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為什麼知道勾踐可以患難不可以富貴

2020-11-23 騰訊網

越王勾踐的故事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故事,他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越國當王,第二個階段是在吳國當奴隸,第三個階段還是在越國當王。三個階段,勾踐的身份地位和信念價值都不一樣。而謀臣範蠡卻知道勾踐是一個能患難而不能富貴的人,在這裡我們分析一下範蠡為什麼知道這件事情!

勾踐三個階段過程

第一階段:勾踐開始在越國也算是一代雄主,吳國闔閭曾經帶著大軍攻打越國,結果被勾踐帶著軍隊打敗了,並且還弄死了闔閭。弄死闔閭之後,勾踐開始驕傲自大。闔閭之子夫差整頓好吳國的軍隊,繼續攻打越國,勾踐輕敵被夫差虐了。

第二階段:勾踐被夫差虐了之後,用範蠡文種的計劃,投降給吳國,在夫差面前當牛做馬。勾踐也是一個心有大志之人,在這件事情上,他完全知錯能改,並且非常隱忍,每日臥薪嘗膽,堅守自己的復國信念。

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史記》

第三階段:復國成功之後,他開始排擠有功之臣,狡兔死走狗烹,殺害文種,逼走範蠡。

這三個階段,範蠡是從頭到尾都跟著勾踐,知曉勾踐的行為性格。所以他能夠判斷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的人。

範蠡的智慧

範蠡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為勾踐出了很多有利於復國的計謀,比如勾踐委屈自己在吳國做牛做馬,比如讓西施去做間諜迷惑夫差等,這些計謀都是範蠡所出的。

不過在一個計謀上,範蠡想用糧食去麻痺吳國的糧草。但是勾踐在這個事情上做的太絕,他用炒熟的熟麥子給吳國的百姓下種,導致後一年吳國沒有糧食,百姓餓死的人不計其數。也許範蠡看到了勾踐為了復國,連自己僅存的人性都喪失了,他知道勾踐是一個可以患難不能富貴的人。

於是離開之前,還跟文種說出了下面這段話。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

可惜文種不聽,被勾踐害死。

範蠡功成身退之後,帶著美女西施泛舟太湖,並且做起了經商的生意,成為地方土豪,開始了後半生的瀟灑生活。可以說範蠡是中國古代少有的人生贏家,這得益於他高超的智慧和為人處世的人生態度。

相關焦點

  • 範蠡功成身退,他是如何知道勾踐「只可共患難,不能共享樂」?
    範蠡就是出生在那樣的一個年代,沒有背景,家境貧窮,經常為生計所愁,可是他從小機敏好學,後來文種看重其才能邀他入越。在他的輔佐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二十載,最終三千越甲終吞吳,勾踐成功復國之後,範蠡則不貪圖功名,選擇功成身退,浪跡江湖。與他一起輔佐勾踐,貢獻巨大的還有一人,那就是文種。可以說,沒有文種和範蠡二人的盡心輔佐謀劃,越王復國的希望機會為零。
  • 春秋軼事:範蠡憑什麼看出來,說勾踐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公元前468年,範蠡幫助勾踐滅吳成就霸業後,因其有大功,勾踐封他為開國大將軍。但是範蠡卻留下一封信辭謝了勾踐的厚愛,離開了越國。不光如此,他還在齊國寫信給同為勾踐賣命的文種說: 「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 為什麼越王勾踐要殺文種和範蠡?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這句話道盡了謀臣的悲哀。那麼,為什麼越王勾踐要殺文種和範蠡?第一個解釋來自於司馬遷的記載,順利逃脫勾踐屠刀的範蠡在離開越國時給文種留了封信,在信中這樣寫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即越王本人刻薄寡恩,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共富貴,這是從越王勾踐本人的性格的角度去解釋為什麼其會在滅吳後會將屠刀伸向功臣文種和範蠡。
  • 明知勾踐"只可患難不可共享樂",範蠡為什麼還要為其肝腦塗地?
    歸國後,靠著"十年生聚、十年教育"的國策,範蠡幫助越王勾踐迅速恢復了生產和國力,終於在前476年,趁著吳王夫差傾盡國力北上擊齊的時機,率軍突襲吳國都城,一戰而定乾坤,奠定了越王勾踐的霸業基礎。功成之後,範蠡有感於勾踐其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的面相,毅然決然地收拾行裝偷偷離開了越國。
  • 越王勾踐復國後王后雅魚自盡,範蠡十字道破玄機
    從這一點來說,勾踐還不知道前方的路途是怎樣的坎坷。年輕無為的勾踐對吳王夫差不屑一顧,冒然的發動了戰爭,結果導致越國覆滅。這時候的勾踐還是比較幸運的,為何說勾踐被滅國了還幸運呢?就是勾踐身邊有兩位頂級謀士,這兩人就是範蠡和文種。
  • 範蠡與文種的憂慮:為什麼孔子不願意輔佐越王勾踐?
    範蠡跟勾踐的關係實際上是非常密切的,密切到什麼程度呢?範蠡功成名就,離開越國以後越王勾踐專門用黃金鑄造了一尊範蠡像,就放在自己的身邊,成天就面對範蠡談心談事,這樣看來勾踐在範蠡離開後的精神狀態就是近乎於癲狂了。但也因之於此,範蠡對勾踐這個人是看得很準的,範蠡曾經說越王勾踐「長頸鳥喙」,就是從面相上預測勾踐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 那麼,這會不會是孔子不願輔佐勾踐的原因呢?當然不是。
  • 範蠡幫助勾踐復國,功成後兩次歸隱,變身陶朱公被後人供奉
    很多情況下,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並不少見,夫妻、朋友在創業時,多少困難都闖過來,一旦事業有成,往往各奔東西。 範蠡有識人的能力,知道勾踐的為人,能夠同患難,不可共富貴,於是寫信提出辭職,但勾踐卻挽留範蠡,「我和你平分越國,如果你不給我面子,必將問罪於你。」 《史記》記載,還反國,範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勾踐。
  • 為什麼範蠡幫助勾踐成就大業以後,卻選擇遠走他鄉當老百姓
    眾所周知,越國之所以能助越滅吳,除了勾踐能忍辱負重外,還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範蠡。可他為什麼在越國報仇後,本可以躺在功勞簿上享受美好生活,為什麼卻選擇退隱當老百姓呢? 範蠡本楚國人,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和文種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王勾踐。
  • 江蘇挖出三片竹簡,考古專家發現21個字,解開勾踐殺範蠡的真相
    但是在人品上,他就不是那麼靠譜了,可以共患難,但是不能同富貴,曾經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文種,最終就賜劍自盡了。為什麼當初勾踐要殺文種呢?這就得提到範蠡了,範蠡已經知道越王重富貴這一點,所以範蠡並不看重利益,反而比較重名,當時範蠡的名聲已經在外,於是他就功成身退。
  • 同患難卻不能同富貴:勾踐是臥薪嘗膽的君子,也是過河拆橋的小人
    春秋時期可以說是一個混亂和戰爭的時代,各個諸侯各自為政,互相討伐,可以說誰看誰都不順眼,當時自然會出現很多能人志士,他就是當時一個極其傳奇的人物,勾踐是春秋末時越國的國君,本名是鳩淺,又叫菼執,他是越王允常之子,還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 範蠡為什麼能逃過勾踐的屠刀?他告訴了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智慧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提到:「範蠡事越王勾踐,既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餘年」,也就是文種和範蠡都是越王勾踐當初身邊最親近的人,那些別人有可能不知道的並且讓勾踐自己覺得很沒面子的事情,他們都知道。比如,勾踐夫婦在吳國給人拉馬牽車、背柴生火、做飯洗衣、嚐糞品病......越王勾踐有強烈的殺人滅口動機。
  • 勾踐為何要殺範蠡?春秋爭霸史揭開蛛絲馬跡,範蠡或是楚國特工
    最終,範蠡偷偷逃走,「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 隨即,範蠡泛舟五湖,但在臨行之前,還給好友文種留信一封,上書:「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範蠡認為勾踐為人不可信,只可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所以趕快離開,否則必有殺身之禍。
  • 伴君如伴虎:勾踐試探範蠡,一語雙關,範蠡機智回答,保住性命
    從他們的話語中可以聽出歷盡人生滄桑,心藏睿智。在中國的商人中能留下姓名的不多,在為數不多的商人中有這樣一位特別的人,他就是範蠡。範蠡的獨特之處在於前半生徵戰沙場,為勾踐出謀劃策,助他一臂之力。後半生活躍在商場,揚名萬裡。範蠡的睿智在於他深深地明白有的人只能"共患難,不可同富貴。"
  • 範蠡:讓越王勾踐親嚐糞便,還能功成身退的「財神」
    勾踐也是退無可退,既然不想死,那就先苟延殘喘的活著,畢竟活著才有希望,於是便帶著夫人和範蠡去到了吳國。一國君王,成為階下囚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應該是勾踐這樣的,帶著老婆「跪舔」夫差,每天起早貪黑幹著最累的活,還要做夫差的馬前卒,可謂尊嚴掃地。
  • 範蠡離開越王勾踐的秘密(範蠡故事之九)
    人們都很不理解範蠡為什麼在功績卓著時,在幫助勾踐滅亡吳國取得巨大的成功時,在得到勾踐極為信任之時,竟然要離開勾踐呢?難道是範蠡一時的衝動嗎?不是,他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範蠡在與勾踐長期的接觸中了解勾踐的個性與為人。
  • 千古智者範蠡,輔助勾踐滅吳功成身退,為何自己的兒子卻救不了
    範蠡是楚國人,出身低微,但是博學多才,學富五車,因為不滿楚國政治黑暗就投奔了越國,在越國結識了文中,文中也是楚國人,兩人相交甚深,文中將範蠡引薦給勾踐,兩人一起輔佐勾踐。起初,兩人並沒有受到越王勾踐的重用。不久,勾踐兵敗會稽山,越國的許多大臣要麼另投他處,要麼投降吳國,只有範蠡和文中對勾踐不離不棄,甘願隨著勾踐去吳國為奴。
  • 範蠡,他本可以做大官享盡榮華,為何卻要跑到別國種地?
    在越國範蠡艱辛萬苦,盡心竭力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將奴役自己三年的仇人,夫差殺死。隨後不久,範蠡又幫助越國北上進兵,與中原各國爭霸。自己也被勾踐封為上將軍。可是為什麼當越王勾踐當上霸主地位穩固之後,範蠡卻要離開越國呢?本來可以在越國做大官,盡享榮華富貴,卻為什麼要歸隱呢?
  • 勾踐臥薪嘗膽復國後,為何要殺害忠臣範蠡,把西施沉溏呢?
    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範蠡、文種,臥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
  • 範蠡和文種同為勾踐手下大將,為什麼下場會截然不同?
    勾踐入質吳國,文種一面挑起守國重任,使四境百姓耕戰足備,一面奔走於吳越之間,終於使越王提前返國。為報仇雪恥,文種又獻伐吳「九術」(《史記》作「七術&34;勾踐有些奇怪,派人去看了,說是確實瘋了,誰都不認識了。沒辦法,勾踐下令給了計然兒子一塊地,給計然養老。那計然為什麼瘋了呢?範蠡最清楚,典型的裝瘋。
  • 越王勾踐為何要殺範蠡與文種?爛牌好牌,範蠡如何都打成「好牌」?
    這點,曾經功高震主,還不太愛聽話,那麼,大難臨頭幾乎已成定局。第三點,勾踐其人,用範蠡對他的了解所說過的話就是:「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享樂。」結合如上三點,歷來帝王之術中一些對待開國功臣的經驗,還有他們二人功高震主,且知道勾踐曾經不光彩的私人機密太多,而且二人也都很有自己的個性,特別是文種,此後的政見與越王並不合,還堅持己見不放,最後,再加上越王勾踐本有的薄義相。這些,正是越王勾踐為何要殺範蠡文種的原因所在。