化」的極端排斥和禁毀,對「基督教文化」的狂熱信仰和推行,都比被今人稱為「激進反傳統」的新文化運動要激烈得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太平天國在「器物」和「制度」兩方面卻沒有什麼「進步」可言。

我把「選擇什麼」稱為文化,而「能否選擇」稱為制度,我以為這樣的理解是符合人們常識的:愛吃中餐和愛吃西餐是文化之別,但飲食自由和飲食管制是制度之別;信基督和信孔子是文化之別,但信仰自由與神權專制是制度之別;擁戴聖賢和擁戴能人是文化之別,但是否有權選擇擁戴者(是否民主),則是制度之別。從這個角度看,太平天國「文化」上以耶排儒,制度上卻實行中世紀式的神權專制,是典型的「西化而非現代化」運動。

30多年後的義和團,「奉旨造反」,大鬧京師,對與西方有關的一切,從「文化」、「制度」直到「器物」全都一鍋端了。但是,如此激烈「反西化」的義和團運動對於弘揚中國文化起了什麼作用?哪怕就是「傳統文化」、儒家文化、「文化保守主義」,在庚子狂潮中得到了一絲一毫的支持嗎?義和團請來各種「神仙」,從太上老君、黃連聖母、伏魔大帝、洪鈞道人直到「念咒語,法真言,升黃表,敬香菸,請下各洞諸神仙」,可謂有奶便是娘,但從來沒提孔孟,更沒人提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滿口怪力亂神,噤聲道德文章」就是這個「運動」的特點。「文革」時有人把義和團列入「歷史上勞動人民反孔鬥爭」之列,也不是空穴來風的。義和團「反西化」卻不尊儒,整一個「荊軻頌秦王」的活劇而已。

於是,從「金田起義」到「庚子國難」,中國歷史經歷了兩個「大拐彎」。同樣以專制制度為基礎,太平天國要以基督教掃除孔孟之道,實現「中世紀式西化」,而義和團要以「各洞諸神仙」掃除基督教,實現「怪力亂神式本土化」。洪秀全們要把「西方中世紀的人權標準」強加於中國人,而老佛爺慈禧則絕不允許中國人試試西方現代的人權標準。「文化資源」一西一中,反現代化的制度取向卻如出一轍。值得注意的是:在兩者同樣排斥西方現代文明的同時,兩者對儒家的仁義道德也並不感冒:天朝把孔孟之道斥為「妖書」而禁絕,「神團」則恰恰以怪力亂神的妖言來排斥孔孟之道。這樣看來,現代文明與孔孟之道在這兩場災難中與其說是敵人,倒不如說更像難兄難弟了。聯繫到後來的一個時期天朝與神團都被當作兩大「高潮」而捧上雲霄,而當時恰恰也是「西方的」憲政法治與孔孟的傳統道德兩者都掃地以盡的年代,豈不令人深思?

顯然,與「三階段」說相反,近代以來中國的發展更像是「兩條線」:在一條線上人們不斷地折騰「文化」,不斷地在「西化」與「反西化」之間反覆。太平天國搞「西化」,義和團「反西化」,新文化運動再一次提倡「西化」,但當時的「反傳統」按王元化先生的說法卻是「反儒不反法」。到20世紀下半期又再次大力「反西化」:開始反「資本主義」(歐美),接著反「修正主義」(蘇俄),「文化大革命」原說是「封資修」一齊反,看來是要徹底「虛無」了。但是到了「文革」後期忽然大搞反孔揚秦、批儒捧法,出現全民讀《韓非》、全面大「專政」的奇觀。到了改革時代,先是撥亂反正,出現「荊軻刺孔子」的「西化大潮」,後來又「三十年河東」,形成「荊軻頌秦王」的「傳統熱」,一直到現在。

既不「西化」、也不「反西化」的辛亥革命

與此不同,另一條線就沒有這樣折騰,但也充滿了坎坷。那就是制度上的現代化變革,尤其是政治制度的現代化。鴉片戰爭後就出現了以「三代」喻西方,希望擺脫秦漢以來的「大盜-鄉愿」之制,實現古儒「天下為公」理想的呼聲。到了戊戌,開始了以「孔子改制」為輿論準備而以學習「西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運動。但是,「中國天下為家已更數千載,政令統於一尊,財富歸諸一人」(劉錫鴻語),此種體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團不容改革。他們的倒行逆施不僅斷送了體製革新的一次機會,而且直接導致了庚子國難。

經歷了「西化而非現代化」的太平天國和「反西化但並不尊儒」的義和團,這兩場「文化」方向相反、制度基礎卻類似的「武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後,辛亥時代的國人明白了:中國之病不在於「文化」,而在於專制制度。

辛亥革命比戊戌變法要「激進」,但兩者共同點都是針對制度而非「文化」。筆者以前曾把戊戌以前的改革思潮稱為「反法之儒」引進西制以「排秦救儒」的嘗試。到了辛丑國恥後,辛亥革命前,由於國難日深,也由於日本變革的影響等原因,人們對「反法之儒」的興趣漸消,而學習西方,實行憲政、革命成為思想界關心的重點。但是那時也並沒有反儒非孔之說。

辛亥前中國經歷了基督教迅猛發展的時期,很多人成了「教民」。辛亥時期的革命黨人和立憲派中都有不少基督徒,尤其是革命黨,從1883年就受洗入教的孫中山,到武昌首義功臣孫武、吳兆麟、蔡濟民、熊秉坤、彭楚藩與劉復基,據考證都是基督徒,甚至還有基督教中國籍神職人員和司牧組織也積極參與了革命。但是,無論革命運動或者立憲運動,本身都並無宗教色彩。孫中山的著作中經常稱引「天下為公」之類的儒家經典,革命黨人中也有章太炎這樣的國學大師。更有甚者,投入革命的還有號稱「革命和尚」的釋太虛和蘇曼殊、鐵禪等佛教徒,在寧波等地,一些寺廟還組織了「僧軍」參加革命。可以說,當時人們關心的是專制還是民主,而對信基督、佛陀還是信孔孟並沒有看得多麼對立。

辛亥革命時期是民族主義高昂的時代。革命黨人的民族主義主要是「反滿興漢」,而立憲派的民族主義比較重視國族意識,強調在列強瓜分危險中追求中國的自立。但是無論反滿興漢還是國族自立,當時都沒有被與尊崇或禁絕某一宗教、某一信仰或思想流派混為一談,很少有人認為信基督還是信孔孟與愛國還是賣國有什麼關係。當時作為民族認同象徵的主要是一些符號化的「文化」,尤其是所謂「漢衣冠」。從革命前的剪辮易服開始,恢復、振興「大漢衣冠」的呼聲一度高漲。武昌首義後的軍政府門衛穿起宋代武士裝,錢玄同則在浙江軍政府任職時穿上他特地考證出來並自製的「深衣」、「玄冠」去上班。但這一切都出自自願,出自由衷的民族自豪感,當時並沒有什麼人主張實行民間服裝統一或服裝管制。而他們透過這些認同符號凝聚「民族意志」後所要實現的,則是每個國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權利和國民整體(國家)的對外主權,而不是什麼宗教、學派和思想的至高無上地位。同一個人,身穿「漢衣冠」,信仰基督教,弘揚自由民主,學術上熱心國學研究,政治上為國人內爭人權、外爭主權,都是完全正常的。

這個時代的人們對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都有反思,但幾乎沒有人喜歡太平天國的「文化」政策,也沒有人欣賞洪秀全的「拜上帝天國」,儘管孫中山等人都是基督徒。而對於「扶清滅洋」的義和團,辛亥時代的人們批評就嚴厲多了。尤其是革命黨人,既反感「扶清」也鄙薄「滅洋」。鄒容在《革命軍》中抨擊道:義和團屬於「野蠻之革命」,它「有破壞,無建設,橫暴恣睢,足以造成恐怖之時代」,「為國民添禍亂」。魯迅則認為「義和團起事」是「康有為者變法不成」後「作為反動」的倒行逆施。蔡元培說:「滿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視新法之故,而仇視外人,遂有義和團之役,可謂頑固矣。」

顯然,與所謂「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階段說不同,晚清中國人實際上經歷的探索過程是「西化」-「反西化」-「現代化」。在經歷了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文化」浩劫之後,辛亥革命成為一場純粹的「制度革命」,它既無「西化」色彩,也無「反西化」色彩。它不去「刺孔子」,更不「頌秦王」,而就是要改「秦制」。它追求的就是民主共和的普世價值、是現代化(尤其是政治現代化)。

相關焦點

  • 西化、反西化還是現代化——太平天國、義和團與辛亥革命的比較
    於是「荊軻刺孔子」式的「西化」與「荊軻頌秦王」式的「反西化」輪番上演,前者既非真「激進」,後者更談不上「文化保守主義」,而真要「刺秦王」與「頌孔子」的人反倒難找了。顯然,在以上三種場合,「西化」與「反西化」其實都不是真問題。「文化」的「西化」與「制度」的現代化但這並不是說晚清以來就沒有過「西化」這種事。
  • 秦暉:太平天國、義和團與辛亥革命的比較(上)
    帝制興衰:辛亥百年話「傳統」之六秦暉為什麼基督教的西方列強不親近基督教(至少是「類基督教」)的太平天國,反而親近非基督教的滿清?「西化」與「現代化」說法的 由來現在我們這裡有一句流行的話,叫做「要現代化,但不要西化」。
  • 秦暉《走出帝制》有聲版
    不可能僅僅因為是滿族皇帝?  019 辛亥研究,如今細節是越來越清楚,而背景卻越來越模糊了第二章 「改朝換代」與君主和平立憲的可能性問題——「封建」與帝制的比較  030 辛亥革命推翻了什麼「王朝」?論此王朝並非彼「王朝」(dynasty)  037 「有國王的共和國」與「半封建」帝國的憲政之路第三章 為什麼人們厭惡了帝制?
  • 「皿煮」毛子還是不是好毛子:從俄軍特種部隊西化究竟是被西化...
    今天,我就帶大家來一起了解一下俄羅斯特種部隊不為人知的「西化」進程。自上世紀以來,人們對於俄羅斯特種部隊的印象一直都是「海魂衫,電焊盔,伏特加」,似乎只有身上擁有這三樣東西的士兵才是俄軍的精銳,而如果一個士兵衣衫不整武器破舊纏著膠帶,甚至還留著鬍子,那他一定來自於俄軍王牌部隊;而如果一個士兵衣衫整潔裝備精良,那麼此人必然還是新兵蛋子。
  • 過度西化危害有多大?
    最典型就是近現代以來的西化來說,就是如此,那麼過度西化危害有多大,多嚴重呢?你可能想不到。再加上西方的宣傳和教育輸出,使得全世界都開始西化。學習西方的制度,文化,經濟,管理,社會、思想,生活方式等等,幾乎學習西方的一切,尤其是二戰後,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幾乎不同程度上都在西化。而其中所不同的是,有的國家「西化」,那是取長補短,強大自己,如中國等,不斷吸收西方優點,強大自身。而有的國家卻是過度西化,最終帶來相反的結果。那麼過度西化危害到底有多嚴重呢?
  • 批判極端「西化派」的歷史虛無主義
    這種由文化覺醒而產生的現實關懷,決定了他們對極端「西化派」所持歷史虛無主義觀點採取嚴厲批判的態度。針對極端「西化派」中「古今」水火不容的觀點,李大釗指出:「宇宙的進化,全仗新舊二種思潮,互相挽進,互相推演」,「我確信這兩種思潮,都是人群進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陳獨秀、李大釗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他們對「西化派」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也可視為對其本身舊有觀念的自我否定。
  • 淺論胡適的「西化思想」
    胡適作為「全盤西化」思想的支持者開始了又一波的攻擊…… 二、胡適的西化思想簡述 「幼稚的民族,根行淺薄,往往當不起環境的逼迫,往往成為環境的犧牲。至於向來有偉大歷史的民族只要有忽起直逼的決心,終還有生存自立的機會。」
  • 為什麼說,吳派的衰落和西化也標誌著整個國畫的衰落和西化?
    這固然是由民族文化淺俗化所造成的,但如下因素也不可不察:文化生產資料的同一化、交通的發達、學校的ISO模式化教育、西化商業文化的普遍性、傳統地域特色文化的消失、師資的類同等因素導致了原有畫派的同化和小支派的消亡。
  • 過度西化危害有多大呢?
    最典型就是近現代以來的西化來說,就是如此,那麼過度西化危害有多大,多嚴重呢?你可能想不到。而有的國家卻是過度西化,最終帶來相反的結果。那麼過度西化危害到底有多嚴重呢?你可能想不到,主要是三點。我們知道新加坡西化,那是放棄主體民族,徹底推崇西方,國內徹底西化。
  • 日本不是一個全盤西化的國家
    「我認為日本也沒有全盤西化。到日本去看才會發現它何等頑固地保持了自己真正內在的東西——和魂洋才。」日前,「法政速成科與中國」研討會暨《法政速成科講義錄》、《法政速成科紀事》首發式在北京大學舉行,騰訊思享會獨家報導。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在發言中指出日本內在的精神是與西方不一樣的,所以不能說它是一個全盤西化的國家。
  • 人教社回應語文教材嚴重西化:不存在貶低中國人
    針對近日網絡上流傳「小學語文教材嚴重西化」的指責,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4月27日正式公開回應稱,「有關言論不符合事實」,教材中不存在「貶低中國人的問題」。聲明強調,「近日,有人在微博中評論,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嚴重西化。有關言論不符合事實。」該聲明詳細列舉了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外國題材選文的詳細佔比情況: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有12冊,選文520餘篇,涉及外國內容的有80餘篇,約佔15%。
  • 蘇聯解體之前,蘇聯總統為何選擇「西化」?
    西化意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單方面學習西方文化,銳變成為符合「西方標準」亦或者「西方文化」的社會狀態,西化又被稱之為去本土化。 剛好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閉關鎖國已久的日本準備改革,而美國恰恰出現,於是日本開始全面學習美國的先進文化,後來演變成全面去本土化,至今在日本,許多的日本人,都不認為自己是亞洲人
  • 西化的引領優勢已經走到盡頭,但現代化還要繼續!
    辦法就是摹仿加學習,學的方法就是西化。在中國人眼裡,西化就是現代化,現代化就是西化。 這種認識一直深到中國人的骨髓裡去了。小到理髮店的名字,大到國家領導人的著裝,到處都顯示出西方對中國人的影響:從來沒有過外國人也沒有關係,招牌寫上saloon 這幾個字,就是顯得洋氣,時尚。
  • 【文化觀察】批判語文教材「嚴重西化」是文化不自信
    作者:陳阿嬌前段時間,有網友撰寫了一篇文章,指責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嚴重西化。這篇文章廣泛傳播,作者稱人教版語文教材「瘋狂出現大量外國人好人好事,中國人在書中形象,貪睡不守時、自私小氣等」。對此,4月2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公開聲明反駁,指責小學語文教材「西化」的言論不符合事實。實際上,認為語文教材嚴重西化是一個偽命題。
  • 唯一不斷削弱主體民族的東方國家,國內執行西化策略,已經西化了
    但是這個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下面這個國家,堪稱唯一不斷削弱主體民族的東方國家,國內執行西化策略,已經成了西方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新加坡。我們知道西方其實不明白一點,那就是中國為何能五千年屹立不倒,而且還能保持文化傳承,其實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主體民族的穩固。也就是主體民族漢族的不斷強大和延續,才使得國家基礎穩固,文化傳承穩固。
  • 蔣介石的審美標準偏西化,但為何總穿著長袍馬褂?
    西湖博覽會會場全圖 楊奎松:近代的服飾與革命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奎松的主旨發言題為《「問道於器」:辛亥以來國人著裝
  • 歐陸風雲4大明朝新信息 大明西化條件與結局
    歐陸風雲4在發布之中,大明朝對新手玩家來說可能是個不小的挑戰玩家如果不修改大明開局效果的話,相信在遊戲中難以避免的一番苦戰,那麼新手玩家大明西化的條件,過程和結果,玩家們也總結出大明西化的條件與結果。
  • 該如何看待胡適的全盤西化論?
    以下簡稱《全集》),談到他在1929年《中國今日的文化衝突》引起巨大爭議的「全盤西化」一詞的使用,說主要針對的是「選擇折衷」的論調,他認為這一論調的本質是「一種變相的保守論」,「所以我主張完全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向世界化的路」。
  • 日本沒有經歷軸心時代,其主體文化是可以西化的
    正因為日本沒有原創文化,所以能夠順利的西化,順利的開展明治維新,任何國家的文化,只要對日本的強大有好處,它都可以學習:先學德國、再學英國,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又學美國,隨脫隨還,並無困難與痛苦。明治維新,日本皇室著西裝相比之下,中國的轉型則比較痛苦。中國有自己的原創文化,有自己的固有哲學和思想。所以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總是小心謹慎。
  • 徹底西化的華人國家,華人佔比最多,地位卻最「尷尬」
    但是從近代開始,卻有很多中華文化圈國家,開始西化,拋棄自己,甚至還有華人國家,帶頭這麼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下面這個華人國家,堪稱徹底西化的華人國家,國內華人佔比最多,但地位卻最「尷尬」。但是新加坡從獨立開始,卻恰恰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那就是徹底西化。本來新加坡大部分說漢語,漢語作為國語那是順理成章的,但是政府偏不,卻將英語定為國語和官方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