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是什麼意思?這種說法靠譜嗎?

2020-12-18 村東張二狗

提要:俗語「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是什麼意思?這種說法靠譜嗎?

文/二狗

今天是立春日,天公作美,一掃往日陰霾。天氣晴朗,心情為之一震,久聚心頭的鬱悶雲開霧散。聽爺爺講今天立春日是晴天,「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我有點蒙圈,不問神仙就問爺爺吧:爺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爺爺說:「立春這天不下雨,預示著一年收成不錯,古代主要指小麥收成好,老百姓能吃上饅頭,餓不死人」。我若有所思,心不在焉「啊」了一聲。

其實我知道,這只不過是一種美好的願景,就像我們常說「瑞雪兆豐年」一樣,是有利於生活和農業生產活動的,而說到立春節氣,在過去也是農曆春節的日子,不僅代表人們長了一歲,同時也代表春季的開始,而老話常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說明立春後有一個好的開始,也會激發人們的鬥志,並以樂觀心態積極搞好農業生產,對生活抱有美好希望,自然有利於提高生活水平。而對於標題說到立春節氣相關的農諺老話,下面結合所了解情況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說到「立春是晴天」,在過去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民看來是一種有利的年景,例如老話說「立春之日晴,莊稼好收成」,說明立春當天為晴天時,預示著今年地裡的莊稼會長勢不錯,是一個豐收年份。而至於為何立春節氣是晴天會比較有利農業生產活動呢,我感覺可以從各地類似農諺上找到答案,例如:

一、「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這句農諺字面意思是便可以理解,是說立春節氣為晴天時,今年春天多為好天氣,有利於春耕等農業生產活動,反之,如果立春下雨,則可能預示著春天陰雨天較多,則不利於開展春耕,也不利於一些越冬農作物的返青生長,畢竟光照不足,有時也不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

二、「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這句話也說明立春為晴天時,預示著今年風調雨順,農戶進行春耕等農業生產也不用太過耗費體力。例如如果遇到春耕陰雨天可能就需要農戶補種、及時排水等補救措施,自然會增加耕田成本和精力,在傳統農業生產中非常耗費體力。

三、立春晴,雨水勻。這句老話也是說明立春為晴天時預示著今年會雨水均勻,風調雨順,利於農業生產、五穀豐登,自然是一個好年景。

通過以上幾個關於「立春晴」的農諺,則說明了老輩農民更期待立春時是一個晴天,並給新一年農業生產帶來美好願景和希望,這樣就不用祭祀等方式祈求豐收和上天的恩惠,因而「不用問神仙」了!

不過,從現代氣象學來看,單憑某一天的陰晴來預測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天氣並不準確,也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畢竟立春只是一個傳統節日和二十四節氣之首,在過去是一個重要的開年之日,因而寄予太多的美好希望。另外,立春前後,往往也是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的起點,在氣象變化上僅僅是春天開始的前奏,很難預判整個春天的天氣利弊和全年農作物生長情況。所以說,關於題主這句「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只作為一種過去人的美好願景,對於新年開始,我們還得結合氣象預測和現代農業措施積極預防,畢竟這些年極端天氣和異常天氣增多,有時防不勝防,只能人為改造,儘量降低農業生產損失!(以上為個人見解)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立春天晴對農業有影響麼?
    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的說法就是證明了立春氣候和農業生產收成之間的聯繫。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每年的2月4日前後交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15°,天氣開始回暖,日照逐漸變長。春夏秋冬四季對應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所以人們總結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從中可見立春節氣對於農業生產特別重要,是人們開始播種的日子。
  • 二十四節氣立春|農諺「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2020年景如何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一,陽曆2月4日,二十四節氣中的打頭節氣「立春」,在農村也叫「打春」,過了立春天氣會一天比一天的暖和。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今年是疫情年,對種田人來說,也是個揪心的事情。但是,農人再怎麼遇到困難,莊稼還是要種下去的,不誤農時。立春也是四季更替交換的重要存在,有著重要的意義。往往能根據立春的天氣情況,預示年景如何?如果是在過去,還沒有現在的日曆之類的先進記載,農村的老人總是掰著手指頭,計算哪一天是立春節氣。
  • 大雪將至,農村俗語「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中關於大雪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大雪晴天,立春雪多」,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節氣大雪反映的並不是降雪多少的意思,而是因為在大雪節氣後,氣溫下降會很明顯,空氣中的水汽在遇到來那冷空氣會形成降雪,所以在大雪節氣並不是會下大雪的意思,而是指氣溫下降、降水增多的意思。
  • 俗語: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溼溼到清明,老祖宗預測天氣,準嗎?
    俗語: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溼溼到清明,老祖宗預測天氣,準嗎? 眾所周知,節氣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體現,古人們在研究節氣的時候可謂是用盡了自己的全部經驗和精力。那麼必然也流傳著許多有關節氣的俗語,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來分享一句有關立春的俗語。
  • 「清明是晴天,不用問神仙」!「會看」老農的說法,到底啥意思?
    老人也不吝嗇,告訴了我們好些關於預測未來天氣,會如何的農諺老話,一起來看看關於清明,王大爺告訴的這三句老話,你有聽過嗎?清明刮動土,後續四十五老人說:清明時節颳大風不是啥好事,還有一句話說「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意思就是如果颳了大風,預示著後續會有不好氣候出現,而這句農諺老話的意思是,如果清明颳大風,把塵土刮的飛揚。那麼,這樣的颳風現象,後面還會出現四十多天。
  • 立春差一天,年景差很多,農村俗語中的說法是否有道理?
    農村俗語:「春打六九頭,吃水像喝油,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說的是啥意思?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非常重要的的一個節氣,因為立春的時節正是新年之初開始的日子,是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開始耕種的時節。二十四節氣給農民的農業生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所以人們根據立春的時間早晚總結出了很多關於年頭的好壞的說法。這些都與農業生產有很大的關聯。春打六九頭,吃水像喝油 :是指每年的立春的時間是每年的2月4日或5日,六九頭也就是冬至後的第46天,而六九尾是冬至後的第45天。所以有立春的時間有了六九頭或五九尾的說法。
  • 農村俗語:八月十五早看天,不用抽籤問神仙,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常說:八月十五早看天,不用抽籤問神仙,意思就是說,八月十五看看天氣變化,就能預測來年的旱澇情況。那麼八月十五應該怎麼看天呢?這樣做有道理嗎?  「八月十五老沾天,麥子出在泥巴田」的意思就是說,八月十五這一天如果天陰下雨,就意味著接下來一段時間裡都會有雨。眼下正值秋播時節,一段時間的陰雨天影響秋播肯定在所難免,所以就出現了小麥出在泥巴田的說法。  所以,這句話就在告訴人們,八月十五這天如果下雨,我們就要做好排水防澇的準備,防止因為長期陰雨天影響了秋播莊稼的播種和生長。
  • 俗話說「春打六九頭,吃穿不用愁」,這句俗語什麼意思呢
    俗語是中國古代老百姓自發形成的一種文化傳統,在民間就流傳著很多關於立春的俗語,比如「春打五九尾,要飯跑斷腿」,這是什麼意思呢?一、春打五九尾,要飯跑斷腿俗語「春打五九尾,要飯跑斷腿」的意思是說,如果立春是在「數九」的五九最後一天,那麼當年糧食收成會不好,老百姓收不到多餘的糧食,要飯的叫花子就算跑斷腿也要不到飯吃。當然了這句俗語並不是說立春在五九尾,大家就真的要四處去討飯了,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 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啥意思?2019年何時立春?
    畢竟在農村農民種莊稼是靠天收成的,所以天氣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收成,在過去農村還不發達的時候,農民就根據冬至和立春這兩個節氣的氣候來預測來年的天氣和莊稼的收成。在農村流傳著一句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這話是什麼意思呢?2019年立春是在什麼時候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詳細的解釋解釋。
  • 2020年是「雙春年」嗎?一年有兩次立春,在我們農村有什麼說法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2020年是「雙春年」嗎?一年有兩次立春,在我們農村有什麼說法時間過得真是飛快,一眨呀就到了農曆臘月初十,距離春節還有20天的時間。2020年不僅是鼠年,還是個雙春年,對於人們來說,鼠年和雙春年剛好在一起的年份並不多見,所以在農村有「鼠年難逢雙立春」的說法,那麼鼠年雙春年好不好呢?有什麼影響呢?看到這裡會有人問,一年不是只有一個立春節氣嗎,為什麼明年會有兩個立春節氣呢?
  • 今日中秋,「八月十五早看天,不用抽籤問神仙」何意?老話在理嗎
    每年的中秋節都是人們舉家團圓的日子,今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剛好在同一天,但是農民卻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而是繼續在田間地頭忙碌,因為現在正是農村「三秋」最為忙碌的時候,農民每年在這個時候都在忙著秋收、秋耕和秋種。對於農民來說,中秋節除了有舉家團圓、賞月吃月餅的日子,也是預測下半年年景的重要日子,在農村有「八月十五早看天,不用抽籤問神仙」的說法,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在理嗎?
  • 2月4日迎「立春」,俗語「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有道理嗎?
    文/豬友巴巴2月4日迎「立春」,俗語「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有道理嗎?2月4日17時3分,24節氣中的「立春」就要到來了!立春被稱為「正月節」,也意味著新一年循環的開始,在農村自古有「春生、夏芸、秋收、冬藏」的說法,立春的到來,反映著四季的更迭,也意味著寒冬的離去!當然,我國南北跨度極大,不同的地區,立春到來時,氣候也各不相同,而「立春」僅局限在北回歸線上的地區!而對於北方大部來說,仍處於「冬季」的管控之中,不過,卻以顯露春天的跡象!
  • 農村俗語「立春在臘月,天寒在三月」,啥意思?
    導讀:農村俗語「立春在臘月,天寒在三月」,啥意思?進入臘月之後,年味就更濃了,冬天的氣息也從大雪紛飛中更佳了,寒冬臘月裡,我們期待春節的到來,春節快到了,春天還會選嗎?春季啥時候到來?現實中立春節氣可能會出現在年前,也可能會出現在年後,也就是我們說的是「立春在臘月」還是「立春在正月」,立春在不同的月份,對於農作物生產,對於天氣變化都是有不同說法的。俗話說「立春在臘月,天寒在三月」,這句話說明的就是立春節氣出現在臘月裡,而出現來年三月份的時候天氣還很寒冷。這句話從表面上是這樣理解,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今天是2020年立春日,立春後還會冷嗎?看看會「看天」老農怎麼說
    今天是今年的首個農曆節氣日,立春日,立春到,意味著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來臨了,立春是一個美好又充滿希望的節氣。願這場疫情「邪魔」,再無藏匿之處。在農村,農民人視春天是「黃金」季,春季的付出是秋季獲得收穫的重中之重,這不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等經典農諺老話可為證。小時候,聽村裡年長的老人說:「早立春花草木把活催,晚立春早晚寒風吹」,立春早晚與立秋的早晚,都有著不同的意義。那麼,立春後還會冷嗎?看看會「看天」老農怎麼說?
  • 冬至將至,農村俗語「幹晴冬至邋遢年」是啥意思?冬至晴天好嗎?
    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在過去冬至是冬季很重要的節日,在民間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南方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北方則有冬至吃餃子的習慣。冬至對於農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氣,在農村中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幹晴冬至邋遢年」,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冬至是晴天好不好呢?
  • 明年沒立春,農村俗語「牛遇無春年,長工無停歇」,是什麼意思?
    雖然到2021年還有一些時間,但已經知道明年不僅是新秋雨年,而且是沒有立春的一年。農村有很多關於少年和無春年的農村諺語。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牛遇無春年,長工無停歇」,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在理嗎?明年是辛丑年年,農村有「烏瑪年,莊稼長得好」的說法。說到牛的形容詞,很多人會用誠實來形容。以前農村沒有現代化的農業機器。農民們離不開耕種、收穫、日常旅行等牛、馬、驢等牲畜的幫助。
  • 鼠年的立春,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對我們以後生活有什麼影響?
    翻看日曆,今日居然是立春!2020年2月4日,庚子鼠年正月十一!庚子年鼠年的第一個農曆節氣!多日的蝸居生活,太壓抑了!看著日曆上醒目的立春字眼,忽然感覺,放鬆了許多!春天來了!立春的日子真好!小時候,城鄉彩虹橋君就聽爺爺常講,「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那人們不經要問,立春晴天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對今年的農業生產,對當下的這種情況會有什麼影響嗎?首先,城鄉彩虹橋君覺得,常言說的好,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當天是晴空萬裡的話,農民朋友會感到非常高興!
  • 農村俗語「大雪不凍,驚蟄不開」,是啥意思?你那裡現在上凍了嗎
    在農村,老人常說「大雪不凍,驚蟄不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難道現在不冷,明年春季就會冷嗎?這樣一來,對農業生產又有什麼影響。「大雪不凍,驚蟄不開」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到了大雪節氣,氣候溫度還不是很低,天氣還不是很冷,還不會上凍的話,那麼,來年的倒春寒就會很明顯,甚至立春以後還會有很多雨雪天,就算是到了驚蟄節氣,土地依然還處在上凍的狀態,還看不到萬物復甦的跡象。
  • 今送大寒明迎立春,今年雨水收成如何?看看會「看天」老農怎麼說
    立春為歲首,數千年來在農村人的生活中有著許多重要的傳統習俗,比如:納福祈年、驅邪攘災、迎春和農耕等活動。因此立春老輩人們為我們後輩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經驗話語,之前聽村裡會「看天」的老農王大爺講「雨打立春頭,農夫百日憂」!老輩人的說法,到底什麼意思?
  • 中秋到來,俗語「八月十五早看天,不用抽籤問神仙」,啥意思?
    就比如現在的「八月十五早看天,不用抽籤問神仙」,它是指什麼意思呢?八月十五早看天,人們在在查看天氣的時候都是喜歡早上早早起來觀察天象變化。而在以前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裡,農村人們通過抽籤來判定未來天氣,但是在八月十五那天通過早看天,而不用抽籤計算,直接就可以知道未來天氣是陰天還是晴天或者下雨天。這裡的「問神仙」就是指八月十五天氣可以直接預判得出,不需要抽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