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門外掛著一塊牌,上面寫明該店實行「自助消費」。見習記者 杜瑜 攝
店內每張桌子上都寫著「隨意給錢」的字條。 見習記者 杜瑜 攝
沒有服務員招呼,也沒有攝像頭監控,走進店裡,自行泡茶,隨意給錢。這樣的無人看守茶館,你會去消費嗎?昨日下午,記者就在重慶磁器口古鎮發現了這樣一家無人看守的茶館。這樣的茶館方便了顧客,也方便了店主,經營狀況怎麼樣呢?
自主創業 獨闢蹊徑開「無人看守茶館」
6月20日下午,記者在磁器口正街找到了這家「無人看守茶館」。門前豎著一塊木板,上面除了「歡迎參觀」四個大字,還詳細寫明這是一個自助茶館,顧客可以自由進出、自由消費、隨意付錢。
記者走進茶館,看到茶館裝飾古樸,充滿濃鬱的文化氣息。牆壁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字畫,每張桌子上都貼著「勇敢泡茶,隨意給錢」的字條。茶館左邊桌子上放著一個玻璃罐,裡面裝著零散的紙幣。
據茶館老闆蔡頂偉介紹,他今年29歲,老家彭水,初中畢業後參過軍、當過保安、煉過鋼,吃了很多苦。後來才自主創業,在磁器口開了家字畫鋪。有了點盈利後,就覺得可以再投資擴展經營範圍。在充分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後,於去年11月在字畫鋪對面租下一個門面,獨闢蹊徑地開起了這家「無人看管茶館」。
「平時顧客喝完茶,都是將錢放進玻璃罐中,有幾塊的,也是幾十塊。」店主蔡頂偉告訴記者,他主要經營字畫鋪,無暇兼顧茶館,只能將喝茶所需物件的擺放位置寫在留言條上,自己每天早起燒好5瓶開水放在茶館顯眼處,遊客便可按照紙條上的飲茶指示完成喝茶過程,既方便了遊客,有方便了自己。
眾多遊客被吸引 但真正消費的卻很少
「無人看守」茶館在磁器口一開張,新穎的模式便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參觀拍照。但是蔡頂偉說,磁器口這種人流如織的旅遊地,並沒有為茶館帶來紅火的生意。
「感覺大多數遊客都還不能接受這種經營模式,雖然每天人來人往最少都要接待上百位遊客,節假日數量還要翻倍,但真正消費的卻只有少數,當然,其中也有喝完茶不給錢的。」蔡頂偉表示,開業7個月來,平均每個月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除開房租、水電等,茶館還未實現盈利,還需字畫鋪補貼。但是蔡頂偉卻表示,茶館做的「隨意生意」「誠信生意」,並沒有想到要賺多少錢,而是要賺「誠信」。
記者也在茶館待了半個小時,看到有13個遊客進店,坐坐看看,參觀、拍照,但喝茶的卻只有4個人,其中3人自覺付了錢,一個5元、兩個10元。
那麼,無人看守茶館的這種經營模式到底有沒有市場?該不該放棄?如果繼續,需要如何完善?記者採訪了街坊鄰居、遊客、營銷專家,且來聽聽他們的聲音。
鄰居:模式雖新穎 但算不上做生意
對於蔡頂偉開茶館的事,在磁器口做了十幾年副食生意的劉阿姨一開始就不看好。「當時我們還善意地提醒過,就覺得小夥子一個人,開個茶館忙不過來,還不如將字畫鋪經營好。」不過劉阿姨表示,年輕人有闖勁,街坊鄰居都還是很支持,有時還會幫點忙。
可這茶館一開,劉阿姨等街坊鄰居就表示看不懂了。「思維太開放太前衛,模式太新穎,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劉阿姨說,如果她走進這樣的無人茶館,就不敢消費的,因為這個「隨意給錢」太沒有標準了,給少了店家虧,給多了自己又划不來。
「總感覺這種隨意,不像是做生意。」房東穆老爺子說,如果讓他經營茶館,就沒得這麼開放,必定是傳統模式,消費必定兌現。
遊客:是浮華中的小清新 希望能繼續經營
家住巴南的張敏高帶著女朋友到磁器口遊玩,無意間發現了這家「無人看守茶館」,很是興奮地到裡面參觀拍照,最後自斟自飲,喝起了咖啡。「茶館為遊客提供了自主空間,像家一樣舒服。」
「其實賺不賺錢到是小事,最主要是能直接反映出市民的誠信度和人品。」大學生遊客王哲表示,現在有不少人愛佔小便宜,「這樣的無人售貨小攤正好可以當作一次實驗,說不定就有些人喝完茶不給錢。
遊客劉先生則說,茶館提供的是功夫茶,裡面學問很多,現在很多人都不懂,茶館相當於是對茶文化的宣揚。「還是希望能繼續開下去,但店主最好能給遊客更多的提示,比如在牆上貼上功夫茶的製作流程、飲茶要點等。」另外劉老闆也呼籲,前往茶館消費的遊客,喝完茶,別忘了付錢。
專家:賺的是誠信 還需多方提醒引導
重慶工商大學商務策劃學院教授強海濤對這個「無人看守茶館」頗為玩味。他說,「無人茶館」通過「自主隨意」的方式向素不相識的顧客傳遞出「信任」的符號,顧客往往也會心領神會,投桃報李。「說到底,這種經營模式確實不在於要賺多少錢,賺的是誠信。」
但實際情況為什麼不很樂觀呢?強海濤表示,主要是因為現在的整個社會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商業倫理,消費者的道德體系也還未完全建立起來。再加上消費者的消費偏好不同,有的就喜歡被服務,有的則自主自助性更強,多方面的因素才導致了 「無人看守茶館」目前的現狀。
強海濤建議,店主應為自己的茶館定位,找準自己的服務對象,並分析他們的消費心理、消費習慣、消費偏好,然後從裝飾、招貼、標語、警示等設計上進行改造,營造良好環境,通過引導和提示,達到「無人看守」勝似「有人經營」的效果。(見習記者 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