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傅雷家書》,這三點細節讓我理解了言傳身教的意義

2020-12-07 喵大小姐Bree

文|Bree

詩聖杜甫在《春望》中,有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我想,家書確實是抵得了萬金的,在《傅雷家書》中,我確實真正理解了這句話。

《傅雷家書》,簡而言之,就是傅雷先生寫給家裡人的信。寫信的對象是自己的孩子,傅聰和傅敏,而書寫的人自然是傅雷和妻子朱眉馥,該書展示的是傅雷家風。

傅雷,中國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

父母為慶祝傅聰出生合影

《傅雷家書》主要分享的是1954年到1966年之間的一百九十封信。記錄了傅聰留學波蘭的經歷,有傅聰成為世界級鋼琴家的過程,有與彌拉的婚姻,有二人孩子的出生,當然也有傅敏遇到戀人跟父母分享,傅雷回信對於愛情和女性的理解,書信一直記錄到傅雷夫婦的離世。

整部家書,感情真摯,催人淚下。讀完後,我想分享最開始的兩封書信和書中關於做人、做事和戀愛與婚姻的細節,因為這才是留下來的最寶貴的東西——「言傳身教」

父母為慶祝傅敏出生合影

一、寫信緣由—別離苦

第一封信,正是傅聰離開。

車子開動,大家都變成了淚人兒,呆呆的直立在月臺上,等到冗長的列車全部出了站方開始回身。

而後全家人在回去的車上,都止不住流淚。半夜驚醒,時時刻刻驚醒,睡午覺,又是心驚肉跳的驚醒,自己好像大病一場之後的反應。媽媽隨時隨地都想哭,眼睛腫的不像樣,幹得發痛了,還是忍不住要哭。說一句話,又嗚咽不成聲了。

大段大段直面撲來的哭泣的描寫,都反映出一家人對孩子離別的不舍。

父母和傅聰在書房

這讓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了,尤其是買橘子那一段,攀上爬下,同樣表達父親的關懷和愛護,更多的是兒子內心世界的表達,和傅雷的描述截然不同。

第二封信當中 ,開頭是這樣描述的: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溫了一遍。可憐的孩子,怎麼你的童年和我的那麼相似呢?

而後開始了他的反思,總覺得自己犯了很多的錯誤,對孩子和媽媽做了很多「虧心的事情」在孩子離開,這些場景縈繞腦海,於是自己的父性才真正覺醒。

父親與傅聰

別離後,做父母的更多的是想念孩子的好,反思著自己的不好,這些都是用愛來澆築的,因為內心承載了太多的愛。於是感情需要宣洩,便在傅聰走的第二天就想寫信,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二、做人方面在小細節處透露大智慧

01 慰藉朋友牛恩德是傅聰青年時期琴友,後面被傅雷夫婦認作乾女兒,因患眼疾,眼睛需開刀手術,痛苦異常,之前開刀是傅聰陪伴安慰,念書給她聽,緩解了她不少苦悶。所以傅聰母親專門寫信,讓傅聰安慰鼓勵她,不需要多麼長的信,只需給一些精神上的安慰。

而後傅雷在信中也有提及務必寫信給恩德,而傅聰在給父親的信中,有反思責備自己沒有行動表現。

母親與傅聰和傅敏

但是傅雷是不贊成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心跡,待朋友不能如此馬虎,要言行一致。

02 回信反饋傅雷連寄去的德伏夏克譜二冊收到沒有的答覆都做了示範:來信時提一提「來信及譜二冊均已收到」,不能光提「來信都收到」。

而後叮囑:大小事都要對人家有交代。

這才是做人的道理。而後希望自己的孩子記一輩子,像極了臨行前的父母的嘮嘮叨叨,雖然是在信中表達,但是越是小的細節,越是透露著做父母的關於做人之道的傳輸。

03 不要忘恩負義還有一次,傅聰的行李耽擱,有人回信給家裡解釋原因,傅雷便給孩子去信讓傅聰表示感謝,寫信要注意口氣緩和,要記得寫上「承蒙他們謬許」「承他們誇獎」之類的話,還希望傅聰對幫他出國的團隊寫信致謝,可以寫的簡略,但是務必多些事實。

不要讓人覺得你只顧著往前走,而忽略了正常人的心理,記得表示你沒有忘記別人的幫助,不要讓人誤會。

傅聰

04 成名的藝術家需注意言行1957年,傅聰回家度假,而後在北京參加文化部的整風,母親擔心孩子禍從口出,時刻提醒傅聰注意言行。

而後,傅雷先生也來信特意讓孩子注意兩點:

第一、不要說話太主觀,不要帶有說服人的態度,這樣會讓人覺得你驕傲自大,目中無人;

其次、不要太好辯,學會含蓄。

三、做事方面的諄諄教導,希望自己的孩子別行差踏錯

01 勞逸結合得知傅聰在開音樂會的日子,任然維持8小時的工作,心裡著急,便提醒孩子不要在身體疲倦的時候勉強自己,尤其在比賽前幾個月,工作要減少一些,保養身心,演奏會更加出色。

傅聰婚後,經常需要出國演出,也依然很辛苦。

於是父親多次來信,常年不離琴絕不可能有真正的relax,唯有與大自然親近,放下一切,才會有放鬆的心情,傅雷建議孩子找個時間休息一下,無論是哪個山中住兩三個星期,還是去鄉村待上三五天也好,這樣無論是在身心健康還是藝術方面都很有必要。

傅聰與父親

年輕時身強體壯,年老時身體就會打折扣,因此有空閒的時間,必須出門旅行休息,傅雷時時建議孩子跟自然的接觸會促進音樂的進步,務必要注意勞逸結合。

終於,傅聰聽從了一下建議,和彌拉遊玩了瑞士和義大利,很巧的是瑞士的日內瓦湖的西端,傅雷先生也曾經去過。

所以非常希望聽聽他們的旅行分享,感慨他們的幸福。而後傅聰經歷了此次休假,之前彈琴時經常搖擺的身體居然不搖擺了,由此可見,只有感情淨化,人格才能升華。

02 赤子之心傅聰在克拉科夫(波蘭城市名)的第一次音樂會,彈奏的蕭邦的協奏曲讓聽眾們如痴如醉,而後陸續的音樂會也同樣好評如潮,傅聰分享給父母喜悅的同時,自己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認識到自己永遠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完美永遠不是藝術。

傅雷回信,欣慰於自己的孩子沒有因為過分的誇獎而失去自知之明,對藝術依然保持著謙卑,一個人的成就的大小,高低,並非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賦,但是只要堅強,就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打擊。

而後提醒孩子,藝術的表現動人來源於心靈的純潔,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吧。

人生沒有十全十美,藝術也沒有,所以需要我們終生的追求、苦練。

母親與傅聰

03 轉學建議傅聰曾經想轉往蘇聯學習,覺得自己的傑老師對現狀幫助並不大,於是傅雷專門做了一個理智的天平,甲盤和乙盤。甲盤分析不去的問題,乙盤分析可以去的問題,兩個盤各7個問題,除此以外,還有6個一般性的問題?讓傅聰仔細思考再做決定,當然也不用完全聽自己的建議,如圖:

傅聰來信,認真回答了問題,和父親多次討論,最終決定繼續跟著傑老師學習。所以傅雷對孩子坦言:有博學的老師指導比自己摸索的要好,要虛心一些,聽從長輩們的建議,尤其是專業的長輩。

04 務為技巧煩心傅雷分享傅聰的《協奏曲》當中第一樂章的技巧不盡完整,結尾部分有些毛病,於是在心中分享務為技巧煩惱,靜下心來,思考,尋找根源,或者向人請教都行,對症下藥。

內心的修養一直是父親念叨的問題,後面技巧和表達有了大改變,父親也依然來信建議孩子多往大自然中跑一跑,鋼琴要求放鬆先要精神上的放鬆。

傅聰

05 面對指責傅聰在倫敦有兩場音樂會遭到批評界的敵意,雖然真實情況父親並未知曉。這是彌拉後期來信才知道。

得知此消息,傅雷依然去信安慰,提醒孩子多分析分析自己,再去問問不同的音樂人的意見,對外界的批評提高警惕,然後舉例了歷史上的偉人也會遭受此種待遇,不必在意,是非自有公道。

四、坦誠的分享戀愛和婚姻的經驗

01 感情的建議在傅聰剛準備出國離開後不久,有收到過一封母親的信,是關於他的感情方面。

雖然文章中並未描述具體經過,但是母親直言孩子有些衝動,不夠沉著,太不自愛了,覺得孩子對待愛情不專,一個接一個。建議孩子深深地自我檢討一番,對自己應當嚴厲地責備。

然後以自己女性的視角勸誡孩子這樣的行為會讓女人寒心的,又分享了自己與傅雷自15歲訂婚,而後的幾十年裡,雖有磨合,不過感情依然牢固,融洽,傅雷對她依然始終如一。

父親也在信中提醒:讓孩子儘量控制感情,把它移到藝術當中去!

還有一句話我覺得很搞笑的:「你周圍美好的天使太多了,我怕你又要把持不住」,

而後直言,建議孩子過幾年禁慾生活,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提防自己!親愛的孩子,無論如何你要聽從我們的勸告,爸爸媽媽最不放心的就是這些」。

如此耿直的父母,更多的透露著關愛無疑了。

02 終身伴侶傅聰遇到了彌拉,邁進了人生的新的階段。父親來信,高興的同時,也建議,對待終身伴侶的要求:不能太苛刻,這和人生一樣,世界上並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自己又沒有完美到什麼程度,所以先學習相互的尊重、諒解和寬容。

傅聰與彌拉

而後,傅雷夫婦寫信便不止寫給一個人了,也包括彌拉,把她當做自己的女兒般對待,關愛有佳。

彌拉也好學,上進,為了彌拉能有更多進步,傅雷夫婦也分享了很多閱讀的書籍,同時提醒彌拉作為藝術家的妻子,兒子有些方面(去不同地方演出的收入傅聰對此不是很在意)比較隨意,也希望彌拉能夠適當提醒給兒子一些支持,他們還分享了理財的一些經驗供參考。

當然他們也有天下所有父母們都關心的問題,就是這對小兒女什麼時候要孩子,傅雷建議考慮二人剛成婚,可以適當給彌拉時間緩衝,母親倒是持相反意見,不過決定權還是由孩子自己做。

03 戀愛中的傅敏得知傅敏有了女友,父親還是極為開心的,因為傅敏身體不好,25歲才開始第一次戀愛,不禁讓父親多言語了幾句,這封信比較長一些,其中一條讓我記憶深刻:是儘可能多的暴露缺點,越早越好。

在書中是這麼分享的,人是複雜的動物,善變。對方身上的優點是否是真正的優點,缺點是否互相暴露出來給對方,關鍵的地方在於,不必找一個全無缺點的對象,而是一個雙方缺點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願意改進和彼此容忍。

所以,父親建議為了共同的幸福,要儘可能多的坦白自己,暴露缺點。

04 彌拉懷孕接到消息的母親興奮不已,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擔心遠方的兒子兒媳。

於是傅雷去信分享有了孩子以後的夫妻相處之道,為避免爭執,應提前規劃,都有思想準備,其次,分享了理財方面的經驗,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花費須有定額,並以量入為出的原則做好記錄。傅聰婚後,傅雷夫婦去信給兒子的時候,同樣也會給彌拉,在她的文學培養方面一直未間斷。而後傅聰孩子出生,傅雷夫婦便又多了個娃娃惦記,時刻提醒二人風雨同舟,和睦相處、相忍相讓。

傅聰、彌拉與嶽父梅紐因

巡迴演出,讓傅聰有機會成為大音樂家,後來,傅聰有機會到香港演出,和傅雷夫婦通了電話,既激動又心酸,同時也遺憾的是一家人還是沒有見面,不知何時才能再見!

傅聰深感,此次東南亞之行雖然不是回國,但是東方的風俗也給自己帶來了家鄉的感覺,對藝術的理解愈加深刻。

開始一天比一天體會到小時候爸爸說的:第一是做人,第二做藝術家……,自己在藝術上的成績,和做人的成績、缺點分不開,從未脫離生活。

結語:《傅雷家書》給我們呈現了一部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教育典範。以上點點滴滴,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亦或是對待感情皆是言傳身教的示範,皆是愛的語言。

(完)

參考材料:《傅雷家書》|圖片來源於百度

作者簡介:Bree,分享讀書和觀影感悟,與你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傅雷家書》:這三點細節,讓我理解了言傳身教的意義
    由趙麗穎、馮紹峰等人所主演的《知否》中,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這句話。但是大多數時候,孩子是不在父母身邊的,於是,家書就是傳遞往來的憑證。詩聖杜甫在《春望》中,有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我想,家書確實是抵得了萬金的,在《傅雷家書》中,我確實真正理解了這句話。《傅雷家書》,簡而言之,就是傅雷先生寫給家裡人的信。
  • 讀《傅雷家書》,我懂了許多
    同樣是父母,傅雷通過書信的方式溝通。正是這一封封的書信,感動著我們,打動著我們。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溫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
  • 在傅雷夫婦逝世50周年後的今天,重讀這一封「傅雷家書」
    於是,後來讀者得以讀到這樣一部內容豐厚的《傅雷家書》。過去三聯版《傅雷家書》主要展示的是傅雷與兒子之間長篇的文化藝術探討。隨著文化反思大潮的離去,這類內容和讀者的親近感產生了差別。2003年以後,此書版權轉移到遼寧教育出版社,讀者群轉向了學生和學生家長群體,但是,內容沒有相應地跟上,造成不少讀者不了解這本書。
  • 最應該讀《傅雷家書》的,其實是父母
    現在很多初中生要求讀《傅雷家書》,意在讓孩子們體會傅雷對孩子的深沉的愛。但事實上,最應該讀這本書的,是身為父母的家長。《傅雷家書》一書,字裡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深厚情感。
  • 《傅雷家書》面世35年,今天為何還要讀「家書」
    澎湃新聞還了解到,此番傅敏為學生編定的新課標本所選編傅雷夫婦與傅聰及彌拉的往來家信偏重「人倫日用」,相比過去通行的版本減少了冗長的關於藝術的論述,增加了親情的成分和短小有趣的故事。「如今社會上一是有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傅雷家書》為何物,二是學生們不完全能讀懂這本家書。為此,我們和傅敏先生商量,能否給現在的年輕人和學生編一本更容易讀的家書?
  • 傅雷家書
    而最新一版的《傅雷家書》,則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的版本。    銷售量以百萬計,至今仍保持3年10萬冊的銷量速度,《傅雷家書》不能不說是一個出版奇蹟。對此,傅敏也感到意外,「在圖書出版、發行之前,我完全沒有想到,它會有那麼大的發行量,產生那麼大的影響,有這麼強的生命力,我只是覺得,這些書信很有教育意義。」
  • 心中充滿愛的甜味—讀《傅雷家書》有感
    我沒有自己的家書集子,但我可以靜靜地讀別人的家書,心中同樣充滿著愛的甜味。翻開厚厚的《傅雷家書》,185封家書,字裡行間透著清雅的香,訴說著上個世紀1954年~1966年的故事———那個我們沒有經歷過的年代。  在你的一生中出現的人很多,惟一能認真讀你並讀懂你的人卻只有父母。
  • 【青蓮劍歌】讀《傅雷家書》有感
    作者:楊偉(鹽城市射陽縣人民檢察院機關黨委副書記) 初讀《傅雷家書》,很是為傅雷與傅聰那種亦父子亦師生亦朋友般的感情所感動。家書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傅雷作為一名父親,對遠在他鄉的兒子的勸慰和鼓勵;二是傅雷與兒子互相探討藝術真諦和自我修養;三是傅雷作為精神導師,對兒子進行為人處世、德行素養的指導。
  • 我抒我讀|《傅雷家書》讀後感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至1966 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自一九八一年出版以來,再版無數。提起傅雷先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身上的許多頭銜,諸如「著名教育家」「偉大翻譯家」「藝術評論家」等。
  • 《傅雷家書》:讓人肅然起敬的家風
    渴望安靜的時候,想去圖書館坐一坐,碰巧翻到大名鼎鼎的《傅雷家書》,一口氣讀了百頁。迫不急待地把書借回來,很快就讀完了。 讀完《傅雷家書》,讓人又喜又悲。喜的是在書中可以看到父子倆對於音樂、詩文、藝術和哲學靈動深入的探討、精神上的分享交流;悲的卻是現實中父母慘遭迫害而憤然離世的命運,造化弄人,正直高尚的人不該遭受這樣的結果啊。
  • 誰說而兒行千裡只有母擔憂,讀《傅雷家書》,感受父愛如山
    讀《傅雷家書》以後,從傅雷給傅聰的信裡讀出了滿滿的父愛溢於言表。傅雷一家送傅聰去波蘭留學,送別回來後,傅雷就給寫了一封信訴說送別的滋味:多少年來沒有嘗到了胸口抽痛,胃裡難過,只有從前失戀時有這經驗。今天一天好像大病之後,一點勁都沒有。信中還寫到眼睛哭腫的母親,還對自己對待孩子教育上的態度進行自我批評。儘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
  • 溫暖的旅程③| 讀《傅雷家書》有感
    現將第十屆讀書活動中獲評金華市的優秀讀後感作品予以選登,今天推出的是讀《傅雷家書》讀後感——《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讀《傅雷家書》有感女埠初中鄭佳運指導老師 應雪平初次聽見《傅雷家書》這個書名,我很是期待,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想讀一讀這本書。這是一部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 讀《傅雷家書》有感:父母給孩子最好的財富是教養
    讀《傅雷家書》,讀著讀著,讀到了家人工作的繁忙,讀到了日益減少的家書,讀到了家人對孩子提醒不要被金錢所奴役的話語,句句都是對孩子的愛意。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懷備至。
  • 讀《傅雷家書》有感
    謝謝你曾來過我的世界——讀《傅雷家書》有感「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願天下所有父母都安心安樂這是一本感恩的書嗎?是的,這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感恩,這是一個長輩對孩子的無限思念與關懷。多好的例子啊!如果有人問起,我會毫不猶豫的說,這是一本關於感恩的書。
  • 《傅雷家書》何故屢屢被侵權?
    1981年4月26日,由天津社科院出版、三原公司發行的《傅雷家書》面世。書中不僅有傅雷的家信,還包含有樓適夷代序、傅雷夫婦家信、傅聰家信、給兒媳彌拉的英法文信中譯本四個方面內容。樓適夷作代序《讀家書,想傅雷》中寫道:「謹鄭重地向廣大讀者推薦這部好書。」
  • 夜讀《傅雷家書》
    拿起三聯書店新近出版的《傅雷家書》,讀著讀著,身子不覺漸漸地溫暖起來。我感到這本書裡有一顆火熱的心在跳躍,在發射一股強烈的熱和光,蒸騰在我的周圍。同時,我的心頭,又生起這樣的感覺:仿佛是1956年的一個春夜,我坐在上海江蘇路傅家書房裡的長沙發上,斜對著長眉大眼、精神矍鑠的傅雷,聽著他侃侃地談著巴爾扎克,談著文學,談著音樂,談著他的兒子似的。     我和傅雷相識於1955年。
  • 看了10遍《傅雷家書》,我總結出18條教育的鐵律
    《傅雷家書》堪稱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家書之一,其中百封家書,記錄了傅雷傅聰的父子情誼,也道破了教育的真相。金庸曾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不妨看看《傅雷家書》中18條教育鐵律。
  • 有時陪伴是最好的溝通方式——讀《傅雷家書》有感
    在一個暑假,無聊之時,無意間發現了一本書—《傅雷家書》,一開始覺得很沒有意思,到後來我深深地被這本書裡的內容感動了。初讀這本書時,看到這一封信,就覺得傅聰其實很幸福,從「接到你的信我很開心」這一句話,就足以想像到那傅雷臉上洋溢的笑容,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傅雷一家的幸福與和諧。其實對於這種相處方式我是十分喜歡的,家人之間互相問候,互相討論問題以及父子之間的各種理解及探討觀念,如人生價值觀等。他們都有自己各自的想法和見解並能很好的溝通。
  • 名著推薦:《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可見,從古至今,家書都是人們寄託對親人的思念的物品。古人常常踏入戰場,所以家書對他們來說「抵萬金」!然而在當下,雖然沒有了戰火,家書也是一種有意義的物品。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現代家書:《傅雷家書》。一.作者介紹:
  • 《傅雷家書》:家書中傳達出來的人生智慧
    這27字家書雖然目的是傳達祖母對孫女的牽掛,但祖母自己重新提筆書寫,這其中是蘊含了多少情感呢。看著這27個歪歪扭扭、沒有標點的幾個短句構成的家書,王詩佳心中萬分感動,這封信後來被網友稱為「最感人家書」。可見在電子通訊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家書」的力量依然可以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