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用刀割破現實的外衣,寫故鄉是作家命定的東西

2020-12-16 冰凌讀書

文/冰凌讀書

對於獲獎,莫言這樣說:接到評獎委員會的電話,我心裡是驚喜和惶恐的。這麼巨大的榮譽降落在我身上,面對世界上這麼多優秀的作家,他們都有獲獎的理由,但他們沒有獲得,我得到了,因而惶恐。—— 莫言

高密,山東省的一個縣級市,在2012年10月11日,這裡成了中國最為灼熱的新聞中心!

因為這個地方出現了一個莫言,這個莫言出了令人驚喜、羨慕的小說《蛙》,正是這個《蛙》在獲得了國內茅盾文學獎之後,又一次平地起驚雷!《蛙》在國際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對於獲獎時的言語應該是謙虛吧,無論是說幸運,還是偶然,總之,諾貝爾文學獎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上來評價一個作家的創作的,是根據他的文學氣質和特質來決定的。況且幸運只會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同時也是有實力的人身上。

莫言出生在高密東北鄉,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個小村莊。那個時代的農村,艱苦的條件,真是沒辦法用語言形容,又愛又恨。我們的作家是這樣用幽默、調侃而又實事求是的語言描述的:

小時候和他的同學在高密餓得不僅啃樹皮,還啃煤塊,鄉村小夥伴們個個啃得牙齒都非常堅硬、非常犀利。後來,有些人去當電工,電線本應用線鉗剪,他們用牙一咬就咬斷。

這樣的文字看著讓人揪心,究竟是怎樣的磨鍊才能使牙齒能夠代替線鉗! 生活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都有深刻體會,這種用直白描寫的手法寫出的文字,讓人越嚼越有勁!

莫言的成長一直是一個「」字伴隨,本名是管謨業的莫言,吃飽成了大問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父母別說養活孩子,就是自己也是餓得吃土。為了吃飽,莫言想盡辦法去參軍,在部隊裡,莫言不僅吃飽了,而且還找到了精神食糧。在部隊圖書館當了圖書管理員的莫言,面對圖書如饑似渴地閱讀。在哥哥的指導下,莫言的第一篇小說《春夜雨霏霏》發表在保定的《蓮池》上。

文學改變了莫言的命運,家鄉是孕育莫言文學的沃土。

在莫言小說《白駒鞦韆架》中第一次出現的「高密東北鄉」,成了莫言小說的標誌,與福克納筆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和馬爾克斯筆下的馬貢多鎮一樣,成為世界文學版圖上的地標!

家鄉養育了莫言,同時,也給了莫言在文學道路上取得成就的助力;莫言表示,作家寫故鄉,是一個命定的東西。一炮走紅的《紅高粱》不僅把張藝謀、鞏俐推上了風口飄,而且莫言的家鄉高密東北鄉也響噹噹地亮相於世界人民的視野中。

莫言說:我要感謝這片土地,感謝這邊父老鄉親,我生於斯長於此,我最早的作品都是以我在這個地方成長的經驗,親身經歷,甚至於好多小說裡面的人物原型,都是左鄰右舍。所以我想,如果沒有這片土地,沒有這片土地上的鄉親們,也不能有我這樣的作家。

同時,作家的故鄉也是開放性的概念,變化的概念,作家作品中的故鄉是不斷拓展、豐富著的,就像一個巨大的湖泊 ,四面的小溪小河往裡面湧入。

作家說莫言,中肯而又高度的評價!

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寫給莫言的頒獎詞是: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頒獎詞一語中的地指出了莫言作品的靈魂!

餘華說: 從文學的標準來看,莫言起碼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因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龍應臺表示:讀莫言的作品,你會發現他對土地、對農民、對飢餓,尤其是對「殘酷」,是了解的,而且了解得蠻深刻。他也許不咆哮,但是,不咆哮不代表他看不見。用「中國味道」來看他的作品,有點太小看了。

劉再復: 文學評論家劉再復說,苦難是莫言的第一搖籃,是他的天才催化劑。

劉再復對莫言說,高爾基說過,託爾斯泰如果是生活在大海裡,肯定是條鯨魚,我希望你在文學滄海裡也能成為一條鯨魚。

莫言不但沒有辜負文學大家的期望,也沒有辜負世界人民的期望,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以饗讀者。

莫言的作品在日本的影響很大,愛知縣有個寺廟裡,有以「莫言」命名的點心,味道是玉米味,另外,還有莫言饅頭,高粱米的顏色,裡面是糖和奶油。那滋味真讓人垂涎!有趣的是這個廚師是《紅高粱家族》的讀者。

再成功也要低調,再不堪也要微笑!也許這句話應該是對莫言的真實寫照。

莫言 莫言,不是不言,而是一切的話語都在作品中!

——END——

在閱讀中成長,在閱讀中充實自己。文學解讀歡迎關注@冰凌讀書 每天更新,不見不散噢~

相關焦點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丨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
    回過頭來看,如果我們把老莫的回鄉和魯迅的回鄉再比較一下的話,你會發現,對於魯迅來說那個相距兩千餘裡,隔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幾乎是被我們的現代所拋棄的一個宇宙的盡頭,是一個停滯在那裡的東西,這是魯迅的回鄉。而老莫的這個故鄉不是一個停滯的東西,它在老莫的圖景裡幾乎代表了現實中所有龐雜的力量,繽紛、快速、變化、前進。
  • 莫言:「鄉土作家」不是貶義詞 不為獎項而寫作
    「鄉土作家」不是貶義詞  時代周報:你的故鄉山東高密是你寫作的源泉。有人說,莫言的作品以寫農村題材居多,沒有學者氣、文人氣,因此至今還是一個「鄉土作家」,無法進入更高的層面。你是怎麼看的?  莫言:關於故鄉的這個概念,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 | 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上)
    這本書另一個特別之處,就是莫言第一次非常有意識的把自己作為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寫進了小說,書裡書外兩個莫言之間的關係是很有意思的。小說中的人物「莫言」可以說是現實中的作家莫言的一個鏡像,當書中的「莫言」旁觀他人的故事的時候,書外的莫言也在用審視的眼光打量著自己。作者本人經歷的介入打破了真實與虛構的界限,亦真亦幻,難分虛實,這也是《晚熟的人》給我們提供新的閱讀的樂趣。
  • 央視推出紀錄片《文學與故鄉》 莫言、賈平凹等作家說鄉愁
    作家的故鄉與文學,一直是文學領域最值得探究的議題。由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六集紀錄片《文學與故鄉》,日前聚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茅獎得主主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等六位作家,歷時兩年拍攝,該片於上月底在北京師範大學舉於首映式,不日將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莫言獲諾獎後寫的小說《故鄉人事》,感覺跟魯迅相比有些走遠了
    我深知,用獲得諾貝爾獎作為一個時間節點去評判一個作家的作品,是很沒有說服力的。這一般是各種媒體作為噱頭的手段,而我在這裡也用了這樣一個標題,難免有譁眾取寵之感。然而,先別急著在心裡罵我垃圾小編之類的話。且聽我細細講來,我將諾貝爾獎作為一個節點,其實並不是為了製造噱頭,而是深度切合莫言本身的小說創作的。
  • 莫言奪諾貝爾獎:我的靈魂寄托在對故鄉的回憶裡
    無須諱言,再偉大的作品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再輝煌的人生都是一個腳印一個腳印走過來的。那麼,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人生故事,烙著怎樣的腳印呢?關於自己的過往,「五年級以上沒有同學」,莫言在一次講座上這樣介紹自己,因為他讀到小學五年級就輟學了,自己的文學啟蒙和靈感更多來自豐富的現實生活體驗和高密集市上說書人講的《三俠五義》、《水滸傳》、《林海雪原》、《保衛延安》等。
  • 莫言《檀香刑》:用修辭和魔幻現實構建的貓腔大戲
    文 / 楊大俠和中國大部分鄉土作家一樣,莫言也有很深厚的鄉土情結。貓腔戲,則是莫言從小接觸、熟稔於心的戲種。「貓腔」由高密當地一個叫常茂的人,在雍正年間發明出來,因此又叫「茂腔」。莫言說:「如果說我的家鄉有什麼聲音的話,那茂腔是我們故鄉的音樂旋律。」
  • 《晚熟的人》雖然晚熟,但作家莫言終於回來了……
    關於書名中「晚熟」的概念,莫言解釋,如果一個作家或者一個藝術家過早地成熟了、定型了、不變化了,他的藝術創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終點;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家希望自己能夠晚熟,使自己的藝術生命和藝術創作力能夠保持得更長久一些。
  • 莫言:哪裡有人哪裡就有荒誕
    如果這 個人寫了城市生活那也是不可信的。我不完全同意這個說法,因為有很多出身農民家庭的作家寫城市寫得也不錯。我覺得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自己的城市,我就是 用我自己的眼光看我生活的這個城市,有什麼不可以呢?我寫的故鄉是精神故鄉,而我寫的城市也是精神的城市。城市或者鄉村,畢竟是個環境,小說歸根到底是寫 人的,而人,尤其是現代人,城裡人和鄉下人,到底有多大區別呢?
  • 《文學的故鄉》:君自故鄉來,每一位作家都是一片土地的代言人
    文學是有故鄉的,文學的故鄉在作家的筆下,在屬於他們自己的土地綻放,故鄉裡的人們在特有的域上吶喊、奮鬥、堅韌地生活,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形成了每個作家的特色文學。魯迅作品中紹興的背景、烏篷船是永遠忘不掉的情節;老舍京味京腔生活畫面的深雕細磨,一壺老茶裡有多少民國往事;莫言對高密東北鄉的廣闊生活的長卷書寫……土地不僅滋生莊稼樹木,也滋養人文風俗。
  • 作家莫言:講故事是小說存在的最基本的理由
    莫言:生物不斷生長,作家也不例外。年輕的時候激情澎湃,或是怒火萬丈,或是柔情萬種,帶著一種誇張的東西進行藝術創造。隨著讀過的書越來越多,見過的人越來越多,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越能用更加成熟平和的態度觀察和理解事物,全面客觀地呈現要寫的現實。過去語言上最喜歡濃墨重彩,大量地使用形容詞,渲染自己的感受。
  • 作家筆下的鄉愁:中國人的故鄉是母親,西方人的故鄉是戀人
    有人說:「長大後,鄉愁就成了一張藍藍的車票,我在這頭,故鄉在那頭。」離年前抱怨七大姑八大姨的時間還不遠,但真要分別時,又有無盡的情味在心頭。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作家筆下、口中的故鄉。他們之中,有人對故鄉「深惡痛絕」,也有對鄉土的無限想念,文字話語之間,作家筆下到底有怎樣的故鄉?
  • 莫言獲獎演說或談故鄉農民 回國後到北師大任教
    因為,這些獲獎演說通常會成為日後人們理解該作家的一把「鑰匙」。  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幾位文學批評家,希望能從以往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演講中找到一些規律。在莫言之前,已有107位作家獲得諾獎,其中除了倫琴等少數作家拒絕演講之外,絕大部分作家都在諾獎領獎臺上留下了他們的名篇。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郜元寶告訴本報,這些作家都不喜按常理出牌,不僅演講的文體五花八門,內容也迥異。
  • 莫言受聘北師大教授 強調自己仍是農村作家
    在現場,莫言朗讀了自己的短篇小說《狼》以及小說《生死疲勞》中,西門鬧被藍臉小鬼押著轉生回到人世變驢的節選。     中新社北京1月22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22日傍晚現身北京師範大學,受聘為該校文學院教授。莫言說,希望不久的將來,中國作家能再次登上瑞典的領獎臺。
  • 專訪香港書展年度作家董啟章:莫言是寫作的天才
    董啟章:第一就是對於莫言,實際上我不是每一部莫言的小說都看過。我覺得莫言想像力非常強大,說故事的能力也很厲害,就是天才。我一定寫不出莫言那種講故事方式的小說,那麼動聽的小說。莫言的爆發力也很強,在短時間能夠寫出一個長篇,我也絕對沒有可能,因為我身體沒有他那麼好。我覺得我的小說裡面對社會、對時代也有很多的反思。
  • 莫言:文學獎不是政治獎 作家不為黨派服務
    莫言:這樣的批評從他們的角度來講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對我來講,有的是沒有道理的。難道抄寫延安《講話》就是不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嗎?我上個月在上海也著重的回答了這個問題,當時有一個日本的作家阿刀田高在跟我對談的時候他說過,他知道文學是幹什麼的和為什麼幹,原因是因為他讀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 諾獎作品《蛙》:淺析3種寫作技巧,讓人體驗莫言的狐幻與現實
    莫言的《蛙》其實已經在儘量收著了,因為他談的問題略敏感——計劃生育問題。《蛙》,其實是莫言一種對現實的妥協,神奇的是,莫言技藝高超,能在妥協中大放光輝。01.莫言的寫作技巧:主題上現實,形式上「狐幻」諾貝爾獎評委對莫言的的定義是「魔幻」,其實,莫言並非單一的「魔幻」。
  • 莫言《晚熟的人》,真我假我自如切換,高中生作文素材
    這一消息讓小星想起了2012年,因為「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榮獲此獎的中國籍作家。時隔8年,莫言帶來獲獎後首部小說集——《晚熟的人》。12個故事,依然紮根於「高密東北鄉」,講述故鄉的人與事,反映他對時代的關切與思考。
  • 毛丹青:故鄉是文學的起跑線
    我對故鄉與文學的思考是有一個直接原因的,這也許是旅日三十多年而造成的一個現實,離開故鄉越遠,貼近文學的心境就會越大。當然,所謂「離開」,在此指的是時間與空間之於我個人的距離。她回答:「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從故鄉的寒國到暖國的,然後把自己的影子丟掉了,而影子卻變成了主人,在這裡,人被不可挽回地替代了,最終死於非命。這個故事通篇也是一個來往於故鄉與現實的過程,這是我推薦的重要理由。」村上春樹與其他日本作家一樣,也是一位喜歡在故鄉留下筆墨的人。
  • 莫言:願用全部作品「換」魯迅一個短篇小說
    莫言挺滿意這一首:「大意是『八月十五月光明,故鄉已是高粱紅。釀成美酒我先飲,不覺醉倒小橋東。』吳悅石先生配上兩簍鮮紅的高粱,還有一個跟我面貌有幾分相似的人躺在旁邊沉睡不醒,畫面很生動」。「我的打油詩,更多的是從生活經驗得來。」2011年,有人給莫言的打油詩編了個集子準備出版,但被他「壓住了」,「不好意思拿出來,覺得怪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