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俗語「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是什麼意思?這種說法靠譜嗎?
文/二狗
今天是立春日,天公作美,一掃往日陰霾。天氣晴朗,心情為之一震,久聚心頭的鬱悶雲開霧散。聽爺爺講今天立春日是晴天,「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我有點蒙圈,不問神仙就問爺爺吧:爺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爺爺說:「立春這天不下雨,預示著一年收成不錯,古代主要指小麥收成好,老百姓能吃上饅頭,餓不死人」。我若有所思,心不在焉「啊」了一聲。
其實我知道,這只不過是一種美好的願景,就像我們常說「瑞雪兆豐年」一樣,是有利於生活和農業生產活動的,而說到立春節氣,在過去也是農曆春節的日子,不僅代表人們長了一歲,同時也代表春季的開始,而老話常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說明立春後有一個好的開始,也會激發人們的鬥志,並以樂觀心態積極搞好農業生產,對生活抱有美好希望,自然有利於提高生活水平。而對於標題說到立春節氣相關的農諺老話,下面結合所了解情況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說到「立春是晴天」,在過去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民看來是一種有利的年景,例如老話說「立春之日晴,莊稼好收成」,說明立春當天為晴天時,預示著今年地裡的莊稼會長勢不錯,是一個豐收年份。而至於為何立春節氣是晴天會比較有利農業生產活動呢,我感覺可以從各地類似農諺上找到答案,例如:
一、「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這句農諺字面意思是便可以理解,是說立春節氣為晴天時,今年春天多為好天氣,有利於春耕等農業生產活動,反之,如果立春下雨,則可能預示著春天陰雨天較多,則不利於開展春耕,也不利於一些越冬農作物的返青生長,畢竟光照不足,有時也不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
二、「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這句話也說明立春為晴天時,預示著今年風調雨順,農戶進行春耕等農業生產也不用太過耗費體力。例如如果遇到春耕陰雨天可能就需要農戶補種、及時排水等補救措施,自然會增加耕田成本和精力,在傳統農業生產中非常耗費體力。
三、立春晴,雨水勻。這句老話也是說明立春為晴天時預示著今年會雨水均勻,風調雨順,利於農業生產、五穀豐登,自然是一個好年景。
通過以上幾個關於「立春晴」的農諺,則說明了老輩農民更期待立春時是一個晴天,並給新一年農業生產帶來美好願景和希望,這樣就不用祭祀等方式祈求豐收和上天的恩惠,因而「不用問神仙」了!
不過,從現代氣象學來看,單憑某一天的陰晴來預測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天氣並不準確,也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畢竟立春只是一個傳統節日和二十四節氣之首,在過去是一個重要的開年之日,因而寄予太多的美好希望。另外,立春前後,往往也是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的起點,在氣象變化上僅僅是春天開始的前奏,很難預判整個春天的天氣利弊和全年農作物生長情況。所以說,關於題主這句「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只作為一種過去人的美好願景,對於新年開始,我們還得結合氣象預測和現代農業措施積極預防,畢竟這些年極端天氣和異常天氣增多,有時防不勝防,只能人為改造,儘量降低農業生產損失!(以上為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