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流傳的農諺、歌謠多是民間百姓根據自身經驗,對氣候進行的觀察總結,從而用來指導人們適應各個節令的生活,或是對未來的農業生產活動進行預判。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的說法就是證明了立春氣候和農業生產收成之間的聯繫。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每年的2月4日前後交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15°,天氣開始回暖,日照逐漸變長。春夏秋冬四季對應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所以人們總結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從中可見立春節氣對於農業生產特別重要,是人們開始播種的日子。
古人在春季開始耕種的時候,都希望一年的農業生產中都能風調雨順,莊稼能獲得不錯的收成,而為了達成這樣的效果,人們則產生了關於農業生產的圖騰崇拜,將希望寄託於各種圖騰神仙。早在唐宋時期人們就在立春的節氣進行鞭春牛,拜神仙等儀式活動,希望以此來提醒人們春耕開始了,同時也希望神仙能保佑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
「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是說如果一年之中立春的這一天是個晴天,那麼今年的天氣一定風調雨順,地裡的莊稼長勢也會不錯,能有個好收成。所以就不用再去拜佛求仙來保佑農業生產了。
很多民間流傳的俗語也從側面說明了立春這一天天氣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比如人們常說的「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立春晴,一春晴」,「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是晴天,百事好收成」等俗語都說明了只要立春這一天是晴天,那麼整個年頭的氣候和環境都有利於農業生產的開展。
而反之就有「立春雷轟轟,十個豬欄九個空,「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等說法都說明了如果在立春這一天打雷或雨水比較多的話,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陰雨連綿的天氣,不僅不利于田地裡莊稼的生長,也不利於家禽的養殖。
「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老輩農民的說法,到底什麼意思?怎麼理解?今天你們那裡天氣怎麼樣?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