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秦賦》劇情拖沓,篡改歷史
《大秦賦》在50多集的時候,花了好幾集說趙王趙偃到秦國去會盟這個事,翻遍《史記·趙世家》和《史記·秦始皇本紀》,對這個事情根本就沒有任何記載。
歷史上趙偃跟秦王政即位的時間也就相差了一年。
趙孝成王(趙丹)20年的這一年,秦王嬴政即位,21年的時候,趙丹就死了,他的兒子趙偃即位,這個與《大秦賦》基本一致。
趙偃在位只有9年,在《史記·趙世家》中,把歷代的趙王都說了個遍,尤其是像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因為在位時間比較長,文字就比較多,而對於趙偃的敘述並不多,如果他曾經到過秦國,跟秦王有過會盟,而且如《大秦賦》中顯得那麼足智多謀,在《史記·趙世家》裡面一定會有記述。
同樣,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也應該有記載,而這兩處都沒有,說明這個事情是子虛烏有的。
不明白《大秦賦》花那麼長的時間去鋪排這個事情,而對於滅六國基本上一帶而過是什麼意思?
趙偃在位9年就死了,那時是嬴政在位的第10年。
他倆之間有過什麼交集?不妨先捋捋這兩個人即位後的事跡。
二、統一六國前嬴政的功績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這裡先簡要復盤一下嬴政即位後的主要事跡:
總結一下,嬴政自即位後至統一六國的大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加冠親政前,秦王政元年~9年,不斷蠶食六國,這應該多為呂不韋的功勞。
第二階段:秦王政9年~16年,剪除嫪毐、呂不韋,這期間也包括除掉宗室一些反叛的人,肅清政敵。並且開始東出,徵討6國,不斷蠶食三晉。
第三階段:秦王政17年~26年,滅六國。
17年抓住韓王,韓國滅。
19年平定趙國,抓住趙王遷,把嬴政母子在趙國時那些曾經欺負過他們的人都活埋了。
20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被識破,荊軻遭肢解。
21年,秦國怒攻燕國,太子丹死,燕王逃跑。
22年,王賁攻下魏國,魏王投降。
23年,王翦出兵楚國,抓住了楚王,但項燕又立昌平君做了新的楚王。
24年,昌平君戰死,項燕自殺,楚國滅。
25年,抓住了燕王喜,標誌著燕國的徹底滅亡。
韓國是內史騰滅的,韓王也是他抓住的。其他五國,多是王翦、王賁父子打下的。
再來看看趙悼襄王趙偃的主要政績:
悼襄王元年,趙國行大備之禮,戒備魏國,趙國想渡過黃河,修一條大道通往魏國的平邑、中牟,魏國沒有答應。
2年,拜李牧為將,攻擊燕國,佔領了武遂、方城。
3年,拜龐煖為將,攻擊燕國。
4年,龐煖率領趙國、楚國、魏國、燕國、韓國精銳部隊攻擊秦國,這就是五國合縱攻打秦國的那次蕞之戰,趙國和其他四國合縱打秦國,沒打贏,轉頭就去攻擊齊國,佔領了饒安。
5年,這一年沒有打什麼仗,趙偃派了一些人防守黃河橋梁。
6年,魏國把鄴城送給了趙國。
9年,趙攻擊燕國,打下兩座城,戰爭還沒終止前,秦國就奪走了鄴,悼襄王死了,他的兒子趙遷即位。
四、《大秦賦》,''彩彩彩''要變成''踩踩踩''
每天晚上更新三集,從晚上七點半開始看,三集經常把我看得瞌睡,可我還是堅持著看,怕錯過什麼精彩的、有深意的地方。怕自己不了解歷史,抽空就讀《史記》等史料。
和大多數人的感受一樣,我不喜歡看起來50歲面孔的演員去演13歲的嬴政。不喜歡毫無古典感覺的趙姬,就算她放浪,她也不至於這麼無知。本來還有點喜歡嬴傒,他的眼神看似挺委屈、深情,後來越來越覺得這個人是個大廢物。
我看什麼呢?看戰爭大場面?但若沒有合理的劇情,那些燒錢的大場面也空洞。
看真正的史實?結果發現《大秦賦》在很多地方都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趙偃到秦國會盟這事出自哪裡?郭開綁架趙姬、在雍城開點心店出自哪裡?趙偃郭開小時候欺負嬴政出自哪裡?
漸漸失去耐心,往往很有精神的時候看《大秦賦》都能看得快要睡著,這個周末,我特意空出一天,把最近幾天拉下的幾集都看了,從48集看到了59集,之後再對照了一下《史記·秦始皇本紀》和《史記·趙世家》,發現《大秦賦》瞎編濫造的地方太多了。
從《燕雲臺》到《大秦賦》,從最初的驚喜,到越來越失望,真是一言難盡。對於一個熱愛歷史劇的人來說,看到瞎編亂造還貌似一本正經高大上的作品,真得很難過。還不如去看什麼戲說的片子了,《呂不韋傳奇》都比這好看合理。
《大秦賦》,聽這名字,本該是史詩般的大片啊,但是現在,對它不滿、吐槽的聲音源源不斷,這部劇,終於從「彩彩彩」,變成了「踩踩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