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人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中曾有記載:「吳滅越,越王勾踐入臣於吳。吳王病,勾踐用範蠡計,入宮問疾,嘗吳王糞以診病情,吳王喜,勾踐遂得赦歸越。」意思是說,勾踐戰敗後,親自到吳國並做了吳王夫差的奴僕。為了獲得夫差的信任並早日歸國,勾踐聽從範蠡的建議,在夫差生病期間,甚至不惜以品嘗夫差糞便的方式來替夫差診斷病情。糞便那酸爽恐怕任誰都很難下得了嘴,但勾踐不但要下得了嘴,還得吧唧嘴表現出很享受的樣子。沒辦法,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就算被強姦也要裝得有快感!不過,據說勾踐還因此患上了口臭之症。
然而,真相真如《吳越春秋》等史籍上所記載的那樣,勾踐曾經到吳國做過夫差的奴僕嗎?
據《國語·吳語》中記載,勾踐派人向夫差求和說:「勾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勾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帚以畡姓於王宮;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隨諸御;春秋貢獻,不解於王府……吳王乃許之,荒成不盟。」意思是說,勾踐願意率領幾位重臣,並親自承認犯下的重罪,到吳越兩國的邊境磕頭謝罪……如果吳國願意籤訂盟約,勾踐不但會派嫡長女拿著笤帚到吳國侍奉夫差,還會派嫡長子捧著盤子侍奉在夫差左右……夫差口頭答應籤訂盟約,但在沒有舉行正式盟誓之前便撤軍了。
事實上,就連《史記》也未記載勾踐到吳國做人質,而真正去吳國做人質的是範蠡與大夫柘。《史記》上說:「(勾踐)欲使範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於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範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於吳。二歲而吳歸蠡。」
《吳越春秋》所記載之事大多是小說家之言,所以不足為信。由此可見,勾踐從來沒有到吳國侍奉過夫差,更不可能品嘗夫差的糞便。
所謂「薪」就是指柴草,而「臥薪」就是指躺在柴草上。
《史記》上明確記載了勾踐曾經「坐臥」嘗膽,但並沒有記載「臥薪」嘗膽:「吳既赦越,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意思是是說,勾踐把苦膽懸掛在座位上,無論是坐下,還是躺下,甚至吃飯的時候都會嘗嘗苦膽,就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不忘雪恥。
其實,歷史上第一位將「臥薪」與「嘗膽」結合在一起使用的是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蘇軾。蘇軾曾經以孫權的口吻寫了一篇名叫《擬孫權答曹操書》的文章,文中寫道:「僕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意思是說,我孫權自從接受父兄的遺志以來,臥薪嘗膽,感嘆光陰似箭,功名未立,在上辜負先祖未報的忠誠,在下愧對兄長的知人之明。而此時的「臥薪嘗膽」並未是說勾踐,而是說孫權。
不過,南宋理學家呂祖謙的《左氏傳說》以及明朝張溥的《春秋列國論》中卻提到過吳王夫差「坐薪嘗膽」報仇的故事。
再後來的歷史小說中都曾多次描寫過勾踐臥薪嘗膽,甚至連清代小說家蒲松齡都曾寫過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本來「臥薪」與勾踐無關,但經過後人的渲染,「臥薪嘗膽」這番壯舉就逐漸被強加到了勾踐的身上。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斷定勾踐並未到吳國做過人質,也從來沒有「臥薪」。至於「嘗膽」之事,先秦時期的史籍《國語》、《左傳》上雖然詳細地記載了勾踐與夫差的眾多事件,但從未記載過勾踐「嘗膽」,僅有《史記》一書記載,只能作為孤證,由於沒有其他可信史籍互證,只能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