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附近的南下窪子胡同有家新開的餃子館格外引人注目,莫言端著一盤餃子的照片(如大圖)讓很多人以為莫言與其有關係,這讓一些顧客慕名前來。餃子館老闆稱他和廚師長與莫言都是山東高密人,廚師長自稱是莫言的舅姥爺,使用莫言形象宣傳獲得默許。昨天,當北京晨報記者向莫言之女管笑笑求證時,她表示並不知情,餃子館侵犯了父親的權利。
餃子館拿莫言當噱頭南下窪子胡同位於繁華的南鑼鼓巷和什剎海之間,北京晨報記者來到現場時看到,在老莫餃子館周邊都是小攤點,環境比較差。這家名為老莫餃子的小門臉本來並不起眼,但是招牌上有一張莫言端著餃子的照片,讓路人自然而然地把小店和莫言聯繫在一起。北京晨報記者比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新聞圖片發現,這盤餃子的位置在原圖裡是諾貝爾獎章。
北京晨報記者到店裡了解到,餃子館開張約一個月,店裡夥計都是山東人。老闆賈先生稱,小店和莫言有些關係,「他支持老鄉創業,莫言對經濟方面不是很看重,」老闆賈先生稱,「他覺得自己出名了,老鄉用自己名字開家店也沒啥。」
賈先生繪聲繪色講起開業那天莫言到店查看的情況:「他覺得只要乾淨衛生、為老百姓著想就行,但太忙沒吃飯就走了。」賈先生稱,老舊的南下窪子胡同附近居住著很多山東打工者,所以想要開一家山東風味的小店方便老鄉就餐。「我們也不想做太大,就想做附近老百姓能吃的、實惠的、乾淨衛生的飯店,突出山東特色,不是想出多大名。」賈先生說。
莫言舅姥爺當廚子?賈先生說,店裡的廚師長和莫言是親戚。廚師長何慶雷40歲出頭,他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別看歲數小,在看重輩分的山東農村,他卻是莫言的舅姥爺。「以前不知道莫言,小學時老師說到《紅高粱》,我才知道有個莫言。」何慶雷說起莫言時並無太多親切感。在高密鄉下,許多人都沾親帶故,「親戚太多,不太記得住。」何慶雷說。
關於小店使用莫言的名字和照片作為招牌是否得到莫言的許可,何慶雷表示出了輕鬆的態度:「他(莫言)來店裡看的時候也沒說什麼,等於是默認了。」
不過,附近的居民對此也是看法不一。「莫言拿了諾貝爾文學獎,會在這破胡同裡開個餃子館?而且這餃子館也太稀鬆平常了。」有的居民對餃子館得到莫言授權表示疑惑。而有位來自山東的張先生說,「有可能是莫言照顧老鄉,這麼做還挺淳樸的,俺們老鄉沒因為出名就忘了窮親戚。」
莫言之女稱侵權昨天,北京晨報記者聯繫到莫言之女管笑笑,對方回應對餃子館不知情,對"何慶雷"這個名字也沒有印象。」具體情況還需要時間來確認,但這件事確實侵犯了我父親的肖像權。「對於如何處理此事,管笑笑說:「這跟民生大事比起來都是小事兒。會跟餃子館方面說一下不要再用我父親的肖像了,但沒有必要讓太多人知道。」
昨天下午,北京晨報記者再次聯繫賈先生轉達管笑笑的說法時,賈先生表現出迴避的態度,不再談論此事。「我們想低調一點,只想為附近的人解決溫飽問題,不想把事做大。」賈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