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相信大家明顯感覺到天氣越來越熱了,我國很多城市也正式開啟了「烤爐模式」,比如說長沙、西安這幾天中午室外氣溫都直逼40℃,因此身邊很多朋友都紛紛叫苦不迭。今天早上吃早餐的時候,店裡面碰到一位小姑娘,大概二十三四歲,在和旁邊的人聊天,說入伏了就是熱。但是實際上今天還沒有入伏呢,因為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夏至三庚是頭伏」,今天距離入伏還有半個月時間,因為今年入伏時間是7月16日。
可能說道這裡很多的朋友依然一臉懵逼,不知道這個「入伏」是怎麼來的,自己手機上日曆也沒有啊,下邊老張就給大家說道說道:
「夏至三庚是頭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夏至過了之後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那麼什麼叫做「庚」日呢?原來啊,咱們老祖宗古代人記日子可不是現在咱們用的星期,而是用的天幹地支來記日子,這個咱們可能很多人一下子也看不明白,下面老張就詳細的給大家說說:
十天幹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咱們古人喜歡把天幹和地支依次組合在一起算年份,比如說甲子年、甲丑年……乙子年、乙丑年……直到最後一個癸亥年,依次類推這樣一個周期下來剛好是60年,2019年咱們是己亥年,亥是豬,所以就是豬年,2020年咱們就是庚子年,子是老鼠,所以今年就是鼠年。
咱們老祖宗在日期上邊也用天幹地支的計數方法,但是和年的計數方式略有不同,按照的是甲子、乙丑、丙寅……癸酉、甲戌、乙亥……這樣的計數方法,所以天幹是10天一個輪迴,地支12天一個輪迴,天幹和地支加起來60天一個大輪迴。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明白了,那麼下邊我們來看入伏,由於今年夏至這一天是6月21日,當天是【庚子鼠年 壬午月 乙未日 】,那麼咱們順著老黃曆往下看:
輪到的一個「庚」日就是6月26日【庚子鼠年 壬午月 庚子日】;
第二個「庚」日就是7月6日【庚子鼠年 癸未月 庚戌日】;
第二個「庚」日就是7月16日【庚子鼠年 癸未月 庚申日】;
到這裡截止,總算湊夠了三個「庚」日,所以今年就是7月16日【庚子鼠年 癸未月 庚申日】這一天入伏,7月16這一天也就是頭伏的第一天,那麼接下來中伏、末伏又是咋回事呢?大家繼續往下看:
頭伏10天: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20天: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10天:8月15日——8月24日;
也就是說今年三伏天的最後一天就是8月24日,但是朋友們別太高興了,因為咱們農村自古以來就有「三伏加一秋」的說法,這個「秋」指的就是「秋老虎」,那麼秋老虎多少天呢?秋老虎不長,一共10天,也就是咱們8月25日到9月3日這10天是秋老虎。
雖然夏至之後太陽開始從北回歸線往赤道移動,但是咱們北半球地熱積累的越來越多,因此反而接下來會越來越熱,因此大家注意做好防暑、防曬準備,今年最熱的時候還有15天到來,而末伏和秋老虎一般是最熱的二十天,大家要做好心理準備。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