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朝,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硬氣,特別是那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許多人對明朝產生了一種由衷的敬佩。再加上太祖朱元璋得國之正,所以推崇明朝的後人也有不少。但提到明朝的皇帝,卻讓人多少有些一言難盡,幾乎各有各的特點。最奇葩的莫過於沉迷修仙的嘉靖和痴迷木匠的天啟,除此之外還有給自己封將軍的正德、在位一個月嗑藥把自己嗑沒的泰昌。相比起這些愛折騰的皇帝,大明十六帝中最沒存在感的,莫過於隆慶皇帝穆宗朱載坖(jì)。
朱載坖的老爹是在位45年的嘉靖、兒子是在位48年的萬曆,在位只有6年的他夾在中間,沒有存在感也就不足為奇了。除此之外,他的名字中的這個生僻字,許多人都不知道怎麼讀。說到他的名字,史家也曾鬧過大笑話。在《明實錄》中可以找到這樣一段記載:「上命皇第三子名載坖,第四子名載圳」。在嘉靖、隆慶兩朝的其他記載和朝鮮的史料中,他的名諱也是「載坖」。萬曆年間有個叫盧翰的文人在著《掌中宇宙》時,誤將他的名字誤寫成了「載垕」,後來的《皇明史概》和《國榷》等書作者也受其影響,寫成了「載垕」。等到清朝修編《明史》時,也寫成了「載垕」。
史書中所記載的人物都是貴族官僚,堂堂一國之君,居然連名字都會被後人搞錯,這也側面反映了穆宗皇帝的存在感有多低。朱載坖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按照長幼順序,本來是與皇位無緣的。奈何兩個哥哥命不好,沒能熬過老爹嘉靖。其中老大朱載基出生不到兩個月就夭折了,老二朱載壡在11歲時被冊封為太子,只要不出現意外就會是下一任皇帝。可是這位太子爺在當了兩年儲君後,卻不幸去世了。於是老三朱載坖成為了嘉靖帝最年長的兒子,按說輪也該輪到他了。
可是老爹嘉靖帝並不怎麼喜歡他,反而更青睞老四朱載圳。再加上前任太子的悲劇,嘉靖遲遲不願確定新任太子,這也使得大臣們開始在兩兄弟之間押寶站隊。擁立裕王朱載坖的代表人物有內閣次輔徐階,擁立景王朱載圳的則有首輔嚴嵩。朱載坖自知不得父親喜愛,因此一直小心謹慎,生怕讓別人抓住把柄。丟皇位事小,丟了小命事大!反觀景王朱載圳,仗著父親的寵愛,一直行事高調,早早地做起了皇帝夢。然而儲君一日不立,國本一日不穩,朝野之間也對比議論紛紛。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景王朱載圳去世,裕王朱載坖作為嘉靖帝唯一的接班人成為了實際上的儲君。次年嘉靖帝駕崩,裕王朱載坖即位,改元隆慶。從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先二哥朱載壡薨逝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成功接班,朱載坖戰戰兢兢活了17年。這17年也正是他的青年時期,迷信「二龍不相見」的嘉靖對他非常冷漠,這也導致了朱載坖非常的不自信、怯懦和沉默寡言。也正是由於這一種性格,導致他在當了皇帝之後,也沒興趣幹那些出格的事。
用現代的話來說,明穆宗朱載坖就是個徹頭徹尾的「老實人」,但老實並不代表沒能力,更不代表沒作為。朱載坖即位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嘉靖朝因言獲罪的臣子平反,糾正嘉靖帝的弊政。為了減輕百姓負擔,朱載坖下令免除次年一半田賦及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以前的所有欠賦。朱載坖令徐階、李春芳、高拱、張居正等人組閣,解決了南方的倭患和北方蒙古的威脅。為了發展民間經濟,朱載坖還廢除了海禁,支持私人從事海上貿易,史稱「隆慶開關」。
有學者統計,從隆慶元年(1567年)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通過海上貿易流入大明的白銀總數約為3億3千萬兩,大致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朱載坖打破祖制的這一政策,為大明帝國創造了大量的財富,讓後來的萬曆首輔張居正推行改革,有了紮實的經濟基礎。隆慶開關在中國歷史在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甚至有學者認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不應該是設定為後來的鴉片戰爭,而應該是這一歷史事件。但即便隆慶開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本本分分的隆慶帝朱載坖本人,依舊在歷史長河中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