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 09:29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從天空俯瞰,江寧湖熟街道萬安社區宛如一個狹長的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緊鄰江寧高新園,三面環水,地理位置上佳。在這個三角形裡,新修建的4.6公裡長湖科線貫穿萬安社區,成為村民出行的主幹道。
人居環境提升後的美麗萬安︒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瑩攝
南報網訊 (南報融媒體記者 周愛明 陳岑) 從天空俯瞰,江寧湖熟街道萬安社區宛如一個狹長的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緊鄰江寧高新園,三面環水,地理位置上佳。在這個三角形裡,新修建的4.6公裡長湖科線貫穿萬安社區,成為村民出行的主幹道。
萬安社區脫貧攻堅奔小康之路,必須從龍葛路說起。
修路——
路通業興村民喜
暮春初夏,萬安草木蔥蘢,一條嶄新的瀝青路在村子間曲折蜿蜒。
車開到龍葛路和湖科線的交叉口,幾個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員正在升降機上忙碌,這裡架起了村莊的第一盞紅綠燈。「新修了路,四通八達,為了安全,就在四岔路口裝了紅綠燈。」萬安社區黨總支書記樊竹主動提出帶記者沿著新修的湖科線轉一圈。
龍葛路曾經是進出村的唯一道路,此前只有三四米寬,路面坑窪不平,車輛匯車困難。2018年,街道、社區多方協調,區交通局決定出資幫扶,對龍葛路進行改造,同時區交建集團新修建一條4.6公裡長的旅遊大道——湖科線。
路通業興,湖科線建成後,毗鄰楊柳湖景區、北靠高新園區的萬安邁上了脫貧攻堅快車道。車行湖科線,道路兩側民居林立,沿路太陽能路燈隨處可見,在永安西村健身休閒廣場,健身器材一應俱全,社區還建了70多個車位,方便村民就近停車。
像這樣的停車場,社區共修建了18個,劃定停車位576個。「社區共有2100戶、5200多人,隨著近年來居民收入持續攀升,很多家庭購置了小轎車,建停車位成了大家共同的呼聲。」樊竹說。
路通了,各種幫扶資源也來了。萬安社區在江寧國資集團的援建下,將此前破舊的一處廠房翻建成了為民服務中心,集超市、菜場、圖書館、健身房、文化室等功能為一體,為當地居民就近服務。
村民戴澤義前段時間從東山小區搬回了村裡居住。在他看來,萬安社區村莊以前晚上黑漆漆,現在路燈亮堂堂;以前路窄難行,環境髒亂差,現在道路寬敞、環境煥然一新,家門口就能看電影、看風景,「村裡的改變,大家看在眼裡,甜在心裡!」
探路——
集體收入3年增長近20倍
修建停車場、增設太陽能路燈,每項都需要開支。可就在2015年,萬安村集體收入不足20萬元,還被認定為「市級欠發達村」。
2016年,樊竹上任後,帶領幹部群眾深度思考,趁著幫扶的政策東風,確立了內挖潛力、外藉資源兩大方略精準「挖窮根」:對內盤活現有土地、水面,搞精品蔬菜、特色養殖;對外巧用幫扶資金,利用外部幫扶撬動社區發展。
脫貧攻堅奔小康的路一步步踏實向前:社區統籌運作幫扶資金,購買江寧開發園區優質資產,每年拿10%收益,折算下來,社區每年增加固定收益約90萬元。
社區通過培養種植養殖大戶,鼓勵村民將土地流轉,發展規模農業,社區每年「發包」收入約60萬元……
針對村裡83名低收入農戶,社區分類扶貧,或安排公益崗位,或納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奔小康的路上不讓一戶「掉隊」。目前,社區低收入農戶全部脫貧。
到2018年,社區穩定年收入達390萬元,相比2015年增長了近20倍。
問路——
瞄準高水平小康持續造血
順利脫貧攻堅,村美路暢人和,社區黨總支思考的問題開始瞄準高水平小康。
「面對高水平小康的新要求,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樊竹告訴記者,發展產業才是鞏固脫貧成果的根本之策,社區必須加快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那麼,「造血」的突破口在哪裡?
「一是繼續鞏固和做強社區現有集體收入,力爭再上新臺階;二是繼續增加『造血』點,把產業搞活。」樊竹透露,社區目前已經爭取部分國有用地指標和建設資金,街道正統籌準備在工業集中區新建智能標準廠房,廠房出租收入將成為社區新的穩定收入。目前,該項目已完成立項、規劃設計、招標等手續。
樊竹說,未來該項目順利投產後,租金收入和稅收返還部分預計可為社區每年增加收入100萬元。未來的萬安,村集體實力將逐步增強,村民的日子也會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